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名叫吕思源,是国防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大校军衔,1940年生,曾赴联邦德国深造多年,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SiGe异质结材料与高频器件的专家。
他回国后主导多个国家级军工科研项目,参与过“八六三计划”与核心处理器自主架构的前期材料预研,深受学界尊重。
吕思源教授行事低调严谨,兼具军人作风与学者气度,对学生要求极严,却极惜才。
所以,他当然听过“姜蕴宁”的名字。
甚至可以说——如雷贯耳。
传说中那个“考着考着就把国防大学带火”的学生。
今年报考国防大学的新生中,她绝对是现象级的存在,名字早已在各个教授的内部群聊中反复提起。
只不过,他从未特意去留意这位新生的长相,更没想到,那个引起全校关注的名字,竟会与眼前这个坐在图书馆角落里,静静翻阅德文期刊的小姑娘对上号。
姜蕴宁眼睛一亮:“可以吗?”
她早就打听过,在这所学校,想进入真正的科研实验室,跟着导师参与课题组,不是件容易的事。
通常只有大四学生,或者研究生才有机会。
一方面是因为前期课程负担重,另一方面也是导师们普遍比较谨慎,只有等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初步展现之后,才愿意将真正的项目交到他们手里。
像她这样刚入学不到的大一新生,能被主动邀请进入课题组,简直是破格中的破格。
相关的知识她已经学了不少,理论框架也逐渐清晰,但如果无法真正参与实践,一切理解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但是,有个条件……”吕思源教授慢条斯理地开口。
“老师,您说。”姜蕴宁十分好说话,甚至还有点期待。
“帮我把你看的这本期刊,翻译成中文。”吕思源说着,指了指她手里的那本全德文的最新资料。
姜蕴宁:“……”
您这是缺个学生,还是缺个……会呼吸的人形翻译器?
这本期刊厚得能当凶器,真砸下去怕不是要上新闻。
她静默片刻。
最后,语气淡定地说:“好的,老师!需要现在试着翻译一部分给您看看吗?”
这又不是第一次当人工翻译器,姜蕴宁早已熟悉流程。
当年在德国求学期间,她就帮驻德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翻译过不少德军技术报告。
对于这种理论加实验方案的资料,她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吕思源教授一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连连点头:“那就再好不过了。
姜蕴宁也不拖泥带水,拿起旁边的笔记本,翻到空白页。
她从容地将视线移回德文期刊的开头,开始逐字逐句地将晦涩的德文转译成流畅的中文。
吕思源教授则坐在一旁,手里捧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资料。
他的德语水平其实很不错,但由于工作繁忙,根本抽不出时间亲自翻译。
像现在这样,能够静下心来在图书馆翻阅资料的机会屈指可数,大部分时间都得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
一个小时过去了,姜蕴宁翻译了整整四页专业德文期刊。
她放下笔,缓缓转动有些僵硬的手腕,轻轻揉了揉,舒缓紧绷感。
这速度,让吕思源教授也忍不住侧目。
他接过她递来的译稿,快速扫视了一遍,瞪大了眼睛——
翻译得极其精准流畅,专业术语运用恰当,还特别为部分关键数据添加了注解,展现了对领域深刻的理解。
这样的细节处理,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能察觉出背后的实力。
要知道,顶尖的学术论文和日常德语文章不一样,内容一般密集且专业,句子复杂,信息量大。
即便德语已达母语水平,面对术语繁复、结构严谨的科研论文,翻译人员通常也需耗费数日,反复揣摩、校对,才能确保译文准确流畅。
而姜蕴宁,仅是一名大一新生,却在理想状态下,以近乎惊人的速度完成翻译,其用词之妥帖、逻辑之清晰,几乎无可挑剔。
短短一小时,她便完成了近半篇内容,效率与质量皆令人侧目。
透过这篇译文,不难看出她对专业术语的理解、段落逻辑的把握以及语言风格的拿捏,早已超出常规本科生的水平。
翻译只是表象,她对专业术语的理解,对段落逻辑的处理,对语言风格的拿捏……这哪里是学生,分明是个训练成熟的小型研究者!
要不是亲眼所见,他是万万不敢相信。
吕思源教授细细端详着她的翻译稿,眉头舒展,嘴角微微上扬——
这次真的捡到宝了。
幸好幸好。
幸好今天他一时兴起,抽空来了一趟图书馆——
如此出色的学生,居然还没被其他课题组的教授发现,简直是天降好运。
要是早被发现了,估计各个课题组早就为了争夺她,闹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抢破头也在所难免。
“你翻译得非常精准,理解也很透彻,”吕思源教授由衷地赞许道,“这速度和质量,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姜蕴宁轻轻一笑,“老师,我虽然刚入学,但这方面的兴趣和积累不少。”
真谦虚。
这可不是光靠兴趣就够的。
德文,还是专业的德文。
仅仅学习语言这一项,就已经刷下一大批人了。
更别说,她翻译的还是科研论文——不仅要懂语言,还得懂逻辑、懂术语、懂行文结构。
这是能力,是实力,是极少数人才具备的科研敏感度与语言驾驭力。
吕思源教授点点头:“这本期刊你抽空翻译一下,电子版发给我就行。明天有空的话,到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三楼来报到,先熟悉环境。到一楼前台登记的时候,记得报我的名字,吕思源。”
他又补充说:“我最近老去联合研究基地,明天要是没见着我,就去找张宏伟,他是你博士生三年级的学长。”
姜蕴宁微微点头,“好的,吕老师,我明天会按时去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