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她会帮凌风打扫科室,整理资料;两人一起在公社简陋的食堂吃饭,交流各自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想法——苏青说,她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得了重病,因为没钱看病耽误了,所以她才立志学医,想让更多穷人看得起病;凌风也说起了凌家坉的乡亲们,说起了自己想推广中西医结合、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的理想。
凌风欣赏苏青的直爽、干练和专业技术,更敬佩她的医者仁心;苏青则折服于凌风的仁心仁术、沉稳睿智和那份不忘初心的坚守。一种微妙的情感,在共同的理想和一次次并肩作战中,慢慢滋生,像山间的藤蔓,悄无声息地缠绕在一起。
李院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找凌风深谈了一次,充分肯定了他的工作,并表示将全力支持他把中西医结合科做大做强,还透露正在考虑向上级申请,将青山公社卫生院建成县里的“中西医结合示范点”,到时候会给科室增加人员和设备。
凌风知道,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挑战,刘副院长及其背后势力不会甘心,推广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也绝非一帆风顺。但他已经不再是孤身一人。他有李院长的支持,有老周、苏青这样可靠的战友,有越来越多信任他的病人,更有心中那份坚定不移的信念。
傍晚,凌风和苏青再次并肩走在回宿舍的田埂上。晚风拂过绿油油的稻田,带来阵阵清香;远山如黛,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温暖而柔和。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苏青踢着路边的小石子,轻声问道。
“先把示范点争取下来。”凌风看着远方,眼神明亮,“然后,我想把凌家坉和公社的资源整合起来,搞一个巡回医疗队,定期下乡,把更好的医疗服务送到更偏远的村子,比如红石村,那里太缺医生了。还想办个培训班,给各村的赤脚医生系统培训中西医知识,让他们也能处理常见的急症和慢性病。”
“想法不错,很实际。”苏青点点头,转头看向凌风,眼睛里闪着光,“算我一个。巡回医疗队,我跟你一起去;培训班,我可以教西医基础和急救知识。”
凌风转过头,看着苏青在夕阳下格外明亮的眼睛,嘴角露出了一抹真诚的笑容:“好。”
两人相视一笑,没有更多的话语,却胜过千言万语。晚风轻轻吹过,带着稻田的清香,也带着一丝淡淡的情愫。
田埂上的晚风带着稻田的清香,凌风和苏青并肩走着,约定好要一起推进巡回医疗队和赤脚医生培训班的事。回到卫生院,凌风连夜整理思路,把巡回医疗的路线规划、培训课程的大纲都写了下来,第二天一早就找李院长汇报。李院长看着这份详尽的计划,连连点头:“凌风啊,你这想法实在,也贴合农村实际,我这就把这份计划和之前的科室发展报告一起,上报给县卫生局,争取点支持!”
报告递上去半个月,没等来批准的消息,却先传来了县卫生局要派人“调研指导”的通知。李院长心里打鼓,悄悄跟凌风说:“风小子,县局这次来的是医政科张科长,听说跟刘副院长是老同学,你可得小心应对,别让人抓了把柄。”凌风点点头,心里明镜似的——他在公社卫生院风生水起,又要推广中西医结合,肯定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这次调研,怕是来者不善。
果然,调研通知下来的第二天,张科长就带着两个科员,坐着吉普车开进了公社卫生院。车刚停稳,刘副院长就满脸堆笑地迎了上去,那热络的样子,比见了李院长还亲。凌风站在科室门口,看着这一幕,握紧了手里的病例夹,知道一场硬仗,又要开始了。
夏日的青山公社,像一口架在文火上的大锅,闷热潮湿得让人喘不过气。知了在卫生院院子里的老槐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知了——知了——”的叫声搅得人心烦意乱。卫生院里,来苏水的刺鼻味道混合着草药的清苦,勉强压住了空气里黏稠的热浪,却压不住人心底的躁动。
凌风的中西医结合科,经过几个月的苦心经营,终于摆脱了最初门可罗雀的窘境。虽然屋子依旧简陋,墙皮还有些斑驳,药柜里的药材也算不上齐全,但靠着实实在在的疗效和凌、苏青等人的踏实肯干,渐渐攒下了口碑,有了一批固定的病人。每天一开门,就有附近大队的社员来排队,有的是来看风湿痹痛的,有的是来调理慢性胃炎的,还有些是从几十里外慕名而来的,专门找“凌医生用银针治病”。
但凌风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心里清楚,一个科室的长久发展,不能只靠个人医术,得有规范的制度、完善的体系。他利用晚上宿舍里昏黄的煤油灯,整理了近半年来的所有病例数据,从症状、诊断、治疗方案到疗效追踪、复发率统计,一一分类归档,足足写了厚厚的三大本。在此基础上,他又撰写了一份详实的《关于在青山公社卫生院深化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报告与建议》,里面不仅提出了完善科室设置、增配简易中药柜、全自动煎药机、针灸模型等必要设备的请求,还制定了《常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草案,计划定期培训赤脚医生,把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推广到各个大队。
“这份报告递上去,要是能批下来,咱们以后工作就名正言顺多了。”凌风把报告交给李院长时,语气里带着一丝期待。李院长仔细翻看着,越看越满意:“写得好!数据详实,想法也切实可行,我这就给县卫生局递上去,争取让他们重视起来!”
这份报告,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县卫生系统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凌风在公社卫生院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一些县医院的医生,本就让某些人坐立不安,这份旨在扩大中西医结合影响力的报告,更是直接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尤其是那些主张“西医至上”、看不起中医的势力。
几天后,县卫生局医政科的张科长,一个四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面色白净得有些病态、说话喜欢拖着官腔的干部,带着两个科员,突然来到青山公社卫生院“调研指导工作”。名义上是调研,实则是来“敲打”凌风,给中西医结合科泼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