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观摩团至,暗流涌动
辰星医院南院区的门口,比往常提前半小时就聚集了不少医护人员。不是晨会,也非紧急集合,而是因为昨天苏总办公室发出的通知——今天上午,将有首批同行观摩团抵达。
楚瑶一身白大褂,站在门诊大厅的玻璃门前,看着外面逐渐停靠的几辆中巴车,眼神里既有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她身边站着同样白大褂笔挺的赵德柱,这位前顽固派代表,此刻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仿佛要接受检阅的不是医院,而是他脱胎换骨的信念。
“来了。”赵德柱低声道。
中巴车门打开,陆续下来二三十人,男女老少皆有,大多穿着便装,但那股子属于医疗行业的气质却遮掩不住。领头的是两位头发花白、气质沉稳的老者,身后跟着的中青年医生们,目光则带着明显的好奇、审视,甚至还有几分不以为然。
“那位是市一院的李院长,心内科泰斗,脾气……有点古板。”赵德柱飞快地在楚瑶耳边低语,介绍着领头那位面容严肃的老者,“旁边那位是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孙副院长,算是我们潜在的‘盟友’。”
楚瑶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职业化的微笑,迎了上去。“李院长,孙院长,各位同仁,欢迎来到辰星医院南院区指导工作。我是楚瑶,这位是赵德柱主任。”
李院长只是微微颔首,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宽敞明亮的大厅,最后落在墙壁上悬挂的“中西医协作流程图”上,鼻子里几不可闻地“嗯”了一声,算是打过招呼。
孙副院长则和善得多,笑着握住楚瑶的手:“楚医生,赵主任,久仰大名了。你们辰星最近可是风头无两啊,我们这不,赶紧组织人来取取经,学习先进经验。”
“孙院长过奖了,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楚瑶谦逊回应,引着众人向里走。
观摩的第一站,安排在已经常态化运行的中西医联合查房现场。心内科病房,主治医生正是当初第一个响应协作号召的刘医生,他此刻正带着一名中医科的年轻医生,在一位冠心病患者的床前。
“……王大爷,您看,这是您入院时和今天的心电图对比,St段压低明显改善。”刘医生指着床旁移动终端上的图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着,“同时,我们配合针灸治疗,疏通心脉,您自己也感觉胸口不那么闷了对吧?”
患者王大爷连连点头:“是啊是啊,刘医生,扎了几天针,感觉这口气顺溜多了!”
那名年轻中医医生补充道:“大爷,您舌苔也比之前好了,说明体内淤堵的情况在缓解。今天我们再调整一下中药方子,加上丹参和川芎,加强活血化瘀的力量。”
整个查房过程流畅自然,西医精准的数据对比,中医形象的症状描述和理论解释,相辅相成,患者理解起来毫无障碍,配合度极高。
观摩团中不少人暗暗点头,低声交流。但也有人皱眉,一个站在李院长身后的年轻医生,忍不住低声嘀咕:“说得天花乱坠,最终起效的还不是那些西药?针灸中药最多算心理安慰。”
他的声音不大,但在相对安静的病房里,还是让附近几个人听到了。赵德柱眉头一皱,看向那个年轻医生,认出是市一院心内科有名的“杠精”主治,叫高波,技术不错,但为人倨傲,是李院长的忠实拥趸。
楚瑶轻轻碰了赵德柱一下,示意他稍安勿躁。
李院长脸上没什么表情,忽然开口,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直接打断了刘医生的汇报:“患者入院时肌钙蛋白多少?现在多少?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做没做?这些核心指标不说清楚,光讲感觉有什么用?”
刘医生被这突如其来的质问弄得一愣,但很快镇定下来,熟练地报出各项精确数据:“入院时肌钙蛋白t是0.15ng\/ml,现已降至0.01ng\/ml,在正常范围。患者冠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狭窄约70%,家属和患者本人暂不同意pcI,选择药物保守治疗联合我们中医疗法。”
李院长听完,不置可否,目光转向患者:“你自己觉得,是吃药的作用大,还是扎针喝汤药的作用大?”
这问题极其刁钻,甚至有些挑拨的意味。王大爷看看面色严肃的李院长,又看看一脸紧张的刘医生和年轻中医,挠了挠头,实话实说:“老爷子我不懂你们那些道道。反正吃了药,也扎了针,感觉是一天比一天好。要我说,都管用!”
这朴实的回答,让现场微妙的气氛缓和了一些。孙副院长适时地打圆场:“患者的感觉是最直接的嘛。看来你们的协同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
李院长却没再说话,背着手,率先走出了病房。
接下来的参观,气氛一直有些微妙。李院长和他带来的几个人,问题格外尖锐,从药物相互作用问到针灸消毒规范,从疗效评价标准问到医疗责任划分,几乎是在用审视甚至挑剔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环节。高波更是时不时插话,引经据典(西医的经典)质疑某些中医理论的“不科学”。
楚瑶和赵德柱,以及被临时抽调来协助讲解的护士小刘,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楚瑶逻辑清晰,引用的数据扎实;赵德柱则以自身转变为例,讲述亲眼所见的病例,说服力十足;小刘则用护士的视角,分享了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后依从性提高、并发症减少的实际情况。
他们的回应不卑不亢,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倒是让不少原本带着怀疑态度的观摩者眼神渐渐发生了变化。
参观到中药房时,看着现代化煎药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孙副院长频频点头,对身边几位来自中医院的同行说:“看来辰星不是搞噱头,是下了真功夫的。”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救护车鸣笛声由远及近。
“急诊!有重伤员!”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呼叫。
楚瑶和赵德柱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
“各位,抱歉,急诊有情况,我们需要立刻过去。”楚瑶快速对观摩团说道。
李院长眼神一闪,立刻道:“一起去看看。正好也见识一下,你们这‘协作模式’在急诊急救上的成色。”
这话听起来合理,却带着一股现场考较的压力。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众人赶到急诊大厅时,现场已是忙而不乱。平车上推下来一个满身血污、昏迷不醒的年轻男子,看样子是遭遇了严重车祸。生命体征监测仪上,心率极快,血压偏低,血氧饱和度也在下降。
“男性,25岁左右,多发伤,怀疑有内脏出血,颅脑损伤待排!”接诊的急诊医生语速飞快地汇报。
急诊科主任立刻组织抢救,扩容、升压、备血、联系相关科室会诊……标准的西医抢救流程迅速展开。
但伤者的血压在用上升压药后依然不稳,心率始终降不下来。
“这样下去不行,脑缺氧时间长了,就算救回来也可能有严重后遗症。”赵德柱盯着监护仪,眉头紧锁,他看向刚刚赶到的林辰。
林辰不知何时也已来到急诊科,他没有穿白大褂,只是静静站在抢救区外围,目光锐利地扫过伤者青紫的嘴唇和微微抽搐的肢体。
“林医生?”赵德柱投去询问的目光。
林辰微微点头,快步上前,对急诊科主任沉声道:“准备毫针。内关、水沟、十二井穴点刺放血,先醒神开窍,稳定心神!”
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这……符合抢救流程吗?”高波忍不住低声质疑,看向李院长。
李院长紧紧盯着林辰的动作,没有出声。
急诊科主任只是犹豫了一瞬,想起医院最新的协作章程和林辰过往的神奇,立刻对护士喊道:“快!按林医生说的准备!”
银针在手,林辰眼神专注,下针如风。细长的毫针精准刺入内关、水沟等穴,并在十指尖端的井穴快速点刺,挤出少量暗红色的血液。
说也奇怪,几针下去,伤者原本急促而浅表的呼吸,似乎稍微平稳了一丝,监护仪上那令人心惊肉跳的心率,竟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缓缓下降!
虽然血压还未完全稳定,但这立竿见影的变化,让所有围观者,包括那些原本心存疑虑的观摩团成员,都屏住了呼吸。
李院长那一直紧绷着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极其细微的动容。他看向林辰的眼神,不再全是审视,而是混合了惊讶、思索,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
林辰收针,对急诊科主任道:“继续你们的标准抢救,我现在下针只是为他争取时间。后续稳定了,再考虑用中药活血化瘀、促进修复。”
说完,他退后一步,将主场交还给急诊团队,仿佛刚才那石破天惊的几针,只是随手为之。
楚瑶和赵德柱同时松了口气,看向林辰的目光充满了信赖。
观摩团的人群中,响起了一阵压抑不住的低声议论。高波张了张嘴,看着监护仪上确实在好转的数据,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
孙副院长轻轻吐出一口气,对身旁依旧沉默的李院长低声道:“老李,看到了吗?有些东西,现有的标准解释不了,但它确实存在,而且……能救命。”
李院长目光深邃,久久停留在林辰身上,又扫过井然有序却暗藏“异类”手段的抢救现场,最终,缓缓地、几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