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主动出击
陆子昂抵达本市并密会吴老的消息,像一块阴云迅速笼罩在徐静婉心头。被动防御绝非良策,她必须主动出击,摸清对方的意图,甚至尝试瓦解可能的联盟。
她立刻让周雨晴通过林薇的关系,尽可能打探陆子昂与吴老会面的细节,同时,她亲自拨通了吴老助理的电话,以请教艺术展后续规划为由,委婉地提出了拜访请求。出乎意料,吴老那边很快便答应了,时间就定在第二天下午。
这反常的爽快,让徐静婉更加确信,陆子昂与吴老的会面绝不简单。此行,恐怕是一场鸿门宴。
次日,徐静婉精心准备了一份关于“木兰生活”未来三年发展规划的简要报告,着重强调了其在非遗传承与创新、青年匠人培养以及文化影响力构建方面的长期愿景。她没有选择过于强势的职业装,而是一身知性温婉的米白色套装,既显尊重,又不失底气。
吴老的居所是一处清雅的四合院。茶室内,檀香袅袅,吴老坐在主位,依旧是那副不苟言笑的模样,但眼神比上次见面时多了几分难以捉摸的深沉。
“静婉来了,坐。”他指了指对面的位置,语气平淡。
徐静婉恭敬地问候后坐下,将带来的规划书双手奉上:“吴老,这是‘木兰生活’后续发展的一些粗浅想法,请您指正。”
吴老接过,并未立刻翻看,而是放在手边,目光落在她脸上,缓缓开口:“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是好事。不过,路要走得稳,才能走得远。”
这话听着是长辈的教诲,却带着一丝敲打的意味。
“吴老教训的是。”徐静婉微微躬身,“静婉一直谨记,传承与创新并重,不敢急功近利。”
“嗯。”吴老端起茶杯,呷了一口,状似无意地提起,“昨天,新生资本的陆总也来拜访过我。”
来了。徐静婉心下一凛,面上却不露分毫,只是安静地听着。
“他倒是提出了一个颇为宏大的构想。”吴老放下茶杯,目光变得锐利了几分,“他计划联合几家资本,成立一个规模庞大的‘传统文化复兴基金’,旨在通过资本的力量,快速整合资源,打造几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Ip。他认为,像‘木兰生活’这样小作坊式的摸索,效率太低,难以形成真正的产业影响力。”
徐静婉的心缓缓沉了下去。陆子昂果然打着“复兴”的旗号,行垄断和颠覆之实。他试图用“效率”和“规模”来否定“木兰生活”注重深度和匠心的模式,甚至可能想借此机会,将“木兰生活”吞并或边缘化。
她深吸一口气,迎上吴老审视的目光,声音清晰而坚定:“吴老,陆总的构想听起来确实宏大。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核心在于‘人’,在于对技艺本身的敬畏与理解。资本可以加速,可以推广,但若失去了对文化内核的尊重,一味追求规模和速成,最终产出的可能只是披着文化外衣的空洞商品。”
她顿了顿,继续道:“‘木兰生活’或许步伐不快,但我们坚信,每一件作品背后凝聚的心血,每一位匠人因此而获得的尊严与希望,以及由此传递出的、真实的文化温度,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持久传承的力量。这与投入资金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并无直接必然的联系。”
她没有直接抨击陆子昂,而是再次强调和深化了自己的理念,将争论的焦点拉回到了对文化传承本质的理解上。
吴老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茶杯边缘摩挲,眼神深邃,看不出喜怒。
茶室内一时间只剩下檀香燃烧的细微噼啪声。
许久,吴老才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褒贬:“你们各有各的道理。”他拿起徐静婉带来的规划书,随手翻看了几页,“你的这份规划,倒是脚踏实地。”
他没有对陆子昂的方案做出评价,也没有明确表态支持谁,但这句“脚踏实地”,已然是一种倾向。
“多谢吴老。”徐静婉知道,今日只能到此为止。能让吴老这样的人物不偏听偏信,已属不易。
又坐了片刻,她便起身告辞。吴老将她送到茶室门口,忽然说了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静婉,你好自为之。”
这话语重心长,带着提醒,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徐静婉郑重地点了点头:“静婉明白,谢吴老提点。”
走出四合院,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徐静婉坐进车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背竟已惊出一层薄汗。
与吴老这番交锋,看似平静,实则凶险。她守住了自己的阵地,但陆子昂的威胁已然迫近。他不再隐藏在幕后操控,而是走到了台前,开始用更“正统”、更富迷惑性的方式,来争夺话语权和资源。
接下来,他还会有什么动作?
徐静婉拿出手机,看着那个沉寂了数日的名字,指尖悬停在拨号键上。
这一次,她不再犹豫,按了下去。
电话响了数声后被接通,李墨低沉的声音传来,背景音有些嘈杂,似乎正在某个场合。
“是我。”徐静婉直接说道,“陆子昂见了吴老,提出了一个‘传统文化复兴基金’的计划,意图很明显。他本人,已经到本市了。”
她言简意赅地汇报了情况,没有多余的废话。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随即传来李墨冷静无波的声音,带着一丝凛冽的寒意:
“知道了。”
“我明天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