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高层的关注与决策,如同湖心投入一颗石子,涟漪尚未传至前沿。但在张彬未曾留意的地方,另一股因他而起的变化,正悄然生长。
师部医疗队驻地,一盏煤油灯下,陈雪刚刚处理完一批后送下来的伤员。她洗净双手,却没有立刻休息,而是从随身携带的、已经磨破边角的帆布包里,取出一个用油纸仔细包裹的本子。翻开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间或夹杂着简练的解剖示意图——这是她反复研读、并加上自己实践批注的《战场紧急救护手册》抄本。
她的目光掠过那些熟悉的条目:气压胸的简易排气法,腹腔脏器的临时保护,骨折固定的关键要点……每一个方法背后,似乎都映出张彬在坑道里那专注而沉稳的身影。不止是这些技术,她回想起张彬谈及未来军队医疗建设时,那双眼中闪烁的、超越当下艰苦条件的光芒——关于分级后送,关于专科手术团队前移,关于血液快速配型,甚至关于预防战场应激障碍。
这些想法,在当时听来有些遥远,却像种子一样落在陈雪心中。结合她自己在战场上看到的太多因条件所限而原本可以避免的牺牲,这些种子开始发芽。她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技术熟练的救护者,她开始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前线医疗力量薄弱、体系不完善的现状。
夜深人静时,她伏在简陋的木箱搭成的“书桌”上,铺开几张珍贵的信纸,开始撰写一份给上级卫生部门乃至更高级别的建议书。标题她斟酌了很久,最终写下:《关于建立健全一线战场分级医疗救护体系的若干设想》。
她首先客观描述了当前前线医疗面临的严峻挑战:卫生员数量不足且培训标准不一,重伤员后送通道时常因炮火中断,一线缺乏必要的手术条件和药品,导致许多本可挽救的伤员牺牲。然后,她系统性地提出了改进设想:
参照张彬手册的核心思想,建议编写标准化、图解化的基层卫生员培训教材,并建立短期轮训制度。提出在有条件的团级单位建立相对稳固的“急救手术点”,配备基本器械和少量关键药品,使部分重伤员能获得黄金时间的处置。优化伤员转送流程,明确各级医疗单位的职责和转诊标准。甚至大胆建议,考虑建立战地血库的可行性研究。
在建议书中,她谨慎地引用了大量真实病例和数据,也融入了许多张彬曾提及但未及深入的理念。她没有直接提及张彬的名字,但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他那套结合了惊人实效与前瞻思维的风格烙印。写这份建议书,对她而言,不仅是一次专业上的建言,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回应,一种对张彬所描绘的那个“更好未来”的认同与追随。
写完最后一个字,窗外天已蒙蒙亮。陈雪仔细将建议书誊抄整齐,装信封时,她的动作庄重而坚定。她知道这份建议书可能石沉大海,可能被视为不合时宜,但她必须去做。这不仅是为了无数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战友,也是为了那个让她看到另一种可能的人。
她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和他并肩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抢救伤亡,而是能主动去构建一个更强大、更有效的生命守护体系,为这个新生国家的医学事业贡献力量。这个念头,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明确。
第二天,她将建议书郑重交给了医疗队队长,请其转呈上级。队长翻阅后,面露惊讶,深深看了陈雪一眼:“小陈,这些想法……很大胆,也很有见地。我会如实上报。”
建议书沿着医疗系统的渠道逐级上传,如同另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它是否会像张彬的手册一样引起重视?还是会在繁琐的流程中沉寂?陈雪不知道,但她已然迈出了这一步。
与此同时,她也更加刻苦地钻研业务,不仅熟练掌握手册上的技巧,还主动向队里的老医生请教更复杂的医疗知识。她感到一种内在的动力,推动她不断向前,仿佛要努力成长到足以匹配那道引领她看到光明的身影。
【叮!日常签到冷却完毕,是否签到?】
远在另一处阵地的张彬,在晨曦中默念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高效抗感染磺胺类药物x100份,心理疏导基础指南x1。】
药物能对抗身体的感染,而指南则指向了战争中另一片未被重视的荒原。张彬暂时还无法将这份指南与陈雪的努力联系起来,但命运的丝线,已在无声中悄然交织。
陈雪的建议书,是她个人成长和理想寄托的里程碑。但这份凝聚心血的设想,能否穿透官僚体系的层层过滤,触及能使其实现的权力层面?她和张彬,一个在医疗体系内默默耕耘,一个在战斗前沿砥柱中流,两条看似不同的路径,能否最终交汇于他们共同憧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