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顾远舟穿着整齐,带着团队站在表彰大会的舞台上接受荣誉时,姜蕴宁仍然坐在实验室的计算机前,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仿真曲线闪烁着光。
她专注地调试着自己的模型,计算着发动机的整体推力和燃料参数。
当工作告一段落,她站起身来,走到顾承志身后,皱着眉头问道:“怎么样?新的材料行不行?”
顾承志独立负责材料耐热仿真模块,对这一块的数据分析和结果承担全部责任。虽然只管一个模块,但他的判断直接影响整个发动机设计的可靠性。
他指着屏幕上的高温区域对姜蕴宁说道:“姜工,你看,这里还是有一点融化。”
姜蕴宁凝视着屏幕上的异常区域,那里的变化不算明显,但她心里清楚:如果这个问题不提前解决,在后期进行整机试验时,新型燃料的瞬间迸发就足以超出材料的承受范围,可能引发严重意外。
她回过头,对顾承志点了点头,说道:“好的,这个因素必须考虑进下一轮仿真。现在所有的材料都已经测试过了吗?”
顾承志摇摇头,指着屏幕上一些尚未完成的仿真区域,声音里带着疲惫,“还有几种新型合金还在跑模拟,结果应该很快就出来。”
姜蕴宁皱了皱眉,“预计还要多久?”
顾承志看了看进度条,思考片刻,“大约两个小时,就能把所有结果整合完。”
姜蕴宁听后,将目光落在屏幕的数据曲线上,一会儿后说道:“好的,把这些数据出来之后,我们再综合分析一次,确保整机仿真没有遗漏任何潜在风险。”
等到所有的仿真数据都出来时,顾承志发现,无一合格。每一个材料都有细微的地方融化。
他皱着眉头坐在那里,一边比对数据,一边暗暗思索:到底是哪里出现问题?
确认所有异常之后,顾承志召集小组成员,围在屏幕前,一起分析仿真结果,讨论可能的原因和下一步调整方案。
“你们认为,这些材料融化的可能原因有哪些?”顾承志皱着眉。
“会不会是模型不够准确?边界条件或者参数设置有问题?”成员许清开口道。她怀疑,问题可能出在仿真模型本身,而不是材料性能不足。
顾承志摇了摇头,语气果断,“否定,这个模型已经经过多次验证,物理假设和边界条件都确定可靠。问题不在这里。”
成员卢钦年接着说道:“那……是不是我们对于燃料热量估算偏低?”
顾承志点了点头:“这次用的是新型燃料,之前没有在高性能发动机中使用过,所以缺乏参考数据。燃料热量估算偏低是一个合理方向,值得重点排查。”
他停顿了一下,在纸上快速写下几个字:“1.热量估算不足”。
许清的目光落在屏幕上异常的温度曲线上,随即补充道:“我们也要考虑耦合效应。如果流体、热、结构没有完全匹配,局部温度峰值被低估,也可能导致材料无法承受。”
顾承志点了点头,继续在纸上写下:“2.耦合效应,峰值错位。”
小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假设,顾承志则不断引导讨论,把各种可能性梳理成一张逻辑清晰的排查表。
“顾承志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成长得很快啊,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带组处理问题了。”方景清来实验室找姜蕴宁的时候,正好看到顾承志带着小组在讨论仿真结果。
顾承志自进入研究所起,就被分配到了方景清负责的项目。
初来乍到时,他年轻、懵懂,却有一股拼劲。专业能力非常突出,无论理论分析还是计算仿真,他总能迅速抓住关键。然而,他的缺点同样明显——不太主动与其他人交流。这种性格让他在积累了大量发动机相关研究经验之后,依然未能跻身项目的核心成员行列。
团队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
在科研项目中,团队交流不仅能加快问题排查和决策速度,还能激发创新、降低风险,是确保复杂科研顺利推进的核心保障。
“没想到他的变化这么大。”方景清感慨道。
姜蕴宁没完全听进去,目光仍落在刚出的仿真数据上,连连点头:“对的对的。”
方景清皱起眉头,忍不住问:“姜工,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当初也下过功夫,他专业能力明明很强,但就是融不进团队,收效甚微,后来只好放弃了。”
姜蕴宁依旧点头如捣蒜:“对的对的。”
方景清叹了口气:
“……姜工,世界末日了。”
“对的对的。”
方景清彻底无语了。
他把工艺图纸放到姜蕴宁面前,这才终于把姜蕴宁从数据世界里拉了回来。她看到突然出现在旁边的方景清,惊讶地问道:“方教授,你怎么在这里?”
“遇到什么问题了?”方景清无奈摇头,“你太专注了吧,我都在这里站半天了。”
“我在计算燃烧产物流动的情况,不过遇到点问题。”姜蕴宁的声音带着歉意,“你刚刚跟我说什么来着?”
还是生活在这个时代好啊。
曾经作为地下工作者养成的敏锐与警觉,本能般的反应,现在几乎已经不剩了。
“顾承志,你是怎么让他有这么大的变化的?”方景清是真的好奇。
一个内向、不善交流的人,居然变成了能够带领团队、引导讨论的人,这种转变让他难以置信。
“他?”姜蕴宁转头,看见顾承志正带着小组成员坐在工位前热烈讨论,“有什么特别的吗?不是一直这样?”
“你知道他以前是怎么样的人吗?”方景清挑眉,“沉默寡言。你看看,他现在跟这四个字哪里沾得上一点边?那时候我鼓励也好、威胁也罢,他就跟个木头似的,缩在角落里,就是我让他干啥就干啥,但是多说一句就别想了。就连他当初离开时,我说‘苟富贵,勿相忘’,他也只是默默看我,一句话不回。”
他还记得当时的感受——对牛弹琴。同一批进来的人员里,他最看好顾承志,但是顾承志是真让他伤心啊。
姜蕴宁抬头看了一眼顾承志,笑着说:“他呀,没啥撬不开的嘴。像他这种自认为专业能力很强的人,最怕的就是专业相关的压力式提问。明明能回答,却偏偏表现不佳。就像很多人吵架时,明明肚子里一堆话想说,但总是等到事后才后悔没有发挥好。多来几次压力式提问,他保证说得比谁都快、比谁都多。”
……这样也行?
方景清目瞪口呆。
因为顾承志一直内向沉默,他平时几乎不敢给他压力——除了分配任务,连专业问题也很少问。可越是这样,顾承志似乎越沉默,根本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他的沉默强化是他造成的?
方景清的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