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装置的能量仪表盘突然蒙上层灰雾,7.3% 的损耗率像道顽固的伤疤。张叙舟盯着护江力的数字 ——,卡在临界值动弹不得,ζ 星系的机械循环系统正喷出带着金属味的废气,屏幕上的 “熵增不可逆” 警告刺得人眼疼,三重能量像漏了底的米袋,每分每秒都在往外撒。
“必须启用备用核反应炉!”ζ 工程师的机械臂扯断冷却管,“这是对抗宇宙熵增的唯一办法!” 可核能量刚注入,装置就发出濒死的嗡鸣,损耗率飙到 9.7%,护江力在
边缘抖得像秋风里的枯叶。周伯通怀里的青铜镜突然拼合,镜面映出的不是人影,而是周鹤龄的药罐、王大爷的灶门、李娟的泡菜坛,像串被线穿起来的生活碎片。
四川老中医周鹤龄突然将药碾子推到装置左侧,陕西灶匠王大爷拎着风门模型站到右侧,福建渔民林船长捧着罗盘守在前端,山东老铁匠赵铁柱扛着铁锤护在后端 —— 五个老头老太太围着能量核心站成圈,像村口晒谷场上商量秋收的乡亲。“瞎烧核燃料干啥?” 周鹤龄用竹刮子指着能量流,“这循环跟熬药膳一个理,君药定方向,臣药补漏缝,佐使通经络,少了哪味都熬不成。”
银簪突然腾空,在五人间织出青金色的网。张叙舟瞳孔骤缩 —— 网眼的大小竟与每个人的绝活对应:周鹤龄的药碾槽卡住能量配比的 50% 节点,王大爷的风门刻度锁住 ±1.7hz 的频率,李娟的泡菜坛菌群正好填补 7% 的活性缺口,林船长的罗盘指针每 73 分钟微调一次远程参数,赵大爷的铜锣声则让 73 处地脉节点按 “庙会节奏” 错峰补能。
“按咱吃饭的点来!” 王大爷往灶门模型里塞了把松针,能量流突然像被灶膛拢住的火苗,不再四处乱窜。周鹤龄同步转动药碾,地脉能、星脉能、星际脉能按 “君臣佐使” 的比例翻滚,李娟掀开泡菜坛,酸水菌群顺着能量流爬,在损耗处结出层珍珠似的菌膜,像给漏船打补丁。
ζ 工程师的监测仪突然尖叫 —— 当林船长的罗盘指向 73 号星球方位时,远程参数偏差缩到 0.73%;赵大爷敲响铜锣的瞬间,全球地脉节点像赶庙会的队伍同时发力,将损耗率从 7.3% 硬生生往下拽:5.7%→3.7%→1.7%。更惊人的是时间,从启动循环到现在正好 73 小时,能量仪表盘上的损耗数字 “咔哒” 归零,像被生活智慧掐灭的烟头。
护江力的数字猛地窜高,→→,每跳 10 点,就有片能量雾凝成实体,在装置内壁织出五彩色的网 —— 药罐的褐、灶门的黑、泡菜坛的白、罗盘的铜、铜锣的金,正好对应五行相生的纹路,与《黄帝内经》里 “五运六气” 的循环图分毫不差。
“尝到味儿没?” 周鹤龄舀起勺循环能量,竟带着中药的苦、灶火的焦、泡菜的酸、海盐的咸、铁锈的腥,像口尝遍人间的杂烩汤。李娟往能量流里丢了颗泡萝卜,菌群瞬间将 “杂味” 转化成温润的金光,损耗率稳稳停在 0%,比任何机械循环都干净。
ζ 工程师的机械臂僵在半空,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量子循环系统被五样 “破烂” 比了下去:药碾子的转速、灶风门的刻度、泡菜坛的 ph 值、罗盘的角度、铜锣的频率,这五个看似无关的生活参数,竟拼出套严丝合缝的 “反熵增公式”,每个数字都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
善念值最终撞线 118.6 亿,新增的 0.05 亿里,有凌晨三点起来熬药的郎中、五更天添柴的灶夫、翻坛的农妇、看星的渔民、敲锣的庙会会长,他们的心跳频率此刻都与能量循环共振,像无数个微小的齿轮,推着宇宙级的循环往前转。
银簪突然投射出 73 号星球的最终数据,能量循环周期赫然也是 73 小时,与地球分秒不差。更惊人的是数据末尾的符号 —— 三枚纠缠的纹路,像周鹤龄药罐沿的垢、王大爷灶门上的烟、李娟泡菜坛沿的水,合在一起竟与祖父日记里 “星际过滤器钥匙” 的草图完全吻合。
“这哪是循环啊。” 赵铁柱用铁锤敲了敲装置,“是咱把日子过成了能让宇宙学的谱。” 五样老物件突然浮到半空,药碾子的青铜滚轴、灶门的木刻度、泡菜坛的陶片、罗盘的铜针、铜锣的金属边,拼成个旋转的星图,73 号星球的位置正好对着李娟孙女掌心的守护符。
ζ 工程师突然摘下头盔,蓝皮肤的脸上沾着药渣、灶灰、坛沿水,像个刚从生活里捞出来的外星人。“我们的数据库……” 他的机械臂第一次微微颤抖,“需要收录‘熬药的火候’‘看坛的眼神’‘听锣的耳力’—— 这些比公式更精准的东西。”
装置深处传来绵长的呼吸声,三重能量按 “药碾转三圈、灶门调两次、泡菜坛冒五泡、罗盘动半格、铜锣响一声” 的节奏循环,像位会过日子的老人,一分一毫都不浪费。张叙舟摸着掌心发烫的银簪,突然懂了祖父说的 “天地厨房”—— 所谓宇宙,不过是个大灶台,而人类用柴米油盐的智慧,熬出了锅不糊底的浓汤。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装置的观察窗,五样老物件的影子在地上拼成个 “活” 字。周鹤龄收拾药碾时,发现槽里的能量结晶竟长出株嫩芽,根须缠着灶门的木刺、裹着泡菜坛的陶粒,朝着 73 号星球的方向伸展,像在给遥远的亲戚捎去封带着烟火气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