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口的晨雾裹着咸腥味爬上 福顺号 的甲板,林三炮蹲在罗盘前,指尖划过星图上那条淡红色的弧线 —— 这是他用爷爷的 潮时计算法 画的航线,从闽江入海口到 73 号星球坐标投影点,像条被潮水磨圆的卵石,没有一处直拐角。可全息屏上,ζ 勘探船的蓝色航线像把锋利的刀,直直切过星际云带,比地球船整整早出发两小时。
船长,ζ 船已经超我们三个天文单位了。 小张的声音发虚,护江力数字在屏幕上忽明忽暗:,因为两船耗时差,刚降了 50 点,像块咸涩的海盐结在玻璃上。他们的量子导航说这是
最短路径 ,咱这绕弯子的航线,真能赢?
林三炮没抬头,从舱底拖出个铁皮饼干盒,里面装着 1973 年的潮汐表,纸页边缘被海水泡得发卷。他指着其中一页的红笔批注:宣统元年,赶海的二伯直穿浅滩,以为能早归,结果被涨潮困在礁石上,等咱爷仨划船去救时,裤脚都冻成冰壳了。 他突然把潮汐表拍在全息屏上,红批注恰好盖住 ζ 船航线的拐点,量子导航懂啥?那片星际云带就是宇宙级的
浅滩 ,看着近,实则藏着
星际潮汐 ,进去就会被能量流推偏。
ζ 船长的全息影像突然弹出,蓝皮上的复眼闪着嘲讽的光:你们的原始星图连光年换算都错,还敢谈
潮汐 ?我们的船速是你们的 1.7 倍,终点见分晓。 话音刚落,ζ 船的光点在屏幕上猛地加速,拉出道刺眼的蓝线。
林三炮慢悠悠摸出个陶土罐,是陈满仓特意烧的 能量缓冲舱,罐壁嵌着层糯米灰浆釉,阳光下泛着珍珠母的光泽。给通道里的地脉能
搭个暖窝
他把罐子挂在能量导管上,陶土接触金属的瞬间,发出细碎的嗡鸣,就像咱腌咸菜,陶瓮能让盐水慢慢渗,急不得。
航行到第七个小时,意外发生了。ζ 船的光点突然在屏幕上剧烈抖动,护江力数字骤降:→。他们闯进星际潮汐带了! 小张惊呼,屏幕上的能量云带像沸腾的粥,ζ 船的航线被扭成麻花,能量流冲击强度是预测的 3.7 倍,他们的金属船体在共振!
林三炮此刻正用竹竿测 —— 竹竿顶端的铜铃对着某颗暗星,铃音随着星轨移动变调。 他把耳朵贴在竹竿上,星子在哼潮歌,每十三刻变个调,这就是星际潮汐的节奏。 他转动罗盘侧面的铜轮,星图上的红色航线突然亮起荧光,与陶土罐传来的嗡鸣频率完全同步,咱的船在
顺流走 ,他们在
逆潮冲 ,能不费劲?
这时,林三炮的指尖突然传来熟悉的刺痛 —— 像小时候在滩涂捡花蛤,被礁石划破的伤口泡在海水里的涩。他摸出胸口的铜烟袋锅,烟杆上刻的
二字正发烫,恍惚间看见爷爷蹲在滩涂,用树枝在泥上画航线:赶海要看
流头 ,顺流走三步,顶逆流十里。 那道泥痕,竟和此刻星图上的红色航线重合。
全息屏突然爆出欢呼:ζ 船的航线彻底偏离,正在绕圈修正,而 福顺号 的陶土缓冲舱突然发出强光,地脉能活性在颠簸中仍保持 91%,像被潮水稳稳托住的船。当地球船终于抵达坐标投影点时,ζ 船晚了整整 73 分钟 —— 但林三炮知道,真正的差距在返航时。
按原航线返航。 他给 ζ 船长发去信号,同时让小张往陶土罐里装了把闽江的淤泥。返程时,地球船启用 弧形航线顺潮法,而 ζ 船被迫沿用修正后的路线。当两船几乎同时靠岸时,耗时差只剩 7 分钟,护江力猛地跳回 ,还多涨了 50 点,像滩涂晒干后结出的盐花。
ζ 船长的影像脸色铁青,却不得不正视林三炮摊开的淤泥样本 —— 里面混着的青金级矿物质,与勘探船带回的 73 号星球土壤完全一致。更惊人的是,淤泥里嵌着颗饱满的籼稻种,外壳的纹路在显微镜下显出星图状的刻痕,与 73 号星球土壤中检测到的水稻必需元素形成完美呼应。
你们的星球... 种过水稻? 小张的声音发颤。
林三炮摸着稻种,突然想起爷爷烟袋锅里总混着的稻壳灰,说 土里长的,能通天地气。他把稻种放进陶土罐,罐壁的冰裂纹突然亮起,拼出的图案竟与三清庙分坛 Sqm-010(玛雅星图)的环形结构同源,只是中心多了颗稻穗状的星。
ζ 船长沉默半晌,突然说:请... 把你的潮时计算法编入星际导航手册。
林三炮笑了,正用竹竿在滩涂画圈,圈里的潮水退去后,露出片整齐的贝壳,排成的弧线与星图航线分毫不差。这不是算法, 他踩着贝壳走成条直线,脚印瞬间被潮水填满,是老祖宗教的 —— 跟着水走,水知道哪条路最稳。
远处的陶土罐突然发出轻响,里面的稻种破壳了,嫩芽顶着颗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的光谱,与 73 号星球传来的能量信号完全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