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火车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载着张汉玉一路向北。
窗外的景物飞速倒退,像是他过去那些被羞辱的日子,一去不返。
他没有看风景。
他的手,死死地按在腿边的黑色手提箱上。
箱子里,是“盘古”原型机,还有厚厚一叠他熬了无数个通宵写下的项目计划书。
京城。
国家电子工业集团。
这几个字,像烙铁一样,在他的脑子里反复烙印。
紧张吗?
紧张到心脏快要从喉咙里跳出来。
期待吗?
期待到浑身的血液都在发烫。
他知道,这可能是他唯一的机会。
也是“盘古”唯一的机会。
京城西郊,一处不对外开放的招待所。
建筑是几十年前的苏式风格,肃穆,庄重,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
张汉玉被一名穿着中山装的干事领着,穿过长长的走廊。
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响,每一下,都敲在他的心上。
推开一扇厚重的木门。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长条桌后,坐着五六个人。
居中的,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男人,寸头,面容刚毅,眼神锐利得像鹰。
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走进来的张汉玉。
那目光,仿佛能穿透人的骨髓。
张汉玉认得他,昨天在电话里,他自称王振东。
其他人,有戴着厚厚眼镜片、气质儒雅的老者,也有神情严肃、一看就是技术干部的中年人。
空气凝重得几乎要滴出水来。
这些人的身份,光是坐在那里,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压迫感。
张汉玉感觉自己的后背瞬间就湿了。
他强迫自己挺直腰杆,走到长桌前,将手提箱放在桌上。
“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
“我叫张汉玉。”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王振东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坐。”
一个字,简洁,有力。
“张汉玉同志,时间宝贵,我们直接开始。”
“把你的东西,你的想法,原原本本地,讲给我们听。”
张汉玉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心绪。
他知道,在这里,任何花哨的言辞都是多余的。
唯有技术,唯有远见,才是唯一的通行证。
他打开手提箱,小心翼翼地取出那台灰黑色的原型机。
“各位领导,我把它命名为‘盘古’。”
“它不是很多人眼中的电子词典,更不是什么高级传呼机。”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一字一句地说道。
“我将它定义为——个人智能终端。”
“一个能够处理信息,进行运算,并且可以进行功能拓展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掌上电脑。”
他接通电源,按下了开机键。
屏幕亮起,两个古朴的篆体汉字浮现出来。
盘古。
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极轻的抽气声。
几个戴眼镜的老专家,身体不自觉地向前倾,死死盯着那块小小的屏幕。
张汉玉没有停顿,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
“它拥有自主研发的中文输入法和操作系统,处理速度,超过市面上任何一款所谓的‘掌上电脑’。”
屏幕上,一行行流畅的中文信息随之出现。
整个过程,没有丝毫卡顿。
安静。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
那些之前还带着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此刻,尽数化为了震撼。
一个油头粉面的投资经理嘲笑他异想天开。
一个大腹便便的老板教育他不懂市场。
他们说,老百姓需要的是电视机,是冰箱。
可眼前这些人,他们看懂了。
王振东的眼神里,爆发出惊人的亮色。
他看到的,不是一台机器。
而是在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里,中国奋起直追,甚至弯道超车的可能!
“说说你的‘国民级’概念。”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声音有些激动。
“这个概念,我们很感兴趣。”
张汉玉的心,被彻底点燃了。
他终于找到了能够与他同频共振的人。
“是的,国民级!”
“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成本要打到普通家庭都能接受的范围!我们不能让国外的品牌,来定义我们国家的信息化进程!”
“从芯片设计,到系统开发,再到软件生态,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全自主的标准!”
“‘盘古’,不应该只是一个商品,它应该成为我们国家信息化的基石,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连接世界的工具!”
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胸膛里那股奔涌的岩浆,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梦想。
他从这些人的眼神里,看到了同样的渴望。
这是整个国家的梦想!
长达四个小时的会议,与其说是汇报,不如说是一场头脑风暴。
从技术细节,到产业链布局,再到国家战略。
每一个问题都尖锐而深刻。
张汉玉对答如流。
这些问题,他早已在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思考了千百遍。
会议结束时,窗外已经暮色四合。
王振东站起身,绕过长桌,走到张汉玉面前,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张同志,今天,你给我们所有人都上了一课。”
他的声音里,带着毋庸置疑的肯定。
“原则上,国家支持你的项目。但具体的流程,还需要时间。我们会尽快给你答复。”
虽然只是初步意向,但这句话,比任何真金白银都来得更重。
这是国家的背书。
是对他所有坚持和屈辱的最高肯定。
众人陆续离开,王振东却留了下来。
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递给张汉玉。
纸袋上,没有任何字样,封口处盖着红色的戳印。
“这里面,是一些关于国外最新通讯技术和芯片发展的内部资料,属于绝密。”
张汉玉接过纸袋,感觉手心沉甸甸的。
王振东看着他,目光深邃而凝重。
“张汉玉同志,你的路还很长,国家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