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岛【悬壶】医疗中心深处,静谧得能听见空气流动的细微声响。7.0t核磁共振仪静静矗立在诊疗室内,液氦冷却系统持续运转,发出低沉而平稳的嗡鸣,节奏舒缓得近乎催眠,与医疗中心的肃穆氛围完美相融。空气中没有半分普通医院里刺鼻的消毒水味,唯有恒温系统不断送出带着微量负氧离子的洁净气流,温润清爽,拂过肌肤时透着淡淡的舒适,让人全然忘却这里是与病痛交锋的医疗场所。
陈峰站在厚重的铅化玻璃观察室外,身形挺拔如旧,只是鬓角的白发愈发浓密,衬得那张历经岁月沉淀的脸庞多了几分沉静。他的目光未曾落在那台代表全球顶尖影像医学科技的庞然大物上,纵然这台仪器凝聚了无数尖端技术,足以让世界医疗界侧目,却未能牵动他半分注意力。他的视线穿透透明玻璃,牢牢定格在诊疗室中央的控制台前,落在那块8K分辨率的柔性曲面屏上,眼神专注而温和。
屏幕之上,一幅清晰无比的人类大脑三维成像正缓缓旋转,全方位展示着颅内每一处细节。每一条脑沟的纹路,每一处脑组织的回旋褶皱,都被精密技术渲染得纤毫毕现,连最细微的神经分支都清晰可辨,仿佛一颗鲜活的大脑正悬浮在屏幕中央。更令人惊叹的是,成像图上甚至能精准捕捉到海马体附近一处极其微小的钙化灶,那是多年前陈旧性脑梗留下的痕迹,细微到普通仪器根本无法察觉,却在这台设备的探测下无所遁形。
这颗被精准扫描的大脑,属于李振声院士。八十二岁高龄的他,是华夏核物理领域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一生深耕科研,为国家核物理事业的发展倾尽心血,见证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迁,脑海中藏着无数改变行业的物理公式与科研成果。此刻,他安静地躺在核磁共振仪的检查床上,身上盖着柔软的无菌薄毯,双眼轻闭,面容平和安详,褪去了平日科研时的严谨锐利,像个沉沉睡去的婴儿,毫无防备地接纳着仪器的探测。
脚步声轻缓响起,张敏从走廊尽头走来,身姿依旧干练,只是今日手中握着的不再是堆积如山、印满复杂数据的财务报表,而是一张薄如蝉翼的电子墨水屏,屏幕亮度柔和,上面清晰显示着这台核磁共振仪的设备采购决算单,一行行数字规整排列,记录着设备采购的每一笔支出。
陈峰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块展示大脑成像的曲面屏,视线落在那枚微小的钙化灶上,脑海中浮现出李振声院士伏案科研的身影。他的声音很轻,带着岁月沉淀后的沉稳,却在极度安静的观察室里格外清晰,一字一句都透着坚定:“以后,咱们国家的科学家,不用再千里迢迢飞去德国做精密检查了,在锋岛,就能享受到最好的医疗诊断。”
张敏走到他身侧,将手中的电子墨水屏轻轻递了过去,指尖落在屏幕下方一行醒目的红色数字上,语气平静无波,只是客观陈述着事实:“这台设备的实际支出,比最初预定的预算超支了三千万,超出部分主要用于核心探测模块的升级优化。”她顿了顿,补充道,“但从检测数据来看,它的综合性能远超预期,至少领先全球同类型设备五年,能实现多项此前无法完成的精准探测。”
陈峰终于缓缓回过头,伸出那只布满老人斑、却依旧稳健的手,接过那张轻飘飘的电子采购单。他的目光扫过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却未曾有半分停留,那些代表着巨额支出的数字,在他眼中远不及屏幕里那颗大脑成像重要。他只是用指尖轻轻触碰屏幕右下角的签名区,缓缓划下自己的名字,笔锋依旧锐利洒脱,带着年轻时的锋芒与果决,一如六十年前他在《信报》上留下的那个金圈,始终未曾褪色。
签完字后,他将采购单递还给张敏,嘴角缓缓牵起一个极淡的弧度,眼神里满是笃定:“值。”简短一个字,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认可,胜过千言万语。他的目光重新落回诊疗室的曲面屏上,望着那颗装着一个世纪风云、承载着无数科研心血的大脑成像,语气郑重而恳切:“能借助这台设备及时发现隐患,多让这些为国操劳的老专家安安稳稳活十年,为国家多留一份科研力量,这三千万,就比任何投资都赚回来了。”
观察室外,陈峰静静伫立,目光透过玻璃落在检查床上的李振声院士身上,眼底满是敬重。医疗仪器的嗡鸣依旧轻柔,洁净的气流缓缓流淌,在这一方空间里,科技与温情交织,守护着那些为时代前行倾尽心血的灵魂,也藏着陈峰对家国的赤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