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玥又打开了一个介绍李白的小视频:
“五岁那年,李白随父亲迁居到四川江油。
他自幼天赋异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
我们都熟知李白诗歌造诣极高,其实他的剑术水平也相当出色,据说他还是剑圣裴旻的徒弟。
不仅如此,年轻时的李白还痴迷于道教修仙,是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
“在蜀地生活期间,李白的才华逐渐崭露头角,他所作的诗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像“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仿佛身临其境,尽显仙风道骨。”
七玥:“哇,这句式真好呀,不愧是诗仙。”
“和许多文人志士一样,李白也有着“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
科举之路虽被阻断,但在唐朝,想要入仕报国还有另外一条“捷径”,类似如今的举荐,只要能找到愿意举荐自己的高官权贵,就可以跳过科考直接入朝为官。
公元720年,二十岁的李白拜访了渝州太守李邕。
然而李邕为人自负,根本没把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放在眼里。
李白气愤不已,直接写下一首《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从这首诗中,便能看出李白狂傲不羁的性格,别人越是不看好他,他就越要证明自己。”
七玥:“好诗~~”(词穷,.jpg)
“公元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伫立在峨眉山下的江畔,腰间悬着三尺长剑,手中持着半壶浊酒。
望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美景,他回望蜀地群山,奔腾不息的江水,毅然决定离开蜀地,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一路上,他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作了大量诗文,其中就包括那首着名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路过荆州时,面对辽阔的疆域和优美的山水,他有感而发,写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后来李白在江陵遇到道教大宗师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李白的才华赞不绝口,称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随后李白意气风发地写下:
“北冥有巨鱼,身长数千里。
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
凭陵随海运,燀赫因风起。
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 。
此时的李白雄心壮志,“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他挥金如土,结交权贵,纵酒狂歌,仿佛世间再无烦忧。”
七玥:“意气风发的诗人,果然李白从未老去。”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李白的求仕之路被人以各种借口拒绝,最终只能寄情山水,聊以自慰。
短短一年,三十万金散尽,昔日簇拥的好友纷纷离去,只剩他一人病卧扬州客栈。
此时的李白已经二十六岁,在古代,这个年纪一事无成,难免会抑郁成疾。
而命运又在此时给予他沉重一击,一天,他突然收到家书,得知父亲去世,属于自己的那份家产还被哥哥霸占。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李白痛苦万分,半夜从梦中惊醒,出门许久,第一次感到无比孤单,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本是他落魄时的即兴之作,却意外传遍扬州文坛,让他声名鹊起 。”
七玥:“慕了慕了,随便一写,就是经典…”
“公元727年,二十七岁的李白在好友孟浩然的撮合下,入赘到安陆许家,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
此时的许家虽不算豪门大族,多年前许圉师因儿子杀人遭遇贬谪,家道已经中落,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起商人出身的李白,依旧强了许多。
这段婚姻持续了十年,十年间,李白四处拜谒高官名士。
二十九岁时,他写下《上安州裴长史书》,意图举荐自己。
在这篇文章里,李白写尽自己的成长经历,展现出最好的自己,可以说是剖肝沥胆,可惜却因被人造谣诽谤,裴长史拒绝了他。
三十岁时,李白结识了宰相张说的儿子,打听到玉真公主在终南山,于是立即前往终南山,结果在那住了一个月,连公主的影子也没见到。
我们后人常常以为内心强大、豪放不羁的李白不会被轻易打倒,但在而立之年,他还是崩溃了,留下一首《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
“我来南山阳,事事不称意。
石径入松雪,洞房掩秋雾。”
前前后后长达多年,李白意图找人举荐,却全部碰壁。”
七玥:“所以人生哪有一帆风顺呢?就连大诗人李白如此潇洒,但也一生壮志未酬。”
“与同时期出生在世家大族的王维相比,李白可以说是真正的毫无门路,没有哪一个官员愿意提携一个商人子弟,哪怕他天资聪颖、才高八斗 。
三十五岁时李白写下: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表达了他求仕的艰难和迷茫 。
三十七岁时,李白的妻子许氏病故。
一年后,经叔伯介绍,李白续娶了第二任妻子刘氏。
刘氏身份不高且特别现实,此时无官无财的李白遭到了她的嫌弃与讥讽,没多久两人就离婚了。
公元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迎来了转机。
在朋友元丹丘的搭桥下,李白写了一首《玉真仙人词》献给玉真公主,公主看后很是高兴,随即向唐玄宗举荐了李白。
压抑了大半辈子的李白终于扬眉吐气,挥笔写下: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到了长安,李白又遇到一个贵人,时任礼部侍郎兼秘书监的贺知章。
那一年贺知章已经八十三岁,是妥妥的文坛和政坛领袖。
李白赶紧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蜀道难》呈给贺知章,贺知章看完,忍不住拍案叫绝,惊呼他为“谪仙人”,甚至用金龟换酒与他畅饮了一天一夜。
在贺知章的力荐下,李白得到唐玄宗亲自召见,被封为翰林待诏。
此时的李白以为自己人生巅峰即将开启,却不知这正是他人生的最巅峰。
然而现实很快浇灭了他的热情,玄宗只把他当作点缀盛世的御用文人,让他写些如《清平调》之类的应制诗,而非委以治国重任。
翰林待诏,说白了就是个陪皇帝玩乐的角色。
看清真相后,李白开始借酒买醉,玄宗呼之不上朝,更醉令高力士为他脱靴,让宰相杨国忠为他磨墨,把权贵得罪了个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宫里待了不到两年,李白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领了离职补偿金后潇洒走人,并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别人打工是“996”,李白打工是“一言不合就辞职”,扎完场子不爽就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