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是位五十多岁、面相敦厚的中年人,握着隐月的手连连道谢,言语间却掩不住厂子效益不佳、技术落后的窘迫。
“苏工是留洋回来的高材生,见识广,要是能多帮我们厂想想办法,改进改进技术,那就太好了!”厂长语气恳切,但也知道这要求有点奢望。
隐月沉吟片刻,开口道:“厂长、赵师傅,改进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我最近在整理一些国外的技术资料,看到有些关于老旧设备数控化改造的案例,或许……我们可以先从一两台关键设备入手,尝试一下简单的数控升级?”
“数控?”厂长和赵师傅都愣住了。
这词他们听说过,是极其先进的东西,但感觉离他们这种小厂太遥远了。
“不是那种复杂的全功能数控。”隐月解释,“可以叫‘经济型数控改造’,主要是用单板机加步进电机,替换掉老旧的手摇齿轮箱和刻度盘,实现工作台的自动走刀和定位。成本不高,但能极大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尤其适合你们这种批量加工农机配件的情况。”
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几张示意图和简单的预算表,这是她根据当前国内能搞到的元器件和自己设计的控制程序估算的。
厂长和赵师傅看着那清晰的图纸和虽然不菲但似乎还能咬牙承受的预算,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如果真能成,那意义可就太大了!
“干!”厂长一拍大腿,“苏工,就按你说的办,需要厂里怎么配合你尽管说!赵师傅,你全力配合苏工!”
项目就这么定了下来。
隐月没有要厂里的工资,只要求了一个“技术顾问”的头衔和项目成功后的少量奖金。
她不在乎钱,但需要一个合理的名目。
她一头扎进了农机厂的技改小组。
从绘制详细的机械改造图,到去电子市场淘换合适的单板机和元器件,再到编写最基础的控制程序,最后带着厂里的电工和技术员一起安装调试。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老设备的精度误差、元器件的不匹配、工人操作的不习惯……
问题层出不穷。
隐月展现出了极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她总能很快找到症结,提出替代方案,手把手地教工人操作。
赵师傅和技改组的人对她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由衷的佩服。
这个年轻的女留学生,不仅理论厉害,动手能力也强,还没一点架子。
李红英放假回国跑来厂里找她,看到隐月穿着工作服,手上沾着机油,和工人一起蹲在设备旁讨论问题,惊得下巴都快掉了:“念念,你……你怎么跑这来了?这多脏多累啊!”
隐月直起身,用胳膊擦了擦额角的汗,笑了笑:“挺好玩的。”
李红英:“……”她觉得自己永远无法理解这位姐们儿的脑回路。
几个月后,第一台经过“经济型数控改造”的铣床终于调试成功。
当工作台按照程序指令精准地移动、加工出第一个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的复杂零件时,整个车间都沸腾了!
老师傅拿着那个光洁度、精度都远超以往的零件,手都在发抖:“老天爷……这……这比新设备还准啊!”
厂长激动得满脸红光,握着隐月的手不停摇晃:“苏工!你可是我们厂的大功臣,太感谢了!奖金!一定要重奖!”
消息很快传开了。
红星农机厂用“土办法”实现了数控改造,成本只有进口设备的零头,效果还出奇的好!
一时间,附近几家同样被老旧设备困扰的国营厂纷纷派人来参观学习,邀请隐月去“指导指导”的请求雪片般飞来。
隐月来者不拒。
但她不再亲力亲为地蹲在车间,而是成立了一个小小的“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室”,地点就设在她家附近租的一个小门面房里。
她将数控改造的方案标准化、模块化,针对不同厂家的设备提供定制化的改造图纸、元件清单和控制程序,并负责培训厂里的技术人员。
收费合理,效果显着。
她的工作室很快火了订单排起了队。
她雇了两个无线电爱好者和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打下手,自己则专注于方案设计和解决最核心的技术难题。
苏明远和苏母看着女儿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既心疼又骄傲。
他们没想到,女儿留学回来,没去那些光鲜亮丽的单位,反而走上了这样一条看似另类却实实在在创造价值的道路。
赚到的钱,隐月大部分投入了工作室的扩大和新技术研发中,小部分改善家里生活,还资助了几个家境困难但颇有天赋的年轻技术工人去进修。
她的名气不再局限于工厂圈子。
科技日报的记者闻讯赶来,写了一篇题为《海归女硕士的“土法”技改之路》的报道,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有人赞扬她脚踏实地,将先进技术用于生产实践;也有人质疑她“浪费人才”,认为留学生应该从事更高精尖的研究。
隐月对这些议论一概不理,她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这天,市里组织了一个“新技术推广应用座谈会”,邀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和企业家。
隐月也收到了邀请函。
会场里,她安静地坐在角落,听着台上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侃侃而谈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内容高屋建瓴,却多少有些脱离当前国内的实际。
自由发言环节,一个穿着西装、略显富态的中年男人抢过话筒,慷慨激昂地大谈特谈引进国外生产线的重要性,贬低国内技术革新是“小打小闹”、“闭门造车”。
隐月微微蹙眉。
等那人说完,她举手示意。
主持人将话筒递给她。
全场目光聚焦到这个过于年轻的女孩身上。
隐月站起身,声音清晰平稳,没有一丝怯场:“刚才这位同志强调引进的重要性,我部分同意,但我想补充一点,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吸收、再创新,而不是永远依赖。就像一个人,不能只靠输血活着,必须自己造血。”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会场:“我们现在很多工厂设备老旧、资金有限,全面引进不现实,但这不代表就只能躺平等待,经济型数控改造就是一个例子。我们用最低的成本,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提高效率、积累经验、培养人才,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务实、更可持续的‘造血’吗?”
“技术革新,不一定非要追求最前沿,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创造价值,就是好技术。海归的价值也不一定非要在象牙塔里体现,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哪怕是最基层的工厂车间,同样意义重大。”
她的话不多,但句句落在实处,结合她自身的实践,显得格外有说服力。
会场安静了片刻,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几位老专家也向她投来赞许的目光。
那个之前大谈引进的中年男人,面色有些尴尬,没再反驳。
座谈会结束后,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学者主动找到隐月:“苏念同志,你的发言很有见地,我是市经委技术处的顾问,姓陈。你对当前企业技改的现状和未来,有没有更系统的思考?有没有兴趣参与我们正在制定的相关规划?”
隐月心中一动,知道这是一个更好的平台。
“陈教授您好,我很乐意分享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她从容应答。
两人相谈甚欢。
陈教授对隐月的思路和实践经验极为欣赏,临别时互留了联系方式。
走出会场,夕阳西下。
隐月深吸一口带着工业尘埃的空气,感觉心情舒畅。
她知道,这个世界的路她走对了。
从解决一台铣床的故障开始,到推动一个行业的思想转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而她,愿意做那第一颗火种。
【叮——检测到宿主对当前时代产生显着积极影响!原主人生轨迹发生巨大偏转!任务评价超越极限!达成隐藏成就:时代弄潮儿!最终评分:SSS+!】
系统提示音变得格外激昂。
隐月嘴角微扬,迎着夕阳,大步向前。
原主早已放下执念投胎去了,而这个世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