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即便是专攻历史的学者,也很难对先秦时期有精确的时间概念。
讲台上的燕长倾并未察觉,自己随口提及的年代竟让朱元璋再度陷入震惊与沉思。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夏朝】,并在下方标注【禅让制】与【公天下】,同时继续讲解:
然而大禹逝世后,其子启夺取王位并传于子孙。自此,政权交接由转为,王位开始在一姓血脉中延续。
家天下逐渐取代公天下禅让制世袭制所颠覆。商朝建立后,王位传承虽偶有兄终弟及,但始终未脱离家族血脉。
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从 到地方的行政体系。商朝 设相、倾士等职;地方分封侯伯,这些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需定期纳贡并听候调遣。
此时的国家形态仍属部落联盟的初级阶段。政权结构松散,天子更多是象征性的共主。这便是世袭制度与 地方体系的雏形。
台下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皆凝神聆听。作为 家室,他们虽常以史为鉴,但所知多限于秦朝以降。先秦的夏商周历史,对他们而言实属陌生领域。
约两千四百二十五年前,周武王伐纣建周。为巩固统治,他将王畿之外的土地人民分封给宗室、功臣及后代,建立诸侯国以屏卫王室。
分封制使周天子强化了地方控制,拓展了统治疆域,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相比夏商的松散联盟,周朝政权更趋严密系统。
诸侯们在各自的封地内享有极大的自治权,可以自行任命官员、组建军队、征收赋税,俨然形成了国中之国的局面。这种分封制度最终导致了周王室的衰微。
燕长倾在黑板上勾勒出历史演变的脉络,从夏朝的禅让制、公天下,到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再到周朝的分封制,逐渐构建出一个清晰的树状图。
朱元璋及其皇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看到这个熟悉的图示方式,心中已有预感。上次燕长倾正是通过千年历史发展的趋势图,阐明了相权被废除的必然性。
(朱元璋内心独白:这燕长倾莫非又要用千年历史大势来证明藩王制度必然引发叛乱?)
虽然朱元璋确实要求燕长倾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但他没想到对方会再次搬出这种跨越千年的历史趋势论证。这种论证方式让朱元璋感到不安,因为若燕长倾所言属实,就意味着他的藩王制度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
更令他矛盾的是,他正准备顺应君权强化的历史趋势废除相权,此刻却可能在另一个历史趋势上犯错。违背历史洪流的后果,让他不得不深思。
......
燕长倾继续平静地讲述:至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势衰微,仅能掌控都城周边地区。诸侯为争夺土地与人口,战事不断。到战国时代,强大的诸侯不再满足于封号,纷纷自立为王。
经过四百八十年的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
大约一千六百年前,秦王嬴政终结了长达数百年的诸侯纷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个 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秦朝!
燕长倾在周王朝与春秋战国之后,郑秦朝建立后,始皇帝嬴政以周朝为鉴,在 推行三公九倾制,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将地方权力收归 ,实现了对全国的直接管控。
这套制度极大强化了 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从根本上杜绝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重现!
相比此前的分封制,这是划时代的制度创新。这种 集权体制奠定了此后一千六百年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被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完善。
即便王朝更迭、天下动荡,但凡有志问鼎天下的雄主,最终都会重建同样的 集权王朝。正所谓百代皆行秦政制
若非始皇帝推行大一统,或继续沿用分封制,恐怕这一千六百年间,中国仍会陷入诸侯割据的循环。
燕长倾毫不掩饰对始皇帝的推崇。在他看来,虽然始皇帝晚年有过失,但开创大一统和 集权的功绩,足以掩盖所有不足。
朱元璋听到这番赞誉,不禁冷哼一声。他虽认可始皇帝的功绩,但燕长倾对郡县制的极力推崇与对其藩王制度的批评,让他颇为不快。
作为开国君主,朱元璋与历代雄主一样,既敬重前人功业,更坚信自己的雄才伟略。这种鲜明的对比态度,自然触动了他的自尊。
“大秦覆灭后,大汉兴起。”
“汉高祖刘邦或许是为避免重蹈秦朝覆辙,又或是为履行昔日争夺天下时对功臣的封王承诺。”
“于是大封功臣、宗室及子嗣为诸侯王,建立藩国,使其拱卫 。”
“诸位,是否觉得耳熟?”
燕长倾望向殿下的朱元璋、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含笑问道。
“这不就是周朝的分封制吗?”
年纪最小的齐王朱榑脱口而出。
分封功臣、宗室、子嗣为诸侯王,建立藩国拱卫 ——这与方才所讲的周朝分封制如出一辙,几乎毫无差别!
燕长倾点头认可朱榑的说法,却又微微摇头,继续道:
“汉初之制与周朝分封制仍有不同。”
“汉高祖或许察觉,在避免秦朝之弊后,又重现了周朝旧况。”
“于是,为免重走周朝老路,他又借鉴了秦朝对周制的反思。”
“最终,除分封诸侯外,在 直辖地及各诸侯国内部推行郡县制。”
“这便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
“此时,秦始皇以郡县制强化的 集权遭到削弱,权力再度分散至地方诸侯藩国。”
燕长倾转身,在黑板上的【秦】字下方写下【汉】,又在【汉】旁添上【郡国并行制】。
“然而,既欲诸侯藩国拱卫 ,又欲 加强对直辖地的掌控——”
“即便是周朝或大秦,也未能两全。”
“汉高祖又岂能独占其利?”
“天下哪有这般道理。”
“后来,汉高祖亦意识到此点,担忧诸侯藩国如周朝诸侯般势大,威胁朝廷。”
“于是,他以‘非刘氏不得称王’为由,着手削弱诸侯藩国之力。燕王、楚王等异姓王,皆被逐一铲除。”
“至此,分散至诸侯藩国的权力部分重归 ,集权再度加强。”
听到此处,朱元璋及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皆已料到后续发展。
朱元璋的藩王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大汉的藩王体系,仅做了些许调整。
在研究如何解决大明皇室宗亲制度潜在问题时,他们专门考察了大汉历史,试图从中寻找对策。
汉高祖铲除异姓王后,确实加强了 集权,但对同姓王不仅未加压制,反而大加分封。
企图通过刘氏天下一家的政治格局来巩固皇权、稳定政权。
这种策略本身无可厚非。
汉高祖与汉惠帝时期,诸侯王与天子血缘亲近,不是父子就是兄弟。
自幼相伴,情谊深厚。
因此这些同姓诸侯能与朝廷同心同德,共卫社稷。
朱元璋闻言频频颔首,面露赞许。
他设立藩王制度,分封边塞,正是期望朱家子孙同心协力,互为犄角,共治大明。
讲台上的燕长倾注意到朱元璋的反应,话锋突转:
但到汉文帝时,天子与诸侯王的关系已渐疏远。
自刘邦始,传至文帝已是第三代,亲缘由近及远。
加之常年难得一见,何来深厚情谊?!
台下朱元璋神色渐沉,已隐约明白燕长倾所言藩王制度三代必乱的缘由。
燕长倾继续剖析:
更关键的是,随着国力恢复,诸侯势力日益坐大,形成割据之势, 与地方的矛盾不断激化。
甚至出现诸侯抗旨不遵的情况!!
这正是周室衰微、诸侯崛起的先兆。
若不削藩,假以时日,必重蹈周室覆辙!
故自汉文帝始,朝廷持续推行削藩之策。
文帝采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将齐国分为六,淮南国裂为三。
此为西汉削弱刘姓诸侯势力的开端。
汉景帝在位时推行《削藩策》,引发七国之乱。这场叛乱仅三个月就被平定,参与起兵的七个封国中有六个被废除,改为郡县。朝廷借此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强化了 集权。
到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等削藩措施,彻底消除了诸侯王藩国的威胁。至此,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分散给地方诸侯的权力,如同当年秦朝一般重新收归 ,实现了更彻底的 集权。
燕长倾在黑板上字的郡国并行制度旁写下和重新大一统 集权几个字。他总结道: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权力分散,但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 朝廷为巩固统治不得不削藩集权。尽管遭遇诸侯叛乱,最终仍成功将地方权力收归 。这一过程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汉武帝刘彻完成,历经五代 。
教室后排的朱元璋脸色阴沉。【第一、二代休养生息,第三代势力壮大对抗 ,到第五代完成削藩...难道我制定的藩王制度也会重蹈覆辙?】他在心中挣扎:【不,我的藩王只有名号而无实权,仅负责戍边拱卫京师,与汉代诸侯国不同,应该不会叛乱...】尽管隐约意识到危机,朱元璋仍在为自己设计的制度寻找辩解。
这样便能证明大明的藩王不会重蹈大汉藩王叛乱的覆辙。
否则若大明未来的藩王也起兵 ,岂不是说明他从汉制中汲取的教训毫无意义?
讲台上的燕长倾虽不知朱元璋此刻所思,但也明白仅凭这些推论还不足以说服他。
于是,燕长倾转身在黑板的“汉”字下方又写下一个“晋”字。
“汉朝覆灭后,历经魏蜀吴三国纷争,最终司马氏篡魏一统天下。”
“西晋司马氏的政权仰仗士族支持而建立,西晋也是首个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控的大一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