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者”的阴影如同悬停在研究所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原本充满求知欲的科研氛围中,掺杂进了一丝挥之不去的紧张。
巡逻的士兵增加了,所有对外通道的检查严格到近乎苛刻,连实验室的窗户都加装了防爆和屏蔽层。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绷紧的寂静。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林澈将自己更深地埋进了他的新课题—— 磐石二号高产抗逆土豆的研发中。
土豆,这种曾经遍布全球的主粮,在末世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
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相对较低,块茎易于储存,能量密度高。如果能培育出高产且抗逆抗辐射、抗病虫害、耐贫瘠的品种,其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曙光一号”玉米。
但挑战也是巨大的。
研究所保存的土豆种质资源大多活性低下,且普遍缺乏对当前高辐射、高污染环境的适应性。
外界野生的土豆变异体要么毒性增强,要么产量极低。
实验室里,恒温光照培养架上,一排排培养皿和盆栽承载着林澈的希望与汗水。
他的工作台堆满了数据记录本,上面是密密麻麻的观测记录、能量场参数和复杂的计算公式。
现有的土豆种子发芽率低得可怜。
林澈没有选择粗暴的化学催芽,而是尝试运用“织灵者”传承中关于生命能量共鸣的原理。
他设计了低频能量场发生装置模拟末世前相对纯净的自然环境能量频率,对精选的种薯进行温和的、持续的“刺激”。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需要他精确控制能量场的每一丝波动,如同用无形的指尖,轻轻叩击生命沉睡的大门。
几天几夜的尝试后,当他在显微镜下看到第一颗经过能量场处理的种薯切块上
冒出了健壮、充满活力的嫩黄色芽点时,饶是以他沉静的性格,也忍不住轻轻挥了下拳头。
陪同他熬夜的研究助理更是激动得差点叫出声。
幼苗阶段是最脆弱的。
外界土壤的辐射和重金属污染,对于普通土豆幼苗是致命的。
林澈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
他利用自己改良的营养液,其中添加了微量、由“曙光藻”提炼的有机整合剂和辐射抵抗因子
这些物质能在幼苗体内形成一层无形的“屏障”,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和伤害。
他在盆栽的土壤中,接种了特定种类的根际促生菌和抗污染真菌
这些微生物能与土豆根系共生,帮助分解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同时分泌促进生长的物质。
他像呵护婴儿般照料着这些幼苗,每天记录它们的株高、茎粗、叶片颜色,用精神力细微感知它们的生命状态。
有些幼苗在移植后还是枯萎了,每一次失败都让他的眉头锁得更紧,但他从未气馁,只是更仔细地分析数据,调整配方。
土豆是高耗能作物,块茎的膨大需要巨大的能量。
在贫瘠的末世环境中,如何让土豆在抵抗逆境的同时,还能将足够的能量用于产出?
这是最核心的难题。
林澈陷入了瓶颈。他尝试了各种营养配比,调整光照周期,甚至再次动用能量场试图直接“催化”块茎生长,但效果都不理想。
不是植株徒长不结薯,就是结出的薯块小而畸形。
压力越来越大。外界,“收割者”活动的传闻越来越多;
内部,虽然无人催促,但那种期盼的目光无处不在。
林澈甚至开始失眠,在深夜的实验室里,对着那些生长停滞的植株默默出神。
一天深夜,林莫来到实验室,看到林澈又在对着数据发呆,眼底有着淡淡的青黑。
他没有多问,只是默默递给他一杯温水,然后拿起一份关于古地球作物驯化的资料,翻到某一页,指着一行字:
“……早期人类选择块茎更大的野生马铃薯个体进行培育,并非刻意,只是因为这些个体更容易在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生存与繁衍,本身就是最强大的进化动力。”
林澈愣住了。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或许过于执着于用外力去“塑造”和“保护”,反而忽略了生命最底层的逻辑——适应与竞争。
他立刻调整了思路。
他撤掉了一部分过于“优渥”的培养条件,适度增加了环境压力如轻微的水分胁迫、略微提高光照中的特定辐射波段模拟外界环境
同时引入了群体种植让植株之间产生微弱的竞争。
他开始不再试图“呵护”每一株幼苗,而是更冷静地观察,让环境去“筛选”。
那些能够在这种适度压力下依然保持生命力,并能将能量有效输送到块茎的个体,被他标记下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败的植株被清理,而那些被标记的个体,则在看似“苛刻”的环境中,顽强地生长着。
它们的叶片或许不如之前那般翠绿欲滴,但根系更加发达,茎秆更加粗壮。
终于,到了收获的日子。
实验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林澈亲自小心翼翼地挖开一株标记植株的根部。
泥土被轻轻拨开,露出了下面紧紧簇拥在一起的五六个拳头大小、形态饱满、皮色健康的黄褐色土豆。
紧接着,第二株,第三株……大部分标记植株都收获了远超预期的产量
虽然单个薯块重量可能略逊于战前最优品种,但其在模拟末世环境下的总体产量和稳定性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水平。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研究助理第一个欢呼起来,声音带着哭腔。
实验室里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连日来的压抑气氛被一扫而空。
林澈蹲在地上,手里捧着那几个还带着泥土芬芳的土豆,感受着它们沉甸甸的分量,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抬起头,看向站在门口,眼中带着欣慰和骄傲的林莫,露出了一个疲惫却无比明亮的笑容。
这“磐石二号”土豆,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或许不够惊艳,却足够坚韧,能在废墟中扎根,在压力下成长,结出足以支撑生命继续前行的果实。
消息传出,研究所再次沸腾。这不仅仅是一种新作物的成功,更是一种信念的证明——
即使在最深的绝望中,人类的智慧与生命的韧性,依然能点燃照亮未来的星火,哪怕这星火,最初只是从一颗深埋于泥土的、不起眼的块茎中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