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的项目调研结束后,二人的联系并没有到此就结束。
林深更加专注地处理手头的工作,对这份工作更加的热情。
这天晚上,林深在完善“社区图书馆”的最终版施工图时,遇到了一个关于旧建筑墙体与新建玻璃幕墙衔接的难题。
现有的几种常规节点做法,要么显得笨重,破坏了立面的轻盈感,要么在防水和气密性上存在隐患。
他对着电脑屏幕上的细部构造图反复修改,总觉得不够理想,达不到他心中那种“新旧交融且不着痕迹”的效果。
犹豫再三,他关闭了绘图软件,点开了与沈星河的微信聊天界面。
上次对话还停留在在项目调研中,他提出的一些问题,沈星河温和的解答让他茅塞顿开。
但这次并不是关于沈星和先生的项目,只是他自己的,此刻再去打扰,林深心里有些没底。
他斟酌着词句,尽量简洁地描述了自己遇到的问题,并附上了一些截图。
“沈先生,晚上好,非常抱歉打扰。”
“我在处理一个旧建筑改造的细部节点时遇到些问题……”
他详细说明了技术难点和自己的考量。
“不知道您是否有空,能指点一二。”
点击发送后,林深将手机放到一旁,准备继续研究其他案例,内心却并不抱太大希望。
毕竟沈先生事务繁忙,这样的具体技术问题,未必有时间回复。
然而,大概二十多分钟后,手机屏幕就亮了起来。
是沈星河的回复。
林深有些意外,立刻点开收听。
沈星河温和而清晰的声音从听筒中传出:
“林深,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典型,也确实关键。”
“我看到了你发的截图,你的思路是对的,追求视觉上的简化与性能上的可靠。”
他顿了顿,似乎在回忆。
“我早年期间做过一个类似的改造项目,在苏南的一个老织布厂,当时也卡在这个环节。”
“我们试验了几种方案,最后采用了一种改良的金属泛水系统,结合了隐藏式的排水通道……”
他不仅清晰地描述了解决方案的核心原理,还分享了当年实践中走过的弯路和最终测试成功的关键参数,甚至提到了几种可选材料的优缺点对比。
言辞恳切,仿佛是在与一位合作多年的同事探讨。
“当然,这只是基于我过去经验的一种思路,具体到你的项目,还需要根据现场的墙体状况和荷载要求进行细化计算。”
“你可以先按这个方向试试看,如果还有问题,我们随时再沟通。”
林深听完,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感动和振奋。他立刻回复:
“太感谢您了,沈先生!您提到的这个思路让我茅塞顿开,完美解决了我的顾虑。我这就按您的建议重新调整节点。”
沈星河很快回复了一个简单的微笑表情:
“能帮到就好。做设计就是在不断解决具体问题中前进的,你很敏锐,能发现并深究这些细节,这很好。”
这次简短的交流,彻底打开了两人之间更为顺畅的沟通之门。
当他阅读行业动态产生疑惑时,或是对某个引发思考的新建案例有了自己的见解时,都会主动发消息与沈星河探讨。
他不再只是单向分享资料,而是敢于深入交流观点。
而沈星河似乎也很乐意与这位充满潜力的年轻人交流。
他的回复有时是几句精炼的点评,有时是推荐几篇相关的论文或书籍。
偶尔在深夜,也会发来稍长一些的语音,分享他对某个建筑思潮的见解,或是对行业浮躁现象的忧虑。
他们交流的内容,逐渐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问题,扩展到对设计理念,行业现状乃至建筑与人文关系的更深层探讨。
……
一次,林深在邮件中附上了自己近期完成的某个小型文化空间的设计概念稿,其中着重强调了如何通过空间营造,促进社区居民的自发交流与互动。
他在邮件末尾写道:
“我始终觉得,建筑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容器,它应该能承载人的活动,激发情感的共鸣。”
沈星河的回信隔了一天,但内容却很丰富。
“林深,你的概念稿我仔细看过了,想法很好,也很有巧思。”
“你提到的‘情感共鸣’,正是当下许多宏大叙事建筑所缺乏的。”
“就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你的设计里有种难得的‘温度’。”
“而你在这些方案和项目里,把这种‘温度’落地成了具体的互动细节。”
“林深,这要比单纯的概念更加难得。”
这段话让林深对着屏幕怔了许久。
从业以来,他听过不少夸赞,有关于他技巧的,有关于他创意的,但“温度”这个词,如此精准地触动了他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弦。
沈先生两次夸赞让林深意识到,自己一直试图在设计中捕捉和融入的,正是这种源自生活本身的,质朴而真实的情感力量。
……
他们的交流也并非总是严肃深刻。
有时,沈星河也会在转发某篇关于“奇葩建筑”的吐槽文章后,附带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
或是看到某个国际奖项公布结果时,简单评论一句“实至名归”或“略有遗憾”。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悄然成为林深的道路上最坚实也最温暖的支撑。
他知道,在网络的另一端,有一位睿智而宽厚的前辈,在关注着他的成长,愿意分享经验,也乐于倾听他那些或许还不成熟的思考。
在一个周五的晚上,林深刚刚结束与工作室同事的每周小结会议,手机上收到了沈星河发来的一条较长语音。
点开后,背景音很安静,沈星河的声音听起来比平日更放松一些。
“林深,今天跟几个老朋友聊起现在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又想起了你。”
他的语气带着感慨和恍惚。
“这个行业诱惑很大,压力也很大,保持本心其实并不容易。”
“但我从你身上看到了那种难得的沉浸和任性,还记得你大学时竞赛的那个《栖光·承忆》的方案吗?”
“从高中那次讲座,到后来大学的那次竞赛,那时我就觉得这个年轻人眼里有光,心里有根,现在看来我的眼光没有错。”
“你一定要好好走下去,你的舞台会越来越宽广。”
林深站在公寓的窗边,听着这段话语,窗外是城市璀璨的夜景。
一股暖流自心底升起,迅速蔓延至四肢百骸。
他紧紧握住手机,仿佛能透过冰冷的温度,感受到来自远方的,温暖的注视。
他回复道:
“谢谢您,沈先生。您的话我会牢牢记住。前路漫长,我会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