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爆竹声刚过,长安西市的“万国商栈”就挂起了幌子。紫檀木牌匾上的四个金字是赵珩亲笔题写的,旁边用突厥、波斯、吐蕃三种文字刻着“天下通衢”,檐角的风铃挂着各国货币,风吹过时叮当作响,像在数算往来的银钱。
姜瑶踩着梯子调整最后一盏走马灯,灯影里映着西州的驼队、明州的渔船、逻些的经幡,都是她亲手画的。“姜掌事,波斯的琉璃到了!”阿螺抱着本账册跑过来,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老掌柜说,这次的货里混着件‘夜光璧’,是大食哈里发送的贺礼。”
账房先生突然从柜台后探出头,山羊胡上还沾着墨汁:“掌事快看,户部的人来了!”他的手指着街对面,三个穿绯色官袍的人正盯着商栈的匾额,为首的正是新任户部尚书苏明远,腰间的金鱼袋晃得人眼晕。
姜瑶跳下梯子时,苏明远已站在门廊下。他手里的卷宗封着紫泥印,显然是陛下亲批的文书。“陛下有旨,”他展开文书的声音带着笑意,“命万国商栈代收西域诸国的岁贡,所有账目由掌事与户部共管。”
阿螺突然拽着姜瑶的衣袖,指着苏明远身后的小吏,那人袖中露出半截铜尺,上面刻着“市舶司”三字——去年在明州查抄王崇义时见过同样的制式。“他是前詹事府的笔吏!”阿螺的算盘珠子停在半空,“账簿上记着,他去年从波斯商队拿过三箱琉璃!”
暮色降临时,商栈的地窖里亮起油灯。姜瑶蹲在木箱前,撬开最底层的琉璃罐,里面装的不是香料,而是颗鸽蛋大的夜明珠,珠身上刻着突厥的狼头纹。“这是西突厥的贡品,”她用银簪刮下珠面的粉末,“却混在波斯货里,显然是有人想偷梁换柱。”
地窖的石壁突然传来敲击声。姜瑶吹灭油灯,借着月光看见条黑影从通风口钻进来,手里的短刀在暗处闪着冷光。她认出那人腰间的铜尺——正是白日里跟着苏明远的小吏。
“把夜光璧交出来!”小吏的刀尖抵住她的咽喉,呼吸里带着酒气,“张大人说了,只要拿到这珠子,就能让突厥可汗发兵长安!”
姜瑶突然笑出声:“张承业不是在天牢里吗?难道你能隔空传信?”她猛地撞向对方的手腕,短刀哐当落地,“苏尚书让我等的就是你——所有与突厥私通的证据,都在这颗珠子里吧?”
通风口突然伸进十几只手,将小吏死死按住。苏明远举着火把走进来,照亮石壁上的暗格,里面堆满了账簿,每本都记着户部官员与西域诸国的交易,最上面的册子里,贴着张父亲的画像,旁边写着“贞元三年,查抄突厥贡品”。
“这些都是你父亲当年没来得及呈给陛下的。”苏明远的手指抚过画像,“他在西州发现,张承业的党羽不仅走私军械,还私吞各国贡品,用劣质货物冒充岁贡,中饱私囊。”
火把突然爆出灯花。姜瑶瞥见暗格里的青铜鼎,鼎耳上的纹饰与尼雅佛塔的凹槽如出一辙,底座刻着行小字:“万国商栈之下,有隋唐旧渠,可通西市七坊。”
上元节的灯笼还没撤下,姜瑶就带着阿螺钻进了商栈的地渠。火把照在渠壁上,露出密密麻麻的刻字,有汉文的“贞观年漕运记录”,有波斯文的“香料交易清单”,最深处竟有行吐蕃文:“文成公主曾在此藏过佛经”。
“这里的水是活的!”阿螺突然指着渠底的暗流,“顺着水流走,应该能到西市的放生池。”她的铜铃掉进水里,顺着水流漂向黑暗,叮咚声越来越远,“去年在明州的密道里,也是这样的水流声!”
渠壁突然出现个岔口,左侧的石壁刻着北斗七星,右侧则是幅海图,标注着从长安到波斯的航线。姜瑶想起父亲札记里的话:“隋唐两代,西市的商人们为避苛税,凿通地下渠,既能运货,又能藏私。”
岔口深处传来木板转动声。姜瑶熄灭火把,看见十几个黑衣人正在搬运木箱,箱子上的火漆印着“户部”二字,打开的瞬间,露出里面的突厥弯刀,刀柄上的宝石与昨夜的夜明珠一模一样。
“这批货要在三月初三运出金光门,”为首的黑衣人操着突厥语,“苏尚书说,只要过了护城河,就有突厥的商队接应。”
姜瑶突然吹亮火折子,渠壁上的铜镜将火光反射成一片通明:“苏明远让你们在这里交易,是想借地渠的水流,把兵器直接运出长安城吧?”她的银针抵住为首者的咽喉,“去年在铜雀台,你就站在张承业身后!”
黑衣人突然吹了声口哨,渠顶的石板应声落下,将退路完全封死。“姜掌事既然知道这么多,就别想活着出去了。”他的短刀划破姜瑶的手背,血珠滴进渠水,瞬间晕开片暗红,“这渠里的水,通往渭河,你的尸体顺流而下,谁也找不到。”
阿螺突然将算盘砸向对方,算珠滚落时,她抓起块石头砸向渠壁的机关——那是幅波斯星图,按动“北斗”的位置,暗门就会开启。“爹说过,所有商道的机关,都离不开星象!”她拽着姜瑶钻进暗门,身后传来兵器碰撞声。
暗门后是间石室,中央的石台上摆着尊鎏金佛像,正是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带去吐蕃的十二岁等身像仿品。佛像的莲座里藏着卷经幡,展开后竟是幅《天下商道图》,用金线标出从长安到西域、东海、雪域的所有商路,每个驿站都写着守护人的名字,父亲的名字赫然在西州那栏。
“这是各国商人共同绘制的。”石室的角落里传来脚步声,苏明远举着火把走进来,官袍上沾着泥污,“我潜伏在户部多年,就是为了完成你父亲的遗愿——让商路再无贪腐,再无劫掠。”
他突然掀开佛像的底座,露出里面的密信,是父亲写给各国商人的:“商道如血脉,通则天下兴。若遇阻塞,可凭此图互通声气,共护通途。”信纸的边缘画着个小小的狼形玉佩,与姜瑶臂上的一模一样。
渠外突然传来喊杀声。苏明远将火折子扔向石室的火药桶:“我引开他们,你们带着地图从密道去见陛下!”他的长剑划破掌心,血滴在地图上,“这是户部所有贪官的血契,有了它,就能彻底肃清蛀虫!”
清明的雨洗过长安的青石板时,万国商栈的广场上挤满了人。赵珩亲自将《天下商道图》挂在商栈的正厅,用琉璃罩保护起来,旁边立着块石碑,刻着父亲和所有守护商道者的名字。
“从今往后,凡在商道上作恶者,无论官民,无论国籍,皆按大唐律与诸国商约共审。”赵珩的声音被雨声洗得清亮,“朕已命苏明远为‘天下商路都护’,统管西域、东海、雪域的互市,由姜瑶掌印监察。”
波斯的老掌柜牵着白骆驼走进广场,驼背上的经卷展开后,是各国商人的联名信,用二十种文字写着同一句话:“愿以诚信为币,以互通为路。”他身后跟着于阗少年,如今已是三语学校的先生,正用汉语、吐蕃语、波斯语向孩子们讲解商道图。
阿螺的账房里新添了架巨大的算盘,算珠上刻着各国货币的换算比例。“姜掌事快看,”她指着刚送来的账本,“吐蕃的药材换了中原的茶叶,波斯的琉璃换了东海的珍珠,账目分毫不差!”账册的最后一页,贴着片胡杨叶,与父亲留下的那片一模一样。
姜瑶站在商栈的顶楼,望着雨雾中的长安城。西市的胡商在教汉人烤馕,东市的汉匠在教扶桑人织锦,坊市间的孩子们用各种语言唱着同一首歌谣。她的指尖抚过臂上的狼形玉佩,突然明白父亲为什么说商道是文明的请柬——它让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都能在交换与理解中,唱出同样的旋律。
赵珩走上顶楼时,手里拿着封信,是从波斯传来的:“大食的哈里发说,想在巴格达建座‘大唐商栈’,用他们的香料换我们的丝绸。”他将信递给姜瑶,“朕想让你当使者,去看看更远的世界。”
雨停了。广场上的人们抬起头,看见彩虹从商栈的檐角升起,一端连着西市的胡商区,一端连着东市的汉坊,像座七彩的桥梁。姜瑶想起石室里的《天下商道图》,那些金线勾勒的商路,此刻正像彩虹般,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许多年后,赵瑶公主沿着商道西行,在波斯的大唐商栈里发现了本《商道札记》,最后一页是姜瑶的笔迹:“所谓天下,不是疆土的拼接,而是人心的相通。当驼铃与船笛、经幡与算盘、茶香与香料在同一片天空下交融,就是最生动的天下。”
窗外的商队正出发,驼铃声、马蹄声、欢笑声混在一起,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歌,顺着商道传向万里之外,传向每个等待相遇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