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亮得渐早。张彬结束了一晚【九转不灭体】的修炼,气血在体内平稳运行,第三重境界的根基日益深厚。他睁开眼,感受着身体里充盈的力量和远超常人的感知,但脑海中却思索着另一件事——如何为这份过于刚猛霸道的力量,披上一层更温和、更符合这个时代认知的“外衣”。
“签到。”他心念微动。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百年老山参(品相完整)x1】
一股浓郁的药香仿佛隔着空间都能嗅到。张彬意识扫过【无限空间】那个安静的角落,一株须发俱全,形态饱满的老山参静静躺在那里。这东西,无论是用于辅助修炼还是关键时刻吊命,都是难得的宝贝。他将其妥善安置,心中已有打算。
今天是他与杨师傅约好,正式开始学习养生功夫的日子。这既是他计划中为自身能力寻找的合理伪装,也是对自身力量精细掌控的一种补充锻炼。
来到杨师傅居住的那间僻静小屋时,老人正在院中缓慢踱步,双手虚拢,似抱非抱,呼吸绵长深远,与周围静谧的晨光融为一体。
“来了。”杨师傅停下动作,浑浊却清亮的眼睛看向张彬。
“师傅。”张彬恭敬行礼。
杨师傅点点头,没有多余寒暄,直接开始了传授:“我这一脉,不讲求杀伐争斗,重在养气调息,固本培元。外练筋骨皮,是基础;内养一口气,才是根本。你年轻,筋骨强健远超常人,这是你的优势,但刚不可久,柔能克刚。今天,我先教你最基础的站桩和呼吸法。”
老人摆出一个浑圆桩的架子,双脚不丁不八,膝微屈,脊背挺拔如松,双手环抱于腹前。动作看似简单,但细微处的角度、肌肉的松紧程度,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律。
“站桩,不是傻站着。要似站非站,似坐非坐,全身放松,却又骨挺筋伸。意念沉于丹田,呼吸自然,深、长、细、匀。”杨师傅一边调整张彬的姿势,一边讲解要领。
张彬依言摆开架势。以他【九转不灭体】第三重的身体掌控力和【气血调整(小成)】的底子,模仿外形轻而易举。但他立刻察觉到这桩功的不同——它不追求爆发力,而是引导气血以一种更温和、更细致的方式在经络中涓涓流淌,润泽五脏六腑,调和阴阳。
他收敛起【九转不灭体】自然散发的强横气息,尝试将呼吸节奏与杨师傅传授的法门同步,意念引导着体内那磅礴的气血,按照一种更符合传统养生理论的路径缓缓运行。起初有些滞涩,过于强大的气血对这种精细的引导显得有些不“听话”,但很快,在【气血调整】技能的辅助下,他逐渐找到了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精细控制感。
杨师傅原本只是例行指导,但看着张彬短短十几分钟内,就从形似到神似,桩架沉稳如山,呼吸逐渐变得悠长绵密,甚至周身似乎隐隐形成了一种吸纳周围生机的气场,他眼中不禁掠过一丝惊异。
“好小子……你这悟性,你这根骨……”老人喃喃低语,随即收敛神色,更加认真地指点起呼吸与意念配合的关窍。
一趟桩站完,又练习了配套的呼吸法。张彬感觉浑身暖洋洋的,并非【九转不灭体】修炼时那种灼热的能量奔涌,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温润舒畅,精神也格外清明。他对自身气血的感知和控制,似乎踏入了一个更精微的层次。
休息时,杨师傅看着张彬,语气带着感慨:“你这天赋,学我这养生的功夫,有些屈才了。我年轻时走南闯北,倒也见过一些真正厉害的‘功夫’,那动静……”他摇了摇头,似乎陷入回忆,“可惜,大多失传了,或者,藏在普通人接触不到的地方。”
张彬心中一动,知道老人话中有话。但他没有追问,只是平静地说:“师傅传授的法门,对我很有用。刚柔并济,才是正理。”
杨师傅看了他一眼,点点头,不再多言。
傍晚回到四合院,张彬手里提着一个用旧报纸包好的方形物件。正是许大茂之前鼓捣过的那种红星牌收音机,这是他用自己的补助和项目津贴买的。
“妈,哥,我回来了。”张彬走进屋,将收音机放在桌上。
“彬子回来了?这是……”张母围裙擦着手走过来。
“收音机。以后家里能听听新闻,戏曲解闷。”张彬拆开报纸,接通电源,旋转调频旋钮。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后,里面传出了字正腔圆的新闻播报声。
何雨水好奇地凑过来,眼睛亮晶晶的。连一向沉稳的何雨柱也放下手里的东西,多看了几眼。在这个娱乐匮乏的年代,一台收音机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了解外界、丰富生活的重要窗口。
张母看着孩子们高兴的样子,又看看沉稳的儿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大儿子不仅出息了,心里也时刻装着这个家。
夜里,张彬躺在床上,没有立刻修炼。他回味着白天学习的养生功法,那种对气血精细入微的操控感,与【九转不灭体】的磅礴浩大形成了奇妙的互补。杨师傅口中那“更神奇的功夫”,也让他对这个世界隐藏的一面,多了一丝探究的兴趣。
他需要这层“外衣”,也需要更强大的内核。内外兼修,方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