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号召天下勤王,文天祥虽为书生,不通军事,却振臂一呼,江西豪杰纷纷响应,很快聚起上万人马。
然而,当他率军抵达临安,非但未被重用,反而被闲置。
直到元军屠常州,朝廷才急召他回守临安。
次年,元军兵临临安城外30里,太皇太后决定投降,为保赵宋法统,秘密派大臣护送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并升文天祥为右丞相,派他赴元营议和。
他因与元将伯颜据理力争,被扣押于营中,几经辗转才逃出,投奔流亡的小朝廷,却再度遭排挤。
43岁时,文天祥因部下叛变,在五坡岭被元军俘虏。
元军久闻其名,以礼相待,劝其投降,他坚贞不屈,在狱中写下《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志。”
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所以说,想要青史留名,留下一个千古名句确实是个好途径~可是,怎么写得出千古名句是个问题呀…”
“此前,从临安失守到流亡抗争的两年间,他的战友、部将相继遇害,妻妾子女被俘,母亲曾氏与独子文道生亦因军中瘟疫病逝。”
←_←
七玥:“原来他的家人和他自己都是如此的不幸啊,南宋可真的是……一言难尽,据说10万军民齐跳海。”
→_→
“即便如此,他仍召集残兵,坚守最后的抗争。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文天祥被押赴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相位,他仍不为所动,从容赴死,时年47岁。
从庐陵富田村的“文云孙”,到白鹭洲书院的苦读生,从状元及第的“文天祥”,到倾尽家财勤王的义士,再到五坡岭被俘、大都就义的“宋臣”~
他的一生,如《正气歌》中所言: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以生命诠释了何为“忠贞”,何为“民族气节”。”
小视频结束了~
这还是七玥第一次认真的看完了文天祥的一生,此前只读过他的那首诗?《过零丁洋》~
七玥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望着窗外,仿佛看到了那个在乱世中坚守气节的文天祥。
她突然意识到,文字的力量竟能跨越千年,让她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人的风骨与灵魂。
于是,她又打开了另一个关于文天祥的视频,想多看看,多了解一下这位状元郎。
“文天祥:从庐陵书生到宋末孤臣,以丹心照汗青的千年绝唱~
(●.●)
一、庐陵文脉:少年立志,状元及第~
←_←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五月,江西吉州庐陵县(今吉安)富田村的晨雾尚未散尽,乡绅文仪的家中传来一声清亮啼哭。
文仪抱着新生的儿子,望着庭院中刻有“祥云”纹饰的石柱,为他取名“云孙”,盼其承续家族文脉。
文家虽是书香门第,却非官宦世家,文仪一生未仕,却嗜书如命,家中藏书数千卷,自幼便教子女诵读经史。
(☆_☆)
文云孙幼时,常随父亲拜访乡中祠堂,见欧阳修、杨邦乂等庐陵先贤的画像悬挂堂中,画像旁“忠”“节”二字墨迹如新。
他指着画像问父亲:
“何为‘忠节’?”
文仪抚着他的头说:
“临大节而不可夺,为忠;
处危难而不改其志,为节。”
这八个字,如种子般埋入少年心中。
稍长后,他入乡塾读书,见同学贪玩,便在书桌刻下“继志”二字自勉,日夜苦读,常至深夜仍在油灯下批注《左传》《史记》,尤其对“苏武牧羊”“岳飞抗金”的故事反复研读,叹曰:
“大丈夫当如此!”
t^t
七玥:“这让我想起了刘邦看到秦始皇出行时说的那句“大丈夫当如是”~”
(☆_☆)
“宝佑元年(1253年),18岁的文云孙考入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鹭洲书院。
彼时书院虽为理学重镇,却因经费拮据,学生宿舍拥挤不堪。
为求安静,他常于深夜独往书院旁的“风月楼”———
实则为江边一座废弃楼阁,借着月光读书。
同窗笑他“自讨苦吃”,他却答:
“圣贤之道,非静心不能悟;家国之责,非苦读不能担。”
在白鹭洲的三年,他师从名儒欧阳守道,不仅精研儒学,更习兵法、练骑射,尝言:
“书生非只能挥笔,亦当能执剑。”
(~_~;)
宝佑四年(1256年),文云孙与弟弟文璧同赴临安(今杭州)参加科举。
礼部试中,他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题的策论崭露头角,入围殿试。
殿试当日,宋理宗亲自出题《法天地之不息》,限时一天写一篇万言策。
其他考生或拘谨于格式,或堆砌典故,唯有文云孙奋笔疾书,从“天道运行不止”论及“人君当自强不息”,痛陈时弊:
“今蒙古窥伺南疆,奸臣当道,民力凋敝,陛下若不革除积弊,恐有覆巢之危!”
其文洋洋洒洒,笔力遒劲,竟在日落前完卷。
( ˙-˙ )
理宗阅卷时,见其字里行间充满锐气与赤诚,龙颜大悦,提笔在卷首批曰:
“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当即钦点为状元。
按惯例,新科状元需改名以表新身份,文云孙想起父亲的教诲与皇帝的批语,取“天祥”二字为名,字履善,号文山———
自此,“文天祥”这个名字,将在三十年后的历史洪流中,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然而,状元及第的荣光未及消散,噩耗便从庐陵传来:
父亲文仪病逝。
??o·(? ??????????? )?o·?
按宋代礼制,官员需回乡“丁忧”二十七个月。
文天祥脱下官袍,星夜返乡,在父亲灵前守孝三年。
他在墓旁筑“读山堂”,一边守孝,一边整理父亲遗稿,其间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初稿(后在狱中完善),此时的他或许未曾想,这句诗将成为他生命最后的注脚。”
七玥:“确实,诗句是他一生的体现~”
“二、宦海沉浮:三起三落,不改其志~
景定元年(1260年),文天祥丁忧期满,重返临安,被授为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今浙江宁海)。
赴任前,他上书理宗,提出“正君心、亲贤臣、远小人、整军备”四策,却被权臣压下。
此时的南宋,早已不复“中兴”气象:
蒙古灭金后,大军频频南侵,长江防线岌岌可危;
朝堂上,宦官董宋臣与丞相贾似道争权夺利,理宗沉迷酒色,对国事渐生倦怠。”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