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夜的调息,蒙毅的状态,恢复了一大半。昆仑山极端的环境,虽然危险,但也让他《九天混元道典》的运转,变得更加凝练,对真元的掌控力 ,在压力下也有些许的提升。
他变得更加谨慎,不再一味追求速度,而是将部分神识,用于提前感知周围灵气的细微变化和地质结构,以预判可能发生的雪崩、冰裂或者灵潮暴动。
同时,他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不同属性的灵气环境:在金煞之气浓郁处,修炼攻伐术法,在土元厚重处,锤炼肉身和护体罡气,在木灵生机盎然处,加速恢复。这种主动适应和利用,让他的行进效率,反而提高了一些,真元消耗,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如此前行了数日,他已深入昆仑腹地,周围的景色,越发瑰丽奇绝,也越发荒凉死寂。巨大的冰川、色彩斑斓的冰蚀湖、奇形怪状的风蚀岩柱,随处可见,却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仿佛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净土,又像是蕴含着无尽危险的绝地。
这一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过后,天空暂时放晴。蒙毅在一处背风的巨大冰壁下,清理出一块空地准备休息。忽然,他的目光被冰壁底部几块凸起的、形状规整的石块吸引。
那不是天然形成的石头!
他心中一动,走上前去,用手拂开覆盖在上面的厚厚积雪和冰层。果然,露出了几块断裂的、表面刻有文字的石碑!石碑材质非金非石,触手冰凉,历经无数岁月风雪侵蚀,却依然没有完全风化,可见其不凡。
碑文所用的文字极其古老,弯曲盘绕,如同虫鸟鱼迹,与他所知的所有文字都不同。蒙毅凝神细观,试图辨认。起初毫无头绪,但当他下意识地运转《九天混元道典》心法时,识海中那传承自神秘石珠的庞杂知识微微波动,一些关于上古文字的片段信息浮现出来。
他结合碑文的语境和残留的笔画,连蒙带猜,终于勉强读懂了部分内容。
一块较大的石碑上刻着:“…昆仑圣境,非有缘者不可入…心志不坚,幻象丛生,道基崩毁…灵台清明,方见真途…”
另一块断碑上则有:“…接引之路,至此为界…前行者,需过‘三险’…风、雪、心…”
还有一块小碑的残片上,隐约可见“…天门有险,非诚勿入…”的警告字样。
这些碑文,显然是上古时期,那些能够往来昆仑墟的修士们设立的,旨在告诫和指引后来的求道者。它们证实了昆仑墟的存在,也指明了前路的危险——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风”、“雪”之险,更有直指道心的“心”之险,即碑文所说的“幻象”!
蒙毅心中凛然。物理上的危险,尚可凭借修为和智慧应对,但直接作用于心神、考验道心的幻境,无疑更加凶险莫测。自己的《九天混元道典》虽能稳固心神,厚土魂石也有温养神魂之效,但能否抵挡住这上古遗留的考验,仍是未知数。
同时,碑文也提供了一些宝贵的信息。“接引之路”、“至此为界”、“三险”,这些关键词与他手中的残图相互印证。残图上那条蜿蜒的虚线,终点正是一个类似门户的标记,旁边有一个旋风状的符号(风险?),一个雪花符号(雪险?),还有一个模糊的心形符号(心险?)。
“原来如此…”蒙毅恍然大悟。残图并非单纯的地形图,更是一条标注了,考验关卡的“试炼之路”!百劫道人说看不懂,或许并非虚言,因为这图需要结合特定的知识(如碑文)才能解读。
这个发现至关重要!它让蒙毅对前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不再是盲目摸索。他可以提前针对“三险”做准备:加强护体以应对更极端的风雪,炼制更多稳固心神的丹药(可惜星辉月魄花材料已尽),更重要的是,时刻惕厉自省,打磨道心,以应对无形无相的心魔幻象。
他在碑前静坐良久,将碑文内容与残图细节反复对照、铭记于心。这些上古前辈的遗刻,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为他指明了方向,也敲响了警钟。
起身后,他对这几块石碑,郑重地行了一礼。无论立碑者是谁,其留下的这份善缘与警示,都值得他尊敬。
收起杂念,蒙毅的目光,变得更加坚定。他望向碑文指引、残图标注的方向,那里是更加巍峨、更加神秘的雪山深处。
“三险”么?那就让我一一闯过!
他迈开脚步,继续前行,身影渐渐消失在,一片苍茫的雪白之中。有了目标的道路,似乎不再那么漫长和孤寂。
(悬念:“三险”具体为何?蒙毅将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