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风犹豫了一下,还是举起了手。
刘讲师看到他举手,皱了皱眉,语气有些不悦:“凌风同志,有什么问题?”
凌风站起身,态度依旧恭敬,但语气很坚定:“刘老师,您讲得非常清楚,我也完全认同阑尾炎的根本治疗是手术。但我有个疑问,在我们农村,很多地方交通不便,从村里到县医院要走大半天,甚至一天,有些病人病情紧急,根本撑不到县医院。这种情况下,我们赤脚医生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吗?能不能用针灸止痛、延缓炎症发展?或者用草药控制感染,为转院争取时间?”
他的话一出口,教室里瞬间炸开了锅。学员们都抬起头,有的惊讶地看着凌风,有的窃窃私语,还有的露出了赞同的神色——他们都是来自农村的赤脚医生,太清楚这种困境了。
“这小子胆子真大,敢质疑刘老师!”
“他说的是实话,我们那儿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刘老师肯定不高兴了,等着看吧!”
刘讲师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眼镜后面的眼睛透着寒光:“凌风同志,我必须严肃纠正你!医学是科学,不是玄学!阑尾炎的炎症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针灸能杀死细菌吗?草药能阻止炎症扩散吗?不能!那些都是辅助手段,甚至是无效手段!盲目使用,只会延误病情,害了病人!我们作为医生,要对病人的生命负责,不能抱着侥幸心理!”
刘讲师的声音越来越大,语气严厉,显然是真的生气了。教室里的议论声立刻停了下来,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大家都看着凌风,想知道他会怎么回应。
凌风没有退缩,他知道,自己不是在抬杠,而是在为农村的病人争取一线生机。他深吸一口气,平静地说:“刘老师,我完全同意您说的‘对生命负责’,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放弃任何一线希望。我在村里遇到过一个急性腹痛的病人,症状和您讲的阑尾炎很像,上腹部痛了两个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压痛明显,还发着烧。当时村里没有车,送县医院至少要四个小时,病人疼得直打滚,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我没办法,就用了针灸,针刺足三里、阑尾穴、上巨虚三个穴位,用的是泻法,强刺激,同时让病人喝了一碗我配的草药汤,主要成分是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就是想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没想到,半个多小时后,病人的疼痛就缓解了,体温也慢慢降了下来,我们趁机找了辆车,把他送到县医院,医生检查后说,炎症控制得很好,没有穿孔,手术很成功。”
他顿了顿,看着刘讲师,语气诚恳:“刘老师,我知道针灸和草药不能根治阑尾炎,但在没有手术条件的极端情况下,它们能缓解症状、控制炎症,为转院赢得时间,这就是给病人留了一条命。我觉得,理论是死的,人是活的,科学的目的是救人,而不是死守着理论不放。我们赤脚医生的责任,就是在最坏的条件下,找到最优的救人方法。”
凌风的话,有理有据,还举了具体的病例,教室里的学员们纷纷点头,眼神里满是赞同。张富贵更是忍不住低声叫好:“说得好!咱们农村就是这个情况!”
刘讲师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没想到凌风不仅敢质疑他,还能拿出这么扎实的病例,一时竟找不到话来反驳。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被一个声音打断了。
“说得好!凌风同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很有现实意义!”
说话的是坐在前排的钱主任。他缓缓站起身,走到讲台前,脸上带着笑容:“刘讲师讲的西医治疗原则,是完全正确的,阑尾炎的根治确实需要手术。但凌风同志说的农村实际困难,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办这个培训班,不是要培养只会背书的‘书呆子’,而是要培养能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赤脚医生。”
钱主任看着学员们,语重心长地说:“中西医各有优势,西医理论扎实、针对性强,中医辨证灵活、取材方便。在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我们既要掌握西医的诊断方法,明确病情的严重性,也要学会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缓解症状、争取时间。凌风同志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还能独立思考,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赤脚医生的素质!”
他转头看向刘讲师,语气平和:“刘老师,我觉得以后上课,可以多增加一些中西医结合的案例讨论,让学员们多交流交流基层的实践经验,这样培训效果会更好。”
刘讲师脸色缓和了些,点了点头:“钱主任说得对,是我考虑不周了。凌风同志,刚才我的语气有点重,你别往心里去。你的实践经验很宝贵,以后有机会,可以多给大家分享分享。”
“谢谢刘老师,谢谢钱主任!”凌风连忙道谢,心里松了口气。
这场小小的“课堂辩论”,让凌风在培训班里一下子出了名。课后,很多学员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向他请教针灸和草药的用法。
“凌风兄弟,你刚才说的治阑尾炎的草药,具体怎么配啊?”
“还有针灸的穴位,能不能给我画一下?”
“我上次遇到个腹痛病人,不知道是不是阑尾炎,要是早知道你这法子,就能帮他缓解一下了!”
凌风耐心地一一解答,把穴位的位置画在学员们的笔记本上,详细说明了草药的配伍和剂量,还反复强调:“这只是应急手段,最终还是要送医院手术,大家可不能盲目使用,一定要先判断清楚病情!”
同屋的王建军也凑了过来,看着凌风的眼神里,少了些轻视,多了些审视:“凌风,你那套针灸和草药,真有那么管用?”
凌风笑了笑:“好不好用,试试就知道。以后你遇到类似的病人,咱们可以一起探讨。”
王建军没说话,但点了点头,算是默认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凌风成了培训班里的“名人”。很多学员遇到问题,都会来找他请教,既有西医理论的疑问,也有中医实践的难题。凌风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他也从其他学员身上学到了很多——张富贵擅长处理外伤,李老实对妇幼保健很有经验,还有个来自水乡的学员,对治疗皮肤病很有一套。
刘讲师后来上课,也经常会请凌风分享基层的实践案例,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活跃。钱主任更是经常找凌风谈心,问他基层合作医疗的情况,还给他讲了很多西医的临床经验,甚至把自己珍藏的一本《实用内科学》借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