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明家希与明和意一同来到兰溪源头。这里依山傍水,一侧是月璃方向的潺潺溪流,一侧是沁兰方向的兰草坡,选址在此,恰好能将两国的景致融于一处。两国的工匠已在此等候,月璃的工匠带来了擅长的水纹雕刻工具,沁兰的工匠则带来了熏过兰香的木材,见两位女王到来,纷纷上前禀报筹备情况。
“这亭子就叫‘月兰亭’吧,”明家希望着眼前的山水,轻声说道,“‘月’取自月璃,‘兰’取自沁兰,既记着两国的情谊,也盼着两国民俗能在此处相融。”她转头看向工匠们,继续道:“月璃的桥爱雕水纹,沁兰的器物爱刻兰纹,咱们就把水纹刻在亭柱上,兰纹绣在亭帘上,再在亭内摆上月璃的竹编桌椅、沁兰的兰香茶席,让来这里的百姓,既能感受到水乡的温柔,也能体会到兰乡的清雅。”
工匠们听得欢喜,月璃的工头当即说道:“女帝殿下放心!我们定把水纹刻得像兰溪的流水一样灵动!”沁兰的工头也跟着应和:“我们会把兰纹绣得跟真兰草一样,风一吹,亭帘动起来,就像兰草在摇!”明和意看着眼前的景象,轻声对明家希说:“姑母,有您在,这亭子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成了两国百姓的心意联结。等亭子建好,月璃的百姓能来这里赏兰喝茶,沁兰的百姓也能来这里听水乡的故事,多好啊。”
接下来的日子,明家希时常来工地查看进度。她看着亭柱上的水纹一点点成形,看着亭帘上的兰纹慢慢绣好,看着工匠们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互相讨教技艺——月璃的工匠教沁兰工匠雕刻水纹,沁兰的工匠教月璃工匠熏制兰香木材,连休息时,大家都会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民俗故事。明和意还特意让人在亭外种上了月璃的菱角苗与沁兰的兰草,盼着来年春天,菱角满溪、兰草遍地,让月兰亭真正成为两国景致的交融之地。
月兰亭落成的那一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两国的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都自发地赶来庆贺。月璃的百姓们带着刚刚煮好的菱角,这些菱角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垂涎欲滴;沁兰的百姓们则带来了刚刚熏好的兰香茶,那股清新的茶香弥漫在空气中,令人心旷神怡。
人们兴高采烈地围坐在亭内,一边品尝着彼此带来的美食,一边交流着各自的生活。欢声笑语回荡在月兰亭中,仿佛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欢乐的大家庭。
明家希静静地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忽然想起在月璃的时候,明和莉曾经说过:“百姓的心愿最是简单,不过是安稳与相知。”如今,这句话在她的脑海中不断回响。
她轻轻地拿起一杯兰香茶,感受着那温暖的触感和清新的茶香。然后,她转头对身旁的明和意说:“你看,这亭子建好了,百姓们的心也连在了一起。往后,这月兰亭不仅是两国的界亭,更是两国民俗的传习地。它会让大家记住,我们本是一家人。”
明和意微笑着点了点头,他看着亭内的人们,也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情谊。在这一刻,他明白,这座月兰亭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