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归途暗礁
黄海的夜,浓得化不开。
“昆仑山”号运输舰的甲板在夜色中起伏,像一头沉默的巨兽。舰桥上,王奎少将手中的望远镜始终没有放下,冰冷的镜片紧贴着他的眉骨,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前方漆黑的海面。海风裹挟着咸腥的气息,吹动他笔挺的将官呢子大衣,发出猎猎声响。
“航速保持十七节,zigzag航线,间距五百米。”他头也不回地下令。
“是!”通讯兵的声音在舰桥内响起。
在“昆仑山”号的两侧和后方,四艘“飞霆”级驱逐舰呈环形散开,它们的舰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如同忠诚的猎犬,警惕地守护着中央的巨兽。更远处的水下,“海龙”级潜艇“深渊号”正以潜望镜深度缓缓游弋,艇长陈念恩的双眼紧贴着潜望镜目镜,观察着海面的每一丝异常。
“报告艇长!声呐发现不明水下接触!距离八千,方位角幺八五!信号微弱,疑似潜艇!”声呐兵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
陈念恩的心猛地一沉。他立刻接过潜望镜,但夜色太浓,什么都看不见。
“全艇静默!停止一切非必要设备!下潜至九十米!”他低声命令。
“深渊号”的柴油机停止了轰鸣,整艘潜艇陷入一片死寂,仅靠蓄电池维持最低限度的电力。它像一条幽灵鱼,悄无声息地沉入更深的海底。
与此同时,“昆仑山”号上,王奎也收到了警报。
“司令员,‘深渊号’报告,在右后方发现不明水下接触!”参谋长快步走来,压低声音。
王奎放下望远镜,眼神变得锐利如刀:“传令各舰,一级战斗准备。通知‘深渊号’,不要轻举妄动,保持监视。让‘海鹰’中队起飞,去那个区域看看。”
命令迅速传遍整个编队。
“飞霆”级驱逐舰的甲板上,水兵们如敏捷的猎豹般各就各位。130毫米主炮的炮衣被迅速扯下,炮口缓缓抬起,指向预定的方位。高射炮组的士兵们正将一箱箱炮弹搬上甲板,熟练地填入炮膛。深弹投放架旁,士兵们检查着引信,将一枚枚深水炸弹推入滑轨。
“舰长!目标信号丢失!”声呐兵报告。
陈念恩眉头紧锁。对方显然也发现了自己,并且采取了规避动作。这是一场猫鼠游戏,比的是耐心和技巧。
“保持静默,缓慢转向,向接触最后消失的区域靠拢。”他命令道。
“深渊号”像一只耐心的蜘蛛,在深海中缓缓移动,声呐兵的耳机里,只有海水流动的微弱噪音。
突然,一个极其细微的、金属摩擦的“咔哒”声传入他的耳中。
“接触!左舷三十度!距离六千!微弱!”声呐兵几乎是呻吟着报告。
“左满舵!航速降至五节!准备鱼雷攻击!”陈念恩的声音冷静得可怕。
“深渊号”的艇首缓缓转向,四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对准了目标。
“距离四千……三千……”声呐兵紧张地报着距离。
“发射管注水!打开前盖!”陈念恩的手心已经出汗。
“报告!‘海鹰’中队报告,发现海面有油迹!疑似潜艇通气管排放物!”通讯兵的报告突然传来。
陈念恩精神一振。这说明他的判断没错,目标就在附近!
“准备……”
“等等!”声呐兵突然打断了他,“信号……信号消失了!彻底消失了!”
陈念恩愣住了。他接过耳机,贴在耳边。果然,除了海水的噪音,什么都没有了。
“见鬼……”他低声咒骂了一句。对方要么是潜到了更深的水层,要么是干脆坐沉了海底。
“继续监视。保持攻击阵位。”他无奈地下令。
这场水下的暗战,陷入了僵局。
#### 二、海空猎鲨
夜空中,三架“隼乙”战斗机正以编队飞行。机翼下的夜航灯在黑暗中划出三道微弱的光痕。飞行员陈雨顺是这次任务的队长,他紧握着操纵杆,双眼警惕地扫视着下方墨汁般的海面。
“各机注意,目标可能在我们下方十海里处。保持无线电静默,开启雷达。”他在内部频道下令。
三架战机的机腹下,雷达天线开始缓缓转动。
“队长,我的雷达发现一个微小目标!在左前方!”僚机小张的声音传来。
陈雨顺立刻将机头压低,战机俯冲下去。他打开探照灯,一道雪亮的光柱刺破夜空,照向海面。
光柱下,一个黑乎乎的物体正浮在水面上,像一块巨大的礁石。那正是日军潜艇的指挥塔!
“是‘吕’级!别让它跑了!”陈雨顺大喊,同时按下了机炮按钮。
“隼乙”机翼上的两门20毫米机炮喷出火舌,炮弹击中了潜艇的指挥塔,溅起一串火花。
日军潜艇显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指挥塔上的舱盖猛地打开,几名日军水兵探出头来,手忙脚乱地操作着甲板上的13毫米高射机枪。
“左满舵!我来掩护!小张,你投弹!”陈雨顺大喊。
他的战机从潜艇上方呼啸而过,机炮继续射击,压制着日军的高射机枪。小张则将战机拉起,然后猛地推杆,战机以一个近乎垂直的角度俯冲下去。
“投弹!”小张按下按钮。
两枚100公斤的航空炸弹从机翼下脱离,呼啸着落向海面。
“轰!轰!”
两朵巨大的水花在潜艇两侧炸开,巨大的水压将潜艇猛地抛起,又重重摔下。
“干得漂亮!”陈雨顺兴奋地喊道。
然而,还没等他高兴太久,雷达告警器突然发出了尖锐的蜂鸣声。
“队长!右后方发现高速接近目标!速度极快!”雷达员报告。
陈雨顺猛地回头,只见一个黑点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后方追来。
“是‘樱花’!快规避!”他大喊着,拼命拉起操纵杆。
“隼乙”战机发出一声悲鸣,以一个极限过载的机动向左上方爬升。
几乎就在同时,一架“樱花”特攻机贴着他的机腹呼啸而过,炙热的火箭尾焰甚至烤焦了“隼乙”的蒙皮。
“小张!老赵!注意规避!”陈雨顺在无线电中大喊。
然而,已经晚了。
老赵的战机被一架“樱花”从后方追上,直接撞了个正着。两架飞机在空中爆炸,化作一团巨大的火球,碎片和燃烧的航空燃油如流星雨般洒向海面。
“老赵!”小张发出一声悲愤的怒吼,试图追击那架“樱花”,但他的战机却被另一架“樱花”咬住了尾巴。
“小张!别管我!快去攻击潜艇!”陈雨顺喊道。他知道,这些“樱花”肯定是从附近某个隐蔽的基地起飞的,它们的目标就是这支运输船队。
他猛地推杆,战机俯冲下去,机炮开火,击中了追击小张的那架“樱花”的机翼。“樱花”的机翼瞬间折断,打着旋坠入大海。
但更多的“樱花”从黑暗中涌现出来,它们像一群疯狂的萤火虫,拖着长长的尾焰,冲向“昆仑山”号运输舰。
“舰队!敌机来袭!全速规避!高射炮火力全开!”王奎在舰桥上吼道。
“昆仑山”号巨大的舰体开始笨拙地转向,而护航的“飞霆”级驱逐舰则像发怒的刺猬,全身的高射炮同时开火。
密集的炮火在夜空中织成了一张火网,曳光弹的轨迹如同节日的焰火,绚烂而致命。
一架“樱花”被直接命中,空中解体。另一架则被炮火击伤,摇摇晃晃地坠入海中。
但仍有三架“樱花”突破了火网,直扑“昆仑山”号。
“近防炮!打!”王奎的声音已经嘶哑。
运输舰上临时加装的25毫米机关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也疯狂地喷吐着火舌。
一发炮弹击中了最前面那架“樱花”的火箭发动机,巨大的爆炸将它和飞行员一同炸得粉碎。
第二架“樱花”被多发炮弹击中,冒着黑烟,一头栽进了海里。
最后一架“樱花”则被陈雨顺死死咬住。他不断地点射,终于击中了它的尾翼。“樱花”顿时失去了平衡,在空中翻滚着,撞上了“昆仑山”号的主桅杆,发出一声巨响,炸成了一团火球。
燃烧的碎片落在甲板上,引燃了堆放的缆绳。士兵们迅速冲上去,用水桶和灭火器扑灭了火焰。
“队长!‘樱花’机群已被全部击落!”小张的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颤抖。
陈雨顺看着海面上漂浮的残骸和油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返航。”
#### 三、深海幽灵
水下,陈念恩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深渊号”在发现日军潜艇消失后,一直在耐心地等待。
“艇长!声呐发现目标!它在上浮!准备通气管航行充电!”声呐兵报告。
陈念恩精神一振:“全速前进!占据攻击阵位!准备发射鱼雷!”
“深渊号”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猛地加速冲了过去。
“距离一千五……一千……”
“发射一枚鱼雷!陀螺角为零!”
“砰!”
一枚鱼雷从发射管中射出,尾部的螺旋桨飞快旋转,拖着一条淡淡的航迹,冲向目标。
“深渊号”内,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张地等待着。
一分钟……两分钟……
突然,远处的海水中传来一声沉闷的爆炸声,整个潜艇都随之震动了一下。
“命中了!”声呐兵兴奋地喊道。
“继续监视!它可能没有沉没!”陈念恩命令道。
果然,声呐屏幕上,那个代表日军潜艇的回波虽然变得微弱且混乱,但依然存在。
“它在下沉!速度很快!”声呐兵报告,“它在试图坐沉海底!”
“追上去!再给它一枚!”陈念恩冷冷下令。
“深渊号”继续逼近。
“距离八百……”
“发射管注水!发射一枚鱼雷!定深十五米!”
又一枚鱼雷呼啸而出。
这一次,爆炸声更加沉闷,但持续的时间更长。声呐屏幕上,那个回波彻底消失了。
“目标信号消失!确认击沉!”声呐兵的声音里充满了狂喜。
“深渊号”内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上浮至潜望镜深度,观察海面情况。”陈念恩下令。
潜艇缓缓上浮。他接过潜望镜,转动着,观察着海面。只见不远处的海面上,漂浮着大量的油迹和木板碎片,还有几个日军水兵的尸体。
他放下潜望镜,沉声道:“通知舰队,水下威胁已清除。‘深渊号’归队。”
#### 四、惊魂未定
“昆仑山”号的舰桥上,气氛凝重。
王奎看着刚刚清理完的甲板,几处被火烧过的痕迹清晰可见,空气中还弥漫着硝烟和焦糊的味道。他走到舰舷边,望着漆黑的海面,那里还漂浮着“樱花”特攻机和日军潜艇水兵的残骸。
“司令员,伤亡报告。”参谋长递上一份文件。
王奎接过,快速扫过。两名飞行员牺牲,一架“隼乙”战机被击落,一艘驱逐舰的高射炮位被“樱花”撞中,三名水兵阵亡,十余人受伤。运输舰本身也受了轻伤。
“命令各舰,加强警戒。让‘海鹰’中队的待命飞机全部升空巡逻。另外,通知后方,我们需要更多的空中掩护。”他声音沙哑地说道。
“是。”
王奎转身,看向船舱内部。那里,藤田健二和他的工程师团队正挤在舷窗边,惊魂未定地看着外面的海面。他们虽然不懂军事,但也知道刚才经历了怎样一场生死搏斗。
藤田走到王奎面前,用生硬的汉语说道:“王……将军,我们……安全了吗?”
王奎看着他苍白的脸,点了点头:“暂时安全了。不过,这样的袭击,可能还会有。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抵达青岛。”
藤田沉默了片刻,然后郑重地点了点头:“我们……会尽快完成工作,不给敌人……再袭击我们的机会。”
王奎拍了拍他的肩膀:“拜托了。”
#### 五、归心似箭
接下来的航程,虽然不再有大规模的袭击,但零星的骚扰从未停止。
第二天白天,一架日军的水上侦察机远远地发现了船队,还没等它靠近,“海鹰”中队的战机就将其驱离。
傍晚时分,声呐又发现了几个疑似水雷的物体,舰队不得不绕行。
每一个小时,都像一年那样漫长。
船舱里,藤田和他的团队没有闲着。他们将带来的图纸和笔记本摊开在桌子上,与共和国的工程师们一起,开始讨论“镇海”号战列舰的设计细节。
“这里,”藤田指着图纸上主炮塔的扬弹机部分,“我们采用了双轨道设计,可以确保在一条轨道卡壳时,另一条轨道还能继续工作。”
共和国的年轻工程师李明提出了疑问:“藤田先生,这样的设计虽然提高了可靠性,但会占用更多舰体空间,影响弹药库的容量。而且,双轨道的同步也是一个难题。”
“容量问题可以通过优化弹药库布局来解决,”藤田解释道,“至于同步,我们可以通过一套精密的液压联动装置来实现。”
旁边的佐佐木博士插话道:“我认为,可以考虑在扬弹机的底部安装一套震动缓冲装置,这样可以减少舰炮射击时的震动对扬弹机精度的影响。”
讨论声、争论声、笔尖在图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充斥着整个船舱。这些声音,与舰体外传来的海浪声、引擎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奇特的交响曲。
王奎偶尔会走进来看看。他听不懂那些专业的术语,但他能看到藤田眼中重新燃起的光芒,能看到共和国工程师们脸上那种求知若渴的表情。他知道,这些图纸和这些人,比任何武器都更加珍贵。
#### 六、曙光在望
第三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东方的海平面时,“昆仑山”号的了望哨发出了激动的呼喊。
“陆地!发现陆地!”
所有人都涌上了甲板。只见东方的海平线上,一条黛青色的轮廓线逐渐清晰。那是山东半岛的海岸线。
“是青岛!我们到家了!”一名水兵激动地喊道。
藤田和他的团队也走出了船舱,他们望着那片越来越近的陆地,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有对未知命运的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王奎走到他们身边,指着远处海面上出现的几艘军舰,说道:“看,我们的接应舰队。”
只见几艘崭新的“飞霆”级驱逐舰正从青岛方向高速驶来,它们的舰体线条流畅,炮口闪烁着寒光,与他们在日本见到的那些老旧舰艇截然不同。
“那是我们自己建造的驱逐舰,”王奎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用我们自己的钢材,我们自己的技术。”
藤田看着那些军舰,又看了看远处越来越近的青岛港,那里的船坞、起重机、工厂烟囱,都沐浴在金色的晨光中,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王将军,”他转过头,对王奎说,“我想,我们来对地方了。”
王奎笑了:“是的,藤田先生。欢迎来到新家。”
“昆仑山”号缓缓驶入青岛港。码头上,早已列队等候的共和国海军官兵和造船厂的工人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高岩元帅的特使,海军司令陈绍宽上将,亲自站在码头上迎接。
当藤田健二带着他的团队,走下跳板,踏上坚实的土地时,陈绍宽上将迎了上来,向他们伸出了手。
“欢迎你们,藤田先生,佐佐木先生,山本先生……”他用流利的日语说道,“你们的到来,对我们来说,是无价的财富。”
藤田有些局促地握住了陈绍宽的手:“陈……上将,我们……”
“不用多说了,”陈绍宽微笑着说,“你们一路辛苦了。先去休息吧。等你们休息好了,我们有很多事情需要向你们请教。”
在士兵的引导下,藤田等人坐上了等待已久的汽车,缓缓驶离码头。
王奎站在码头上,目送着汽车远去。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海腥味的空气,然后转身,对陈绍宽敬了一个军礼。
“报告司令员,‘深海寻珍’行动圆满完成。所有人员、图纸、设备,均已安全抵达。”
陈绍宽还了一个礼,拍了拍王奎的肩膀:“辛苦了,王奎同志。你们立了大功!”
他转身望向港口内,那里,“昆仑山”号正在缓缓靠岸,而远处的船坞里,“泰山”号航母的舰岛已经初具规模,在朝阳下闪耀着金属的光泽。
“从今天起,”陈绍宽轻声说道,“我们的海军,将真正走向深蓝。”
#### 七、奠基
几天后,藤田健二和他的团队便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工作。
在青岛造船厂特别设立的技术研发中心里,他们受到了最高规格的礼遇。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先进的绘图工具,充足的技术资料,以及一群充满求知欲的共和国年轻工程师。
藤田被任命为海军造船局特别技术顾问,直接参与“镇海”号战列舰的主炮系统设计。他带来的“大和”级主炮设计资料,成为了共和国研发460毫米舰炮的宝贵基础。但他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结合共和国提供的新型合金钢技术和电渣重熔工艺,对原设计进行了重大改进。他重新设计了炮身的自紧工艺,大幅减轻了炮身重量,同时提高了炮管的寿命。他还改进了炮塔的装弹机构,使其自动化程度更高,射速更快。
佐佐木博士则加入了“泰山”号航母的改进设计组。他提出的关于装甲飞行甲板与机库一体化设计的建议,被迅速采纳。这种设计可以大大提高航母的抗打击能力,即使机库被炸弹击穿,也不会导致整艘航母迅速倾覆。他还帮助共和国工程师解决了舰载机升降机的承重和稳定性问题。
山本技师长负责指导新型高温高压锅炉的建造。他将日本在舰船动力系统精密制造方面的经验,与共和国的新型材料和设计理念相结合,成功将锅炉的蒸汽压力从25公斤\/平方厘米提升到了35公斤\/平方厘米,温度也从350摄氏度提升到了400摄氏度。这意味着在同等体积下,锅炉可以产生更多的蒸汽,为战舰提供更强的动力。
最令人惊喜的是田中信夫。他带来的日本在光学火控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共和国正在研发的近炸引信和早期雷达技术相结合,催生出了一套全新的、世界领先的舰炮综合火控系统。这套系统可以通过雷达探测目标,通过光学测距仪进行精确校准,再通过弹道计算机计算出射击诸元,最后通过近炸引信确保炮弹在最佳位置爆炸。它的出现,将使共和国海军的舰炮命中率提升一个数量级。
起初,双方技术人员之间也存在一些隔阂和误解。日本工程师习惯于那种等级森严、注重细节到极致的“匠人”文化,而共和国的工程师则更强调效率、创新和集体协作。但在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难题面前,这些隔阂逐渐被打破。
他们会为了一个设计方案争论得面红耳赤,也会在攻克难关后一起喝酒庆祝。藤田甚至学会了用筷子,还迷上了中国的茶。而共和国的年轻工程师们,也从这些日本前辈身上,学到了那份对技术的敬畏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一次关于新战列舰主炮布局的讨论会上,年轻的共和国设计师李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将传统的三座三联装炮塔布局,改为两座四联装炮塔,以求在同等吨位下获得更强的齐射火力。
“这不可能!”藤田立刻表示反对,“四联装炮塔的技术难度极高,供弹系统会变得异常复杂,可靠性无法保证!而且,一旦一座炮塔被击中,就会损失一半的火力!”
“藤田先生,”李明据理力争,“我们可以通过液压驱动和自动化扬弹机来解决供弹问题。而且,减少一座炮塔,可以节省大量重量用于加强装甲和动力系统。至于可靠性,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冗余设计来解决。”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持续了整整两天。最后,是山本技师长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先进行小比例的液压供弹系统模型试验,用数据说话。
试验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当模型炮塔以远超预期的速度和稳定性完成连续供弹射击时,藤田沉默了。他走到试验台前,仔细检查着每一个部件,然后缓缓点了点头。
“年轻人,”他拍了拍李明的肩膀,用生硬的汉语说,“你的想法……很有创意。或许,我们真的可以试试。”
会议室里爆发一阵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