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玥顺手划到了下一个视频,各朝各代的天幕上快速切换农田、耧车模型、汉武帝时期疆域图……
与此同时,背景音乐搭配轻快鼓点……
解说词缓缓响彻在每一个人耳边:
“西汉“农业卷王”赵过,靠两件发明喂饱半个帝国!
(?ˉ??ˉ??)
家人们!别再只盯着卫青霍去病了!
今天讲个西汉“隐形大佬”———
赵过,这人靠两把刷子,直接把汉朝粮食产量干到飞起!”
→_→
(与此同时,天幕中出现了动画演示的代田法垄沟互换场景…)
天幕声音继续着:
第一把刷子:代田法!
简单说就是让土地“轮班打工”,今年种沟里,明年种垄上,抗旱还养地,直接告别“靠天吃饭”的苦日子!
←_←
(很快画面变成了特写三脚耧模型,模拟播种动作…)
“第二把刷子:三脚耧!
两千年前的“播种流水线”!
一牛一人,一天能种十几亩,开沟、下种、覆土一步到位,古代农民见了都得喊“祖师爷”!
( ˙-˙ )
(天幕画面变成了粮食堆积画面,配数据弹窗“亩产提升30%+”)
“更牛的是他还会搞推广!
先开“试验田”晒数据,再手把手教农民,最后直接铺满关中大地。
汉武帝能安心打匈奴?
一半功劳得算在赵过的粮仓上!
(天幕缓缓浮现几个大字~“民以食为天”)
“所以说啊,真正的大佬从不用锋芒毕露,能让老百姓吃饱饭,才是最硬核的“人生战绩”!
你还想知道古代哪些“黑科技”?
评论区告诉我!”
一个几十秒的视频很快就结束了…
七玥打开了下一个视频:
天幕出现几行字:
【人物名片】
?姓名:王选
?头衔: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
?成就:让汉字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时代,直接推动了中国出版业和信息产业的革命。
背景音乐响起的同时解说词也开始了:
几个烫金大字出现:
“学霸的“躺平”岁月?
(●.●)
你以为学霸都是一路开挂?
王选的人生剧本里,也有“强制暂停”。
考入北大后,他本想投身国家最需要的“无线电”专业,结果被“调剂”到了数学。
他当时心里大概是:
“好吧,数学就数学,硬核也不错。”
( ˙-˙ )
毕业后不久,命运按下了暂停键———
他被确诊为肺结核。
在那个年代,这几乎等于被判了“长期休假”。
但王选可不是躺平刷剧的人,他把病床变成了自习室,啃下了一本本前沿的计算机理论书。
(☆_☆)
可以说,别人在“养病”,他在“养技术”。
这段看似灰暗的日子,恰恰为他日后的惊天突破,埋下了最关键的伏笔。
Y(^_^)Y
→_→:时代之问:汉字,你能跟上吗?
(~_~;)
时间来到70年代末,世界正从“铅与火”迈向“光与电”,而中国的出版业还在和铅字打交道。
想象一下当时的印刷厂:
?铸字:铅锅滚滚,热浪袭人。
?拣字:工人师傅在成千上万的铅字架间穿梭,像大海捞针。
?排版:一块版重几十斤,错一个字,可能就要“全盘重来”。
( ̄~ ̄)
效率低、污染大、周期长。
更要命的是,当计算机时代来临时,数量庞大的汉字如何被高效处理,成了一个世界性难题。
=_=
“让汉字进入计算机”,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文化传承的时代之问。
王选给出了天才方案:
给汉字办“身份证”~
面对时代之问,王选给出了一个“数学味”十足的答案。
他提出用“轮廓描述+参数曲线”的数学方法来描述汉字。
简单说,就是不再把每个字看成一堆像素,而是用一条条精确的“数学曲线”来勾勒它的轮廓。
这就像给每个汉字办了一张“身份证”,里面记录的是它的“骨骼信息”。
再加上他独创的“字形压缩”技术,就能用极少的数据,精准地还原出一个字。
(o_o)
这个方案一举解决了汉字“又多又复杂”的痛点,为后续的激光照排奠定了理论基础。
?(?_??)
他是推动技术大跃进的人:跳过二、三代,直奔四代!
有了理论,接下来就是工程实现。
当时国际上流行的是二、三代照排技术,王选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跳过二、三代,直接上“第四代”——激光照排。
这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
没有现成的芯片,他就用分立元件“搭”;
没有理想的激光光源,他就用国产器件反复实验。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王选团队硬是用智慧和汗水,把一堆“不起眼”的零件,攒出了世界一流的样机。
((???|||))
当第一份用激光照排技术输出的样张诞生时,所有人都被那份清晰、精致的版面震撼了。”
天幕再次出现一行大字:
市场“正面刚”:
把实验室搬进印刷厂~
技术成功只是第一步,让市场接受才是关键。
王选没有把成果锁在实验室里,而是亲自带队,把“实验室”搬到了印刷厂。
他们和传统的“铅排”工艺正面竞争,一次次在现场演示中,用速度和质量征服了客户。
随着“北大方正”的成立,他们的系统迅速占领市场。
短短几年,全国的报社、印刷厂纷纷“换机”。
最后,视频出现了一行大字:
“大师的格局与传承~
功成名就后的王选,并没有被世俗的繁华所迷惑,他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
尽管他的科研成果为他带来了巨额的奖金,但他并没有将这些财富用于个人享受,而是将其设立为青年科研基金,以此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研事业。
王选常说,自己最大的贡献并非技术本身,而是“把年轻人推到第一线”。
他深知科研工作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需要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和激情。
因此,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培养和扶持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使得王选的事业得以延续。
他所培养的年轻科研人员,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命运却在2006年给了王选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不幸离世,离开了他热爱的科研事业。
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一项改变中国的技术,更是一种“技术报国、持续创新、甘为人梯”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选先生用他的智慧和坚持,不仅让汉字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也为中国的信息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研人员,不断追求卓越,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