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东林忐忑地踏入顾远舟的办公室。
令他意外的是,顾老师正面带笑意地看着他。
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顾远舟露出如此轻松的表情。
心跳猛地加速,他还没来得及感到欣喜,反而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紧张与不安包围。
“东林,这几天的进展很不错啊。”顾远舟难得语气和缓,眼里还带了点赞许,“怎么想到把问题拆成两个阶段?先在各稳态附近线性化,用显式Euler跑一遍看谱半径,再换回隐式方法做主解?”
冯东林站在原地,愣了半秒,才反应过来顾老师是在夸他。
顾老师居然夸他了?!
惊吓大过去惊喜。
他有些局促地站着,声音带着一丝不确定:“顾老师……”
顾远舟微笑着说:“当初选你,就是因为你的数学思维——只是没想到,考上京大后你开始钻牛角尖,现在思路一开,做事就顺畅多了,效果也漂亮。”
冯东林下意识挺了挺背,耳根泛红,但眼神却比之前亮了不少。
他努力让语气听起来平稳些:“顾老师……我之前数值上一直卡住,就想干脆从稳定性那头先拆开看,结果分阶段分析之后,好像确实清楚了不少。”
顾远舟点了点头,目光却始终停留在他脸上:“思路挺巧的,尤其你试图从特征谱的角度直接判断 c-N 法的不稳定区域——这可不是普通学生能想到的。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还是有人提点了你一下?”
冯东林愣了下——
顾老师果然是顾老师,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他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低声道:“其实……是一个大一的学妹,她对稳定性分析似乎特别敏感。”
大一的学妹?
顾远舟听到这话,眉头微挑:他们学校什么时候出了这种人才,而他竟然不知道?
顾远舟挑了下眉,“叫什么名字?我们专业的吗?”
冯东林:“……”
忘记问了。
光顾着讨论问题了。
“顾老师,不是我们学校的,是国防大学的……”
国防大学?大一?
顾远舟有个不祥的预感,“是不是……姓姜?”
“好像是……”
呵呵……
顾远舟如沐春风的脸瞬间变了。
他嘴角抽了抽:“那就是我去年没挖成功的学生。”
原本以为又发现了一株潜力苗,结果一看标签——
好家伙,是自己错过的那一株,绕了一圈又回来扎心。
顾远舟仿佛被人当头敲了一棒,心头又郁又痒,抓心挠肝,简直是旧伤未愈,又添新创:“我还以为发现了什么新苗子……原来是我自己没种成的。”
“行吧,我种不了的花,现在倒长到别人花盆里开了。冯东林,你倒是给我上了一课。”
顾远舟捧着微微抽痛的心,扶着额头,声音闷闷的,“你最近的思路逐渐清晰了,二维非线性反应-扩散方程的数值求解这块,算是真正入了门。接下来可以试试引入自适应时间步长,在靠近分岔点的区域减小数值震荡。”
冯东林眼睛一亮:“是,顾老师!为了兼顾收敛和效率,我这几天也正在试着调整步长控制策略。”
顾远舟轻轻一笑:“很好。东林,这才是我当初希望你能有的样子。你再加把劲,争取两周内把初稿的框架先搭出来。两周后我要外出去参加一个重点项目论证,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不在学校。”
“好的,顾老师。”
国防大学的考试周,堪称一场集体浩劫。
但姜蕴宁,依旧是那个风轻云淡的一枝独秀。
所有科目的考试,她都照例第一个交卷,步伐从容得像是来巡视的主考官。
至于其他还在奋笔疾书的同学——她从不多看一眼。
那时,没人把这当回事。
等到成绩终于公布时,大家早已在家里享受假期。
徐然然在宿舍扣扣群里。
【一笑嫣然】:出成绩了,我没有挂科,啊哈哈哈
【音欠】:我也是
【琪琪蹦蹦跳】:我也是^0^
【Gott】:我也是
张琪、林歆、徐然然:“……”
就没有人想过你会挂科!
她不仅没有挂科——她全满分了。
在大学,大家通常只关心“过没过”,很少有人真去打听别人的具体分数。毕竟面子重要,分数也常常模糊成了“应该还行”。
但导员不一样。导员能看到所有人的成绩。
当他在系统里一眼扫到那一排干净利落的100,100,100时,差点以为是服务器出了故障。他反复刷新了三次,确认自己没眼花,也没断网。
那一刻,他深深陷入怀疑:
——是现在考试变简单了?
——还是学生真的开始内卷成神?
——又或者说……学校,终于开始做人了?
要不是他自己也是国防大学毕业的,熬过不少的夜,临时抱过不少佛脚,他都想打电话给教务处问问:这年头一百分是不是可以批发了?
考完试后,姜蕴宁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选择留在实验室继续奋斗。她和姜煜约定,除夕前两天一起回家团聚。
就在年前,吕思源团队率先在SiGe异质结材料工艺方面取得关键进展,成功攻克了长期制约性能提升的界面缺陷和晶格失配问题。经过反复调试与优化沉积参数,他们显着改善了材料的结晶质量,将界面缺陷率降低了近三成,为后续高性能器件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吕思源团队以此为基础,成功设计出一款性能卓越的低噪声放大器(LNA),精准满足火箭雷达系统对高频率和高灵敏度器件的严苛需求。
该改进显着提升了LNA的工作性能,使器件在40Ghz频段的噪声系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超越了当时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性能指标。其卓越的高频稳定性与低功耗特性,完美契合新一代火箭雷达对信号放大精度与系统可靠性的严格要求,标志着该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消息传到火箭研究所高频雷达研制项目组,作为该项技术最熟悉的专家团队,吕思源教授携同姜蕴宁和张宏伟被火箭研究所正式借调,直接参与这一重点国防项目的后续攻关与系统集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