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技能上的碾压式表现,让姜青白“新兵连女王”的地位坚不可摧。当训练科目进入到军事理论课堂时,不少暗中观察她的人,包括赵铁柱和陈教官,都下意识地松了口气,同时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这个在实践领域如同怪物般的女兵,总该有她不擅长的领域了吧?毕竟,那些枯燥的战术条令、战史战例、战略思想,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淀和系统的学习,似乎并非单纯靠“天赋”就能一蹴而就。
理论课设在一间临时布置的教室里,黑板、粉笔、简陋的桌椅,以及一位来自团作训股、戴着眼镜、气质斯文的王参谋。与操场上火药味十足的实战训练相比,这里的气氛显得沉闷而严肃。
王参谋扶了扶眼镜,开始照本宣科地讲解我军经典的“迂回包围、穿插分割”战术思想,并结合了几个解放战争时期的着名战例。他的讲解清晰,逻辑分明,但对于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且对深层军事理论缺乏兴趣的新兵来说,无异于最好的催眠曲。底下哈欠连天,眼神呆滞者不在少数。
姜青白却听得格外专注。她坐姿端正,目光紧跟着王参谋的讲解,时而微微蹙眉,时而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几个关键词。前世的她,不仅是战术的执行者,更是方案的制定者之一,需要对全球各种战术体系、战略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和研判。此刻听着这些源自另一片土地、另一个时代的经典军事理论,她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将这些理论与她前世的经验进行对比、印证和融合。
王参谋讲完一个利用地形迂回、成功包围敌军一个团的战例后,习惯性地问了一句:“对于这个战例,大家有什么看法或者疑问吗?”
底下一片寂静。新兵们大多低着头,生怕被点到名字。
王参谋有些失望,正准备继续往下讲,目光扫过教室,却意外地落在了那个坐得笔直、眼神清亮的女兵身上。他记得这个名字——姜青白,那个在新兵连创造了无数话题的“白狐”。
“姜青白同志,”王参谋带着一丝试探,点名道,“你来谈谈你的看法。”
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姜青白身上。有好奇,有等着看笑话的,也有如赵铁柱、陈教官般带着审视的。
姜青白缓缓站起身,并没有立刻回答。她沉吟了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然后才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王参谋,开口问道:
“王参谋,这个战例非常经典,充分体现了指挥员对地形和时机的精准把握。但是,我有一个疑问。”
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如果当时敌军拥有空中侦察优势,或者配备了远程炮火覆盖能力,我方这支执行迂回任务的部队,在脱离主力、长途奔袭的过程中,是否极易暴露目标,从而陷入敌优势火力的打击,导致整个迂回计划失败,甚至全军覆没?”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空中侦察?远程炮火覆盖?这完全超出了课本上对这个战例的分析范畴!这已经不是在看战例,这是在用另一种、更现代化、更苛刻的条件去重新推演和质疑经典!
王参谋愣住了,他推了推眼镜,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教材和讲义上,从未涉及过这种假设!
姜青白没有停下,她继续阐述,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
“我认为,任何战术的成功,都高度依赖于特定的技术条件和战场环境。‘迂回包围’的核心在于隐蔽和突然性。但在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未来,战场透明度可能会极大提高,单纯的在地形上的隐蔽将面临严峻挑战。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在敌方拥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达成战术的突然性?例如,通过电子干扰、信息欺骗,或者发展我们自己的、能够抵消对方技术优势的非对称作战手段?”
电子干扰?信息欺骗?非对称作战?
这些词汇对于七十年代的中国军人来说,如同天方夜谭!教室里鸦雀无声,连赵铁柱和陈教官都皱紧了眉头,努力消化着这些陌生而超前的概念。
王参谋的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试图反驳,却发现对方提出的问题,恰恰指向了现有军事理论可能存在的盲区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你……这些想法,是从哪里来的?”王参谋的声音有些干涩。
姜青白早已准备好说辞,她坦然道:“报告参谋!是我自己看书和思考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我爷爷留下的一些旧军事书刊里,提到过国外的一些军事动态。我觉得,我们不能只研究过去的仗怎么打赢,更要想想未来的仗可能怎么打。”
这个解释,再次将源头引向了那位神秘的“爷爷”,合情合理。
就在这时,教室后排,一个一直默默坐着、未曾发言的中年军人缓缓站了起来。他穿着普通的军装,没有佩戴明显的军衔标志,但身上那股不怒自威的气度,让王参谋和赵铁柱等人都瞬间挺直了腰板。
“小同志,你叫姜青白?”中年军人开口,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久居上位的审视感。
“是!首长!”姜青白立正应答。她从对方的气度上,判断出这绝非普通军官。
“你刚才提到的‘非对称作战’,很有意思。”中年军人目光锐利地看着她,“能具体说说你的理解吗?”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是来自更高级别首长的直接考较!
姜青白心中微凛,但更多的是遇到知音的兴奋。她略一思索,便从容应答,结合前世对特种作战、超限战等概念的理解,用这个时代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了阐述:
“报告首长!我的理解是,当我们在整体技术或装备上处于劣势时,不应追求与强敌进行堂堂之阵的正面抗衡。而应避实击虚,寻找敌人的弱点和发展我们独有的优势。比如,大力发展侦察、渗透、破袭、心理战等特种作战力量,像一根根毒刺,专门攻击敌人庞大躯体上最敏感、最脆弱的节点。用我们灵活的‘小’,去对付他们笨重的‘大’。用我们独有的战术和意志,去抵消他们的技术优势。”
她的阐述深入浅出,观点鲜明,虽然有些概念在这个时代显得惊世骇俗,但其核心思想——扬长避短,以弱胜强——却与我军历史上的许多光辉战例暗合,只是被她提升到了理论和未来的层面。
中年军人听完,沉默了许久。教室里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他的评判。
最终,他缓缓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极其罕见的、带着震撼和欣赏的笑容。
“好!说得好!眼光独到,思路开阔!想不到一个新兵,能有如此见识!”他看向王参谋和赵铁柱,郑重地说道,“这样的兵,是块宝!要好好培养!她的这些想法,虽然还不成熟,但值得重视!我们的军队,既需要能打硬仗的猛士,也需要能够仰望星空的头脑!”
语惊四座!
首长的高度评价,如同最终裁决,彻底奠定了姜青白在军事理论上的卓越地位。
从此,再无人敢因她是新兵、是女兵而轻视她的头脑。“白狐”之名,不仅代表着强悍的体能、精准的枪法、鬼魅的身手,更开始与“卓越的军事头脑”、“超前的战略眼光”联系在一起。
新兵连的女王,在她最令人意想不到的领域,再次展现了其深不可测的底蕴,让所有质疑者彻底闭上了嘴巴,也让关注她的人,对她的未来充满了更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