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盛宁六年已悄然过去。在这四年里,宿国公率领着他的军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讨伐寒潮帝国的征程。
宿国公的出征,让整个国家都为之震动。人们纷纷祈祷着他能够凯旋归来,带回胜利的消息。而在这漫长的等待中,盛宁女帝也经历了许多。
如今,四年过去,宿国公的军队是否已经战胜了寒潮帝国?他们是否能够平安归来?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与此同时,盛宁女帝也在这四年里生下了五个可爱的女儿。这五个小公主的诞生,给宫廷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温馨。然而,女帝的心中,却始终牵挂着远方的宿国公。
女帝于盛宁六年冬成婚,次年冬十一月诞下双凤胎,长女明和玥,次女明和琼。盛宁九年秋十月,再产三凤胎,三女明和瑛,四女明和珺,五女明和珏。
在朝堂之上,燕王明家信站出来,向陛下奏报:“启奏陛下,如今已到了该立下储君的时候了。皇长女和皇次女都已经三岁,正是可以开始启蒙、被立为储君的年纪。”
他的话音刚落,朝堂上的众人纷纷附和,表示赞同。
盛宁女帝坐在龙椅上,微微颔首,表示认可。她说道:“待到宿国公班师回朝之时,再立储君也不算太晚。至于皇长女和皇次女,既然已经到了启蒙的年纪,就将她们送往徐妙夫子那里学习吧。若无其他事情,今日便就此散朝。”
盛宁女帝:宣秦王,宁王,晋王,燕王,唐王御书房见驾。
五位王爷不敢耽搁,很快便来到御书房。女帝看着他们,神色平静却透着威严:“诸位王兄,王弟,如今朝堂安稳,然边疆战事未息,宿国公尚在前线。立储之事虽提上日程,但需谨慎。我意待宿国公归来,再共商此事。”
燕王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圣明,只是储君乃国之根本,早立可安民心。”
秦王也跟着说道:“燕王所言极是,皇长女与皇次女聪慧伶俐,若能早日立储,加以培养,日后必能担起国家大任。”
女帝微微一笑,道:“我自然知晓立储的重要性。但宿国公为我朝肱骨之臣,他的意见也至关重要。况且,几位公主尚年幼,未来如何还未可知。今日唤你们来,也是希望你们能辅佐我,一同治理好这大明江山。”
五位王爷纷纷跪地,齐声道:“臣等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所托。”女帝满意地点点头,随后与他们一同商议起了朝堂诸事。
盛宁女帝端坐在龙椅上,微微皱起眉头,看着下方的燕王和晋王,缓缓说道:“已经四年了,康儿只传回了几次大捷报,其他的消息却都很少传回来。”
燕王附和道:“是啊,这臭小子,这四年里竟然都没有说过要增兵或者要粮的事情。”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不满和担忧。
晋王则微笑着说:“不过,这也说明康儿已经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了。”
盛宁女帝点了点头,对晋王的话表示认同。她接着说:“如果寒潮的国士已经被拿下,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谁去称女帝呢?”
晋王:还有位民间公主。
燕王一脸狐疑地看着晋王,追问道:“你是如何得知这些事情的?”
晋王微微一笑,解释道:“其实,这件事我也是偶然间得知的。当时,我在整理家族资料时,发现了一些关于柴王的记录,其中就提到了他在名剑山庄的这段经历。”
燕王和宁王对视一眼,显然对这个解释并不完全满意。燕王接着问道:“那这个民间公主现在在哪里呢?”
晋王沉默片刻,然后缓缓说道:“据我所知,她现在就在京城。不过,由于她的身份特殊,一直都隐藏得很好,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存在。”
燕王和宁王听后,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神秘的民间公主竟然就在他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