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他的性格方面可以用三个形容词去形容:
务实、严谨、执行力超强。
史书说他“能为代田,一亩三甽”,一看就是个“细节控”,对田间地头的每一寸土都了如指掌。
?(???)?
他绝对不是那种只会在朝堂之上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的人。
相反,他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一个愿意放下身段,挽起袖子下到田间地头,与老农们一起探讨如何将秧苗种得更加整齐的人。
他深知,只有亲身参与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才能真正了解农民们的需求和困难。
因此,他会毫不犹豫地走进农田,与老农们并肩劳作,仔细观察每一株秧苗的生长情况,认真倾听他们的经验和建议。
在田间,他不会以自己的身份地位自居,而是虚心地向老农们请教。
他会问他们关于土壤肥力、灌溉技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问题,并且认真记录下他们的回答。他相信,这些来自实践的智慧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不仅如此,他还会积极尝试新的种植方法和技术,不断探索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他会与老农们一起研究如何改进农具,如何优化种植流程,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他的这种实干精神,不仅赢得了老农们的尊重和信任,也为他在朝堂上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因为他深知民间的实际情况,所以他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都能够切实地解决问题,推动国家的发展。”
秦汉时期~ 诸子百家中的农家人:
骄傲.jpg
天幕说的虽然不是他们,但也是他们农家的后人…
天幕还在徐徐讲述着:
“一起来看看他的核心发明一———
“代田法”~
这可以说是西汉农业界的“算法优化”~
(?ˉ??ˉ??)
“代田法”的核心原理其实非常简单明了,那就是通过垄沟互换和轮番耕种来实现高效的农业生产。
首先,进行起垄开沟的操作。
人们会在田地里挖掘出一条条的沟,并在沟里播种。
这样一来,种子就被安置在了相对低洼的位置,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当幼苗长出来之后,接下来要进行培土护苗的步骤。
此时,人们会将垄上的土推到沟里,形成所谓的“培土”。
这不仅可以为幼苗提供额外的保护,还能促进根系的生长和稳固。
到了第二年,就需要进行轮番利用了。
具体来说,就是将原来的垄变成沟,原来的沟则变成垄,如此循环往复。
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充分利用了土地的资源,使得每一块土地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同时也避免了过度耕种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
这种看似简单朴素的方法,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一方面,沟里能够聚集水分,减少水分的蒸发,这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那里的气候通常较为干旱。
另一方面,培土可以让植物的根系更加稳固,即使遇到大风天气,也不容易倒伏。
此外,通过轮番利用土地,不需要每年都对整块土地进行休耕,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总的来说,“代田法”就像是让土地进行“轮休”,而不是让它完全“躺平”。
这种方法在两千年前无疑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重大升级,其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设计,为当时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看到这里的秦汉老百姓们纷纷开始抄作业了,有头脑的君王更是早就让人把天幕上说的方法一一记录下来了~
毕竟各朝各代粮食都是国家的根本。
这种可以让土壤保持肥力的方法着实是秦汉时期很多人最需要的。
一起来看看他第二个核心发明———
“三脚耧”~
这个被称为播种界的“冲锋枪”~
如果说“代田法”是耕作领域的一种精妙“算法”,那么“三脚耧”无疑就是播种环节的一项重要“硬件”。
所谓“三脚耧”,实际上是一种由畜力牵引的先进播种机。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次操作便能同时开出三条沟,并播下三行种子,而且还能顺带完成覆土的工作。
这种设计带来了诸多颠覆性的优势。
首先,从效率方面来看,使用“三脚耧”时,仅需一人一牛,一天就能完成十几亩地的播种任务,相比之下,人工播种的速度要慢上好几倍。
其次,在播种质量上,“三脚耧”所播下的种子,其行距和深度都能保持高度一致,这使得出苗更为整齐,也更便于后续的田间管理。
此外,由于“三脚耧”能够实现精确播种,避免了种子的浪费,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种子资源。
综上所述,“三脚耧”的出现,无疑将播种这一传统的“手工作坊”式作业,一举升级为高效的“流水线作业”模式。”
与此同时,天幕上还出现了“三角耧”的图片~
各朝各代的画师、工部的人一个个立马把它画了下来……
●)o(●
“再来看看它的推广应用———
从地区试点到全国“爆款”~
赵过并非那种仅仅埋头于实验室,专注于理论研究而忽视实际应用的人。
相反,他在技术推广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策略。
→_→
首先,他采取了试点先行的方法。
赵过精心挑选了一些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块作为试验田,通过实际操作和严格的对比实验,用确凿的增产数据来证明新技术的有效性。
这种以事实为依据的做法,使得人们对新技术的信心大增。
接下来,他注重对农民和地方官员的培训。
赵过深知,即使技术再好,如果不能被正确地理解和应用,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他不辞辛劳地亲自指导农民和地方官员,详细讲解新技术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确保他们能够准确无误地掌握并运用这些技术。
最后,在试点取得成功并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赵过迅速将新技术在更广泛的地区进行推广。
他的推广范围不仅涵盖了关中、西北等主要农业产区,甚至还延伸到了边防军屯,让更多的人受益于这项创新技术。
赵过明白,一项优秀的技术,不仅要在理论上站得住脚,更要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被广大使用者所接受和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爆款”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