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所谓砚兄,指的是共用笔砚、师从同一老师的**。
能这样称呼李照的人,显然也是王阳明的学生,也就是李照的同窗。
果然,有人心念一动,化作一道光芒出现在李照面前,神情激动不已。
“灵均兄,自从离开浩然书院后,你怎么一点音讯都没有?”
“上次老师特意选了十位优秀学子去稷下学宫深造,你排在第一,竟然也没回应!”
“这太不像话了,连老师的信都不回!”
“而且这是老师的提携!”
“?有这事吗?”李照神情严肃,“确实是我的错。”
“当然是你的错!老师这么看重你,你竟然……唉!”
“先不说了,你这次来,是向老师道歉的吗?”
“嗯?你的意思是老师也在这里?”
“你不知道吗?”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一声洪亮的声音在浩然长河畔响起。
即便相隔甚远,李照也听得清清楚楚。
他和同窗一起朝声音的方向走去,很快便看到许多身影。
人群之中,一位老者正在讲学。
他满头白发,身形瘦削,皮肤松弛,却透出一种挺拔之感。
君子如剑!
更何况是一位半圣!
不!
远不止半圣!
李照凝神望着那位老者,眼中满是惊讶。
那股气息何等宏大!何等刚正!
“怎么可能……这才多久!老师竟然已经成就浩然至圣!”
就在李照低声惊呼的瞬间,老者的目光已穿过人群落在他身上。
那双眼睛明亮如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他微笑着向李照点头。
随即转头对众学子,抬起枯瘦的手。
只是轻轻一挥,便有浩然正气凝聚而来。
在他指尖化作一朵洁白的莲花。
他托着那朵清香的白莲,缓缓说道: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圣人开口,字字如钟!
就连李照也不由心神震动。
这句话中蕴含着儒门至高的道理。
但真正让李照震惊的,并非此言。
而是眼前的老者——
虽在给众多学子讲学,
却有一道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
“灵均,没想到还能再见到你,我原以为你不会再回这浩然洞天了。”
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李照微微一怔,立刻回应:
“老师为何这样说?”
“你既是沈灵均,也是李悬壶……能再听你喊一声‘老师’,我很欣慰。”
听到这话,李照心中一震。
老者含笑问道:“不必惊讶,你知道什么是儒圣吗?”
“儒道即人道,人道源于众生意志。天地虽自有其道,却承载着万千生命……即便众生消亡,天地间仍留有无数意念残片,只是这些残片已无自主意识。”
“或者说,那不过是漂浮在天地间的杂乱信息。”
“而儒圣,正是能够从这个世界中捕捉这些零散信息的人。”
王阳明的话令人震撼。
儒圣竟能从天地间汲取海量的信息碎片。
这种能力多么强大!
要知道,海量的信息碎片意味着什么?
那是先人的智慧结晶!
被时间掩埋的过往!
未被记载的秘密!
难怪人们常说儒圣的智慧如海!
李照此刻终于明白儒修的独特之处。
这与道门、佛门完全不同。
儒修的意念何其坚韧!
境界越高,
学识越广。
原因便在于此!
因此,
常有人主张以天地为师。
但李照注意到王阳明自称儒圣——
为何不是浩然至圣?
“恭喜老师成就浩然至圣!”李照真心祝贺。
不料王阳明淡然一笑:“并非如此。”
“世人只知浩然至圣,即便是儒门**也多是这般认为。可谁又知道……浩然至圣其实只是一个统称。”
“浩然至圣实则分为三重境界:亚圣、贤圣、至圣。”
“为师刚刚踏入亚圣之门。”
“竟有此事?”李照感到惊讶。
“为何不能如此?”王阳明微笑着反问。
“不仅是儒家如此,道门和佛门也是如此。”
“以你现在的境界,以及正在追寻的三教合一之路,想必已经知道道门有陆地神仙之境,佛门也有肉身佛陀之说。”
“但有一件事,你可能还不清楚。”
“道门的陆地神仙,其实还可细分为:地仙、神仙与天仙。”
“佛门亦是如此。”
“肉身佛陀之中,也有罗汉、菩萨、佛陀之分。”
王阳明缓缓说道,随后带着一丝好奇问道:
“以你的资质,离入道应该不远了,不知你打算入哪一道?”
“这次来到浩然洞天,莫非是想入儒道?”
李照从对方语气中听出一丝期待。
入儒道吗……
一旦进入儒道,便是转道为儒,真正成为儒门中人!
不知为何,面对这位正直不阿的儒门亚圣、自己的恩师,李照毫无隐瞒。
“不瞒老师,学生……其实是想入‘天道’的。”
“入天道,成就道门陆地神仙……”这位儒门亚圣轻叹一声,似乎有些惋惜。
他沉思片刻,忽然问道:
“你可曾想过入‘儒道’?”
“须知‘儒道’即‘人道’。人道以人为核心,而老夫在了解天地间诸多信息时,虽是你的老师,却因明白你的想法,更清楚你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武道理念。”
“你其实很适合入‘儒道’。”
“一旦进入儒道,你就能体会到它的独特之处。也许在某些方面比不上道门的天道与佛门的佛道,但在修行进度与领悟上,儒道绝对远超天道与佛道!”
王阳明的话其实并不深奥。
李照是这样理解的:
当别人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停滞不前,需要向名师请教或寻找答案时,
懂得儒道的人,
就像拥有一本字典。
不,
比字典还要厉害!
更贴切的比喻是……网络搜索引擎!
掌握了儒道的高手,
只要动念,
就能从天地间散落的信息中,找到任何想要的答案!
这也解释了,
为什么他的这位老师,
在顿悟“儒道”之后,
能在极短时间内,
从大儒跃升为半圣,
甚至达到儒门亚圣的境界!
李照确实心动了。
然而——
“看你心意已定,仍要入‘天道’?”
“这终究是你的选择。为师虽觉可惜,但不会干涉。不过,即便入了‘天道’,也未必不能同时修‘儒道’……所以别荒废了你的儒学根基。”
李照听了十分惊讶。
“老师,难道入了‘天道’,还能兼修‘儒道’?”
“为何不可?”王阳明笑道,“你不是已经入剑道,如今不也打算再入‘天道’吗?”
浩然长河边,
李照与王阳明仍在交谈。
这位儒门亚圣十分欣赏李照,
想引导这位得意门生进入儒道。
得知李照的来意后,
他抬手一指,
顿时,
整条浩然长河震动。
“这便是儒道亚圣的浩瀚威能吗?”
李照心中震撼不已。
此刻亲眼所见——仅因亚圣一念所动。
那浩然长河骤然掀起汹涌波涛,其中蕴含的至阳至刚、纯粹无瑕的浩然正气,化作无数洁白的光点,纷纷朝李照涌来。
在亚圣意志的凝聚下,
最终化作一卷典籍。
“这是……?”
这是一本无形之书,
却承载着亚圣无尽的智慧。
“灵均……罢了,我还是叫你灵均吧。”
“灵均,你既然不愿入稷下学宫,老夫也不强求。因此,即便知道你在追寻什么,我也无法传授你更高层次的儒门秘法。”
“但作为你的老师……我终究要为你尽一份心力。”
“这卷书送给你,希望你用心体悟。”王阳明缓缓说道。
与此同时,
李照已经翻开了手中的书卷。
展开的瞬间,
他的神情顿时动容。
“这是老师的着作!”
作为儒门一员,
怎能没有自己的着作?
大儒尚且如此,
更何况是儒门亚圣!
而让李照激动不已的,
是他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这是一部成道之作!
何为成道之作?
即儒门半圣在突破亚圣境界时,叩问内心,将一生所学提炼精华,展现于世。
这是向天地求证,
向众生表明志向,
印证自身学问的过程。
唯有如此,
半圣才能成为亚圣。
一旦失败,
着作便会毁于一旦,
再无重来之机。
因为儒道无法重修,
一旦失败,便成定局,无法更改。
这也正是为何,
儒门中许多天才,尽管穷尽一生研读经典,却始终难以突破的原因。
“老师,这东西太珍贵了!”
李照难掩迟疑。
成道之作非同寻常,
因为它承载了一位亚圣的修行精髓。
若用来参悟,
可助人领悟大道。
即使是天资愚钝之人,只要时常研习,
也能迅速开启心智,
激发智慧,
甚至获得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能力。
若用于战斗,
则如同亚圣亲临。
但代价是只能使用一次。
以李照的聪明才智,
自然明白,
恩师是希望他通过这部成道之作,
自行领悟,
掌握更高层次的儒道法门。
“学生感谢老师。”
“何必说谢?”当世亚圣朗声而笑。
笑声洪亮,震撼人心,
引得浩然长河翻涌,
整个浩然洞天随之震动。
“学生告辞,拜别恩师。”
“去吧!”
李照行礼告别时,王阳明轻轻挥手,
眼中带着一丝期望。
虽然李照已离去,
但他的讲学并未结束,
只是不再分心,
专心授课。
整个浩然洞天都能听到他那蕴含大道的讲学之声。
然而,讲学并未持续太久,
不久之后,
他身形一闪,化作一道白光,
悄然离开了浩然洞天。
神游太虚,如来时一般,李照回到了稷下学宫。
与此同时,他并未离开浩然洞天,而是沿着浩然长河,走向那片密集的剑碑林。
他来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面剑碑前。剑碑屹立不动,但经过这些日子,它悄然增长了几寸,象征着他在儒道上的修为有所提升。然而,这微小的增长,也说明他在儒道上有些懈怠。
李照摇了摇头,决定尽快弥补差距。
毕竟,若想实现三教合一,
必须让儒、道、释三家的修为齐头并进。
他抬头望向那密密麻麻的剑碑群,目光最终落在最高的几座上。忽然,一座巨大的剑碑引起了他的注意——上次来时,他并未见过此碑,或者说,那时它还远没有如今这般高大。
如今看来,气势恢宏,碑上刻着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知心合一”。
“这是老师的剑碑?”李照收回视线,再次扫视剑碑群。
“如果我没记错,上次叶英那个家伙凝聚剑碑的地方,应该就在这个位置。”他低声自语,朝那个方向走去。
他的目光逐一掠过一座座剑碑,忽然,几座剑碑引起了注意。
原因在于——
这几座剑碑与之前相比,几乎高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