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林凛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她打开门,只见邻居王奶奶抱着小孙子,急得直跺脚:“依凛啊,快叫你依公!小宝发高烧抽筋了!”
林敬波爷爷披上外衣就往外跑,林凛提着药箱紧跟其后。到了王家,只见三岁的小宝脸色发青,浑身抽搐,普通退烧药根本喂不进去。
“让开!”林敬波爷爷掏出银针,却发现孩子太小,穴位难找。情急之下,林凛伸手按住小宝额头,辰力自然流转——她“看”到孩子体内有团黑气堵在心脉!
“依公!是邪风入心!”林凛急得喊出了闽都话。
林敬波爷爷灵机一动:“用辰力导引!”
祖孙俩联手,林凛用辰力疏通经络,爷爷用银针定穴。不到一炷香功夫,小宝“哇”地吐出口黑痰,脸色渐渐红润起来。
“神医!真是神医啊!”王奶奶激动得要下跪。
这次意外救治,开启了辰力在医学领域的神奇探索。
消息传到省城,医科大学派来考察团。领队的白教授推着金丝眼镜,满脸怀疑:“辰力治病?有科学依据吗?”
林家人不慌不忙。林丕和搬出祖传的《辰星医典》,小海制作了“辰力经络演示仪”。当仪器显示出辰力在人体内流动的彩色光路时,白教授眼镜都惊掉了:“这、这比我们的ct机还直观!”
但真正的突破发生在儿科。林凛无意中发现,用辰力编织的“安神网”能让哭闹的婴儿安静入睡。县医院妇产科主任闻讯赶来,亲眼见到林凛用小手轻轻一抚,产房里哭闹的新生儿就停止啼哭。
“奇迹!这是育儿医学的革命!”主任激动地记录。
国际医学界很快嗅到风声。美国哈佛医学院发来邀请函,请林家参加“传统医学国际研讨会”。
林家人商议后决定参会,但坚持要带着“中国标准”去。
研讨会设在纽约豪华酒店。当林丕和带着辰力演示仪上台时,台下嘘声一片。美国专家史密斯公然质疑:“这是巫术!”
林丕和不慌不忙,请出一位坐轮椅的美国老兵。这位越战老兵双腿瘫痪二十年,经过林凛三个月辰力配合针灸治疗,如今已能颤巍巍地站立。
全场哗然中,老兵庄严地向五星红旗敬礼:“中国医术,了不起!”
日本代表团团长佐藤九十度鞠躬:“请教我们辰力医学!”
“可以,”林丕和微笑着拿出合同,“但必须注明:核心技术专利归中国所有!”
谈判桌上,美国公司想以“学术交流”名义获取技术。郑珍珠二婶操着生硬英语拍桌子:“No free lunch!要技术,拿钱来!”最终协议规定:美方支付高额专利费,且每治疗一位患者都需向中方分红。
回国后,辰力医学迎来快速发展。林敬波爷爷开办“辰医堂”,林凛担任助手。最令人称奇的是对中风患者的治疗——辰力能直接疏通堵塞的脑血管,效果比西药快数倍!
然而新一代面临成长抉择。林漺被省艺校看中学习舞蹈,林岽显露出数学天赋,林凛则收到医科大学的特招通知。
“姐,我想跳舞……”林漺抱着布娃娃小声说。
“去吧,”林凛揉着妹妹的头发,“用辰力跳出最美的中国舞!”
产业化过程中,香港药厂希望批量生产辰力药贴,但标准化生产会损耗辰力效果。小海发明了“辰力保鲜装置”,林丕和设计出流水线上的辰力灌注工序。首批“辰力膏贴”上市后,患者反馈效果甚至优于手工制作。
然而危机悄然逼近。日本某医药公司派人潜入辰医堂,企图偷拍辰力治疗过程,却被林岽的遥控车“意外”撞翻偷拍设备。
此次事件后,林家加强安防,林丕邺设计出“辰力防盗系统”,林凛贡献了“声波干扰器”。
年底,辰力医学通过国家认证,被列入中医特色技术。在颁奖典礼上,林敬波爷爷庄严宣布:“辰力是中国的,但健康是全人类的!”
如今走进辰医堂,可见老中医以辰力把脉,现代仪器显示经络图像,中外患者有序等候。林凛正在指导外国留学生辨认穴位,墙上悬挂着中英文对照的辰力经络图。
“这才是真正的医学交流。”林丕和望着忙碌的诊室,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