王维话音刚落,崔涣便上前一步。
躬身附和:“王尚书此法可行!”
他手中还捏着那份记录国库粮草的账册。
指尖在 “十万石” 的字样上轻轻摩挲。
“以工代赈既能按工发粮,减少无谓的粮草消耗,避免有人冒领救济,又能借着这个机会修建水渠、官道,为日后陕北发展打下基础。”
“这可比单纯发放救济粮,让百姓坐吃山空要划算得多,更有长远益处!”
田乾真听得心潮澎湃,当即上前一步,抱拳朗声道:“末将愿领兵前往陕北!”
他腰间的燧发枪随着步伐轻磕黄铜枪托。
鹿皮刀鞘裹着的佩刀在羊毛毡斗篷下若隐若现,金属与皮革摩擦出细碎的铮鸣。
声音里满是坚定:“末将可协助地方官员维持秩序,确保工程项目顺利推进,绝不让流民闹事,也不让宵小之辈趁机作乱!”
说罢,他似是想起了什么,又补充道:“还有,末将建议从长安兵工厂调拨一些工具,比如锋利的铁锹、结实的锄头,再带些修补房屋的铁钉、木板。”
“灾民们手里的工具大多破旧不堪,有了新工具,干活效率能提高不少,工程进度也能加快!”
崔乾佑也跟着出列,语气沉稳:“田将军说得对,工具是关键。”
“另外,末将还有一请。“
“可从霹雳水师抽调部分懂医术的士兵,让他们带着药材前往陕北。”
“眼下天寒,灾民们衣食不足,很容易染病,若是引发瘟疫,后果不堪设想。”
“有医兵在,既能防治瘟疫,也能给百姓们看病,稳定人心。”
安倍山看着大臣们各抒己见,原本因灾情而沉重的心情渐渐舒缓。
他站起身,龙椅在晨光中泛着威严的光泽。
语气坚定有力:“好!就按诸位卿家的建议办!”
“崔尚书,你立刻协调户部,先从国库调拨五万石粮草,派专人押运前往陕北,务必在五日内送到延州府衙。“
“后续粮草根据工程进度陆续发放,绝不能让灾民饿肚子!”
崔涣躬身应道:“臣遵旨!臣这就去安排,定让粮草准时送达!”
“王尚书,你负责制定以工代赈的具体方案。”
安倍山转向王维,目光恳切:“要明确哪些地方修水渠、哪些路段筑官道,每个项目需要多少人手、每天发多少粮食,都要一一列明。”
“人员调配方面,从吏部抽调干练官员前往陕北协助,务必让方案周全可行!”
“臣遵旨!臣今日便召集下属商议,明日一早将方案呈给王爷!”
王维拱手领命,眼中满是干劲。
“田将军、崔将军!”
安倍山看向两位武将,语气严肃:“你们各领五千士兵,田将军前往延州,崔将军前往绥州。”
“到达后,先协助地方官员清点灾民数量,再组织他们施工,同时要加强巡逻,严防流贼作乱,保护百姓安全!”
“末将遵旨!”
两人齐声应道,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大殿中。
安倍山又看向站在官员队列中的工部侍郎李诫:“李诫,你从长安兵工厂调拨三千套铁锹、锄头,再准备五百把斧头、两百张锯子,尽快装车运往陕北,务必与粮草同时抵达!”
“臣遵旨!”
李诫躬身领命,转身就要去安排。
“等等!”
安倍山叫住他,补充道:“让兵工厂的工匠检查一下工具,务必保证锋利耐用,别让灾民用着出问题!”
“臣明白!”
李诫再次行礼,这才快步离去。
退朝后。
钟声余韵未散,廊下的铜铃在穿堂风里叮咚作响。
安倍山立在丹墀阶前,望着官员们乌纱帽上晃动的簪缨渐渐隐入回廊阴影。
袍袖下的指节无意识摩挲着袖中那份密函。
当最后一声脚步声消失在朱漆宫门之外,他才折返内廷。
穿过九曲游廊时。
绣着海水江崖纹的锦袍掠过鎏金灯台,惊起几缕烛泪簌簌坠地。
书房门轴发出细微的吱呀,檀香混着墨香扑面而来。
厚重的雕花木门隔绝了最后一丝天光,将满室机密锁进寂静。
他将那份急报重新铺开在案几上,昏黄的烛火映着上面的字句。
每一个字都触目惊心:
“延州、绥州赤地千里,草木俱尽,民争食山间蓬草,昼夜不绝……”
“蓬草尽,则剥树皮而食,老弱妇孺皆匍匐林间,树皮被剥得精光……”
“树皮尽,则掘山中石块而食,食后腹中下坠腹胀,三日即死,山野间尸骸遍地……”
“更甚者,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亲子相啖,惨不忍睹……”
“流贼趁机作乱,裹挟灾民数千,劫掠州府,血流成河,地方官兵难以抵挡……”
安倍山的指尖泛起细微的战栗。
喉结艰难滚动着咽下苦涩。
那些字句裹着滚烫的火星,灼烧着他每一寸神经,往事如潮水般翻涌。
尽管穿越后早已历经数次天灾肆虐。
可此刻望着哀鸿遍野的景象,胸腔里翻涌的情绪依旧浓烈得近乎实质。
他斜倚雕花檀木椅,十指交叠覆在眉间。
随着眼睑缓缓阖上。
记忆的潮水裹挟着黄沙漫过心堤。
依稀还记得初至江南,浊浪滔天的洪水几乎吞没半座州府。
继而史向明南下广州,咸腥海风里暗藏敌舰的威胁。
而今置身陕北,干裂的土地正贪婪吮吸着最后一滴甘霖。
原来,灾患从未真正退场,不过换了副面孔,在山河之间逡巡徘徊。
可每一次,他都能感受到大唐官员和百姓的韧性。
感受到众人齐心协力对抗困境的力量。
“唉……”
安倍山轻轻叹了口气,睁开眼睛,目光重新变得坚定。
他拿起笔,在一张空白的纸上写下 “陕北灾后重建计划” 几个大字。
“不能只解决眼前的灾情,还要为陕北的长远打算。”
他喃喃自语,笔尖在纸上飞速滑动:“修水渠、筑官道只是开始,还要教百姓开垦梯田、种植耐旱作物,建立粮仓储备粮食……”
烛火摇曳,映着他专注的侧脸,案几上的纸张渐渐写满字迹,勾勒出一幅陕北重建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