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樉按捺不住,起身质问燕长倾:“若依‘天子之泽,五世而斩’之说,每位皇子五代子孙不足六百,岂非太过单薄?”
此事关乎藩王利益,他必须趁太子朱标尚未将新制呈递父皇前据理力争。
燕长倾淡然回应:“一万人乃玉碟所载皇室宗亲之数。”言外之意,未被录入玉碟的后裔仍存,只是朝廷不予承认。若藩王自行认养,便需自行供养。
朱樉哑然,颓然落座。以藩王之资,如何供养得起?
燕长倾提笔于黑板续写:“大明皇室宗亲定额一万,含亲王十六、郡王八十、镇国将军四百、辅国将军两千、镇州将军一万。若亲王岁禄五万石,十六亲王年耗八十万石。”
“每位郡王年俸六千石,八十位郡王合计年俸四十八万石。”
“镇国将军年俸一千石,四百位镇国将军合计年俸四十万石。”
“辅国将军年俸五百石,两千位辅国将军合计年俸一百万石。”
“镇州将军年俸三百石,一万位镇州将军合计年俸三百万石。”
“综上,所有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镇州将军的年俸总额为五百六十八万石!”
当听到调整后的大明宗室俸禄总额定为五百六十八万石时,殿下的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以及暗室中的朱元璋都暗自松了口气。
相较于最初听闻的两三百年后可能暴涨至五六亿石,或两三千万石的宗室俸禄,如今五六百万石的数额显然更易接受。
至少这一数额不会在未来拖垮大明每年近两千万石的总税收。
“近六百万石的宗室俸禄,约占当前大明岁入的三分之一。”
“这一比例仍属偏高。”
“虽不至成为未来倾覆大明的首要原因,但仍会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朝廷需以剩余三分之二的岁入支付百官俸禄、军队开支,并应对灾荒民生等事项。”
“丰年尚可维持,若遇灾年,恐难收支平衡。”
“故臣建议,若要确保财政运转顺畅,宗室俸禄占比不宜超过岁入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
“否则,宗室供养制度纵非 之主因,亦将成为重要诱因。”
燕长倾搁下粉笔,转身对朱标等皇子平静陈述。
......
燕长倾屡屡提及大明未来的衰亡之语,即便是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也感到难以承受。
他们身为大明太子或藩王,却总听燕长倾张口闭口便是大明将亡,心中难免不悦。
难道就不能给他们留几分颜面?!
更何况,他们刚刚已解决了未来大明因宗亲俸禄过重而崩溃的隐患。
虽说这问题并非他们亲手解决,但既然知晓了应对之策,便也算作他们的功劳。
未来的大明,绝不会亡!
尽管对燕长倾的言论颇为不满,但念在他方才献策解决了宗亲俸禄之患,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人还是决定暂且忍耐。
“宗亲岁禄总额,当真必须降至岁入的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晋王朱棡拧眉问道。
此前燕长倾假设宗亲岁禄总额为五百六十八万石,约占大明岁入的三分之一。若降至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便意味着宗亲俸禄直接减半。
这对皇室宗亲而言,损失不可谓不大。
“仅是建议。”燕长倾神色淡然,“包括方才所设各爵位俸禄,皆可参考,亦可另定。具体如何拟定,应由诸位商议决断,非我之责。该说的,我已说完。”
“燕学士,‘以功加爵’在宗亲制度中作何解释?”燕王朱棣指向黑板上的四字,沉声问道。
他心中已有猜测,但仍想确认是否与燕长倾所想一致。
燕长倾微微颔首,解释道:“‘天子之泽,五世而斩’显天家无情,‘以功加爵’则彰天子恩慈。宗亲爵位通常世袭递减,但若立下大功,可免一次或数次降袭。”
“又或者,某位皇族成员可以凭借这份大功,为其他宗亲换取免除爵位递降的机会,一次或多次皆可。”
“再不然,也可借此提升自身爵位,具体如何安排全凭朝廷定夺。”
“有了这个盼头,亲王以下的宗亲们为了保住爵位,或是谋求晋升,定会竭尽全力为大明建功立业。”
“如此一来,他们就能成为对社稷有用之人,这便是‘功爵制’的精髓。”
“当然,若只念及血脉亲情,将宗亲们当作圈养的肥猪。”
“任由他们成为不事生产,年年蚕食国库的蛀虫。”
“那么这条‘功爵制’大可废除。”
燕长倾说着,目光淡然地望向燕王朱棣。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这位燕王“奉天靖难”成功后,正是将宗亲们豢养成了这般废物。
最终大明王朝,就是被这群蛀虫生生拖垮的!
倘若没有宗亲负担,大明至少能延续五十年至百年光景。
对封建王朝而言,有时只需微薄银钱,便能维系国祚延续。
殿下的朱棣被这目光所摄,浑身不自在。
虽是他提出的疑问,燕学士注视他解答也属常理。
可那眼神仿佛能洞穿人心,连他心底最隐秘的念头都无所遁形——
比如,在道衍和尚的潜移默化下,那个不该有的念头已在他心中生根。
朱棣猛地摇头驱散杂念。他与道衍密谈时从无第三人在场。
莫说萍水相逢的燕学士,便是父皇也绝无可能知晓他真正的想法!
暗室中的朱元璋听到“功爵制”最后这条,不由抚掌称善。
虽不能福泽所有朱家子孙,但至少给了他们延续爵位的机会。
有了这条补充,燕长倾修订的宗亲制度在他眼中已臻完美。
既保障宗亲基本生计,又不会威胁皇权。
更不会成为财政重负,反倒能激励宗亲报效朝廷。
妙极!
当真妙极!!
完美至极!
朱元璋对这套新的大明皇室宗亲制度满意至极,简直挑不出半点毛病!
若不是为了维持体面,等待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主动将这套制度呈报上来,他恨不得立刻回宫下旨,直接照搬燕长倾的方案。
此刻,朱元璋心中的杀意又淡了几分。
若以百分计,原本的杀意已从一百分降至九十五分。
……
当燕长倾解释完“以功加爵”后,坐在末席的朱标忍不住起身问道:
“为何皇室宗亲的供养俸禄不宜超过国家岁入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这其中有何深意?”
作为太子,朱标对关乎财政的问题格外关注。
燕长倾神色淡然,答道:“此问题将在后续《屠龙技》中详解。”
言外之意,今日不便多言。
朱标微微一怔,这还是他第一次在提问时遭到拒绝。以往东宫的讲师们无不倾囊相授。
此刻,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才猛然想起——他们最初前来,正是因燕长倾声称要传授《屠龙技》。
然而,燕长倾首讲便抛出“皇室宗亲制度将压垮未来大明”的震撼论断,使得众人只顾思索如何挽救两百年后的大明,竟忘了《屠龙技》之事。
若说此前他们对《屠龙技》尚存疑虑,如今已近乎深信不疑。毕竟满朝文武皆未看破的隐患,独独被燕长倾一眼洞穿!
无人敢有异议!
当燕长倾揭示皇室宗亲制度潜藏的两三百年隐患后,太子朱标与诸皇子朱樉、朱棡、朱棣等人立即召集数百名顶尖幕僚商议对策。
然而竟无一人能制定出令太子与诸王皆满意的方案!
最终燕长倾提出天子之泽五世而斩以功加爵的完美制度,彻底化解了大明未来的危机!
可以说,燕长倾已两次力挽狂澜——先是预见隐患,再是献上良策。虽无人知晓,但这已充分展现其超凡智慧!
如此智者自称通晓《屠龙技》,恰似当世强国宣称掌握尖端武器,谁敢等闲视之?
即便燕长倾自称能呼风唤雨,此刻众人也会郑重以待。这正是他建立的威信!
事实上,电磁学造诣确实让他能引雷制电,而凝水成冰不过是基础化学实验。
燕学士,《屠龙技》当真存在?周王朱橚肃然起敬地问道。
确有此道,至少在下深谙此术。
“大明皇室宗亲制度的弊端,若不及时指出。”
“而你们始终未能察觉,任由旧制延续,终将在两三百年后拖垮大明!”
“甚至,那些宗亲会变本加厉索要俸禄,加速大明的崩溃。”
“原本能延续两三百年的大明国运,可能因此缩短至一两百年!”
“这难道不算是屠戮大明这条巨龙吗?!”
“能够洞察制度隐患并加以利用的学问,难道称不上屠龙之术吗?!”
燕长倾直视周王朱橚,反问道。
朱橚怔住,沉思良久,神色愈发凝重。
确实,若能看穿制度背后的致命缺陷,并借此加速王朝的覆灭。
这样的学识与手段,怎能不谓之屠龙之术?!
......
“为何你们从未听闻《屠龙术》?”
“自然是因为——怕死!”
燕长倾淡然道。
不论历史上是否真有先贤悟出此术。
即便存在,除他之外,谁敢在太子与诸皇子面前坦言掌握《屠龙术》?
嫌命太长么?!
若非他率先揭露宗亲制度将导致大明覆灭的预言,震慑了太子朱标等人。
就凭他言语间三句预言大明将亡,两句讥讽朱元璋所立制度,五句对太子皇子不敬——
纵有十颗头颅也不够砍!
闻言,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皆默然。
的确,敢在他们面前直言《屠龙术》者,无异于自寻死路!
若非燕长倾言出之际,九道雷霆劈落却未伤其分毫的异象在先......
恐怕还未等燕长倾抛出皇室宗亲制度将致大明两、三百年后衰亡的惊人之语,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便已下令将其拿下!
燕学士就不怕触怒我等,不怕死吗?!楚王朱桢仰首望向讲台上的燕长倾,眼中满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