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渠道的调查如石沉大海,周可可并未气馁。他深知,越是精密的伪装,越可能因为细节的堆叠而出现无法完全弥合的裂缝。他将目标转向了更隐蔽的层面——那些存在于虚拟世界、却支撑着现实身份的数字化足迹。
楼笑笑声称自己因“家庭变故”投靠“远房亲戚”才租住于此。这套说辞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数字骨架支撑的谎言。租房需要身份证明,需要(哪怕是形式上的)经济来源证明,需要与那个虚无缥缈的“远房亲戚”产生至少一次性的联络痕迹。
周可可开始了一场无声的数字化掘墓。他利用愈发精湛的漏洞扫描和数据渗透技术,将目标锁定在本地几个主要的租房中介后台数据库、以及一些提供临时身份核验服务的第三方平台上。他像一只耐心的蜘蛛,在网络深处编织着极其细微的探测丝线,搜寻着与“楼笑笑”这个名字、或者与她外貌特征描述相匹配的申请记录。
过程枯燥而漫长,如同在沙漠中筛选不同颜色的沙粒。数个小时的无效搜索后,一个隐藏在某个小型中介公司陈旧数据库角落的记录,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是一条租房申请记录,申请人姓名:楼笑笑。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等信息一应俱全,看起来毫无破绽。申请时间恰好在她入住“开推公寓”的前几天。推荐人一栏,填写着一个名字和电话号码,备注为“表姨”。
一切似乎都对得上。但周可可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校准仪,捕捉到了几个细微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不和谐音”。
第一,是Ip地址的幽灵。这条租房申请的提交Ip,经过他的反复跳转追踪,最终定位到的物理地址,并非记录中填写的“楼笑笑”的户籍所在地,也不是她声称投靠的“表姨”所在城市,而是本城一个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开放式网络节点。一个因家庭变故投亲的少女,会特意跑到图书馆去提交一份紧急的租房申请?虽然说得通,但结合其他疑点,就显得有些刻意。
第二,是时间戳的微妙重叠。这条记录的创建时间,与同一数据库中另一条看似完全无关的、关于某个房屋物业费催缴的自动系统日志,在毫秒级别上出现了高度重合。这种重合在庞大的数据流中本是常态,但周可可编写了一个简单的脚本进行批量比对后发现,这条“楼笑笑”的申请记录,与系统中某些由固定程序生成的、而非人工操作产生的日志记录,存在一种异常的“时间粘性”。这暗示着,这条记录很可能不是通过前端页面正常提交,而是被人通过某种方式,直接“插入”或“修改”了数据库条目,而在插入过程中,时间戳的生成可能受到了底层数据库机制的影响,留下了细微的破绽。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那个“表姨”的电话号码。周可可尝试用虚拟号码拨通,提示是空号。他进一步查询这个号码的入网记录和历史通话记录,发现这是一个仅仅在数月前短暂激活、几乎没有产生过任何有效通信的“僵尸号码”,并且在“楼笑笑”租房申请提交后不久就彻底注销了。一个用于紧急联系和身份担保的亲戚号码,如此儿戏?
这些发现,单独任何一项都可能是巧合或技术误差。但当它们同时指向同一条记录时,巧合的概率就变得微乎其微。
楼笑笑的履历,是一份精心伪造的数字作品。手法相当高明,足以骗过租房中介和普通核查。但在周可可这种级别的数据猎手眼中,那份完美本身,就是最大的漏洞。伪造者试图创造出一个“合理”的过去,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数字世界特有的、冰冷的指纹。
周可可关闭了查询界面,屏幕的蓝光映着他毫无波澜的脸。
查不到真实的过去,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能够动用资源进行如此程度身份伪造的人,其背景绝不简单。楼笑笑的出现,绝非偶然。她带着目的而来,而这个目的,很可能与他周可可密切相关。
是保护?监视?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危险?
他不知道答案。但这份伪造履历中的微小不合理处,像黑暗中闪烁的几只萤火虫,虽然光芒微弱,却清晰地标示出:眼前这个看似柔弱的少女,是一个巨大的、充满未知的谜团。
调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前景却更加迷雾重重。周可可感到一种冰冷的兴奋感,如同即将解开一个极其复杂的锁扣。楼笑笑,这个意外的干扰项,或许会是他复仇之路上,一块意想不到的试金石,或者……一扇通往更深真相的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