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和乐进归营之后,第一时间将在山谷之中遇伏的事情禀告给了曹操。
曹操闻言,迅速判断出一个信息:下邳和彭城的徐州军主力北上了!
不然这些乌合之众哪来的胆子,敢伏击扫了半个东海郡的孙策麾下这三千兵马?
还嫌孙策战绩不够么?
送人头是要被举报的喂!
“既然如此……”曹操沉默片刻,“告知张辽许褚,让他们迅速进兵,攻取彭城、下邳等地。”
不过现在对曹操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判断已经进入东海郡境内的徐州军主力所在何处。
伏击孙策的,应该只是徐州军主力的前锋,大部队还在后头。
对了,伏击孙策的这支徐州军,主将何人啊?
曹操提出了问题之后,孙策朝着帐外喊了一声,程普提着一个被血浸透了的布袋子走了进来。
“主公!”孙策指着那个布袋子,“这便是徐州军主将首级!”
“哦?”曹操面露喜色,“伯符斩将立功,果是将门虎子!这首级是何人,可曾识得?”
“末将俘获的徐州军士说,这是他们的主将,徐州中郎将许耽!”
曹操马上看向身旁的荀攸,荀攸回禀:“禀主公,许耽是丹阳郡人,乃陶谦部将,也是丹阳兵的统帅之一!”
“哦?”曹操闻言一怔,然后看向孙策,“伏击你们的,是丹阳兵?”
曹操有此一问也正常,毕竟丹阳兵是徐州军,可徐州军不仅仅包括丹阳兵。
通俗而言,丹阳兵是徐州军主力,平日驻守在下邳、彭城、广陵等地。
而徐州各郡本身就人数不等的郡兵,不过这些郡兵战力一般。
所以一开始,曹操还以为伏击孙策的,只不过是彭城、下邳等地的郡兵呢。
可是许耽是丹阳兵统帅之一,他亲自出马,肯定带的是丹阳兵啊,他总不可能带那些战力不堪的徐州郡兵吧?
此刻曹操看孙策的眼神有些不对了——乖乖,被丹阳兵伏击了,你就这么淡定的?
丹阳兵乃天下闻名的精兵,即便只有几千人,在埋伏得手的情况下,也绝非易与之辈。
孙策如此年少,便能临危不乱,迅速反制,并阵斩其主将,这份勇略与胆识,确实令人心惊。
孙文台啊孙文台,你生了一个好儿子啊。
……
既然确定了丹阳兵和下邳、彭城的郡兵已北上,那曹操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也简单了。
北线,是曹操亲率大军,继续围困徐州治所郯城。这里毕竟是徐州的治所,城高墙固,若是强攻,怕是兖州军也要吃不少苦头。
曹操的目的,就是以此城为饵,诱丹阳兵主力现身,然后用曹仁手中的五千精骑与之决战。
南线,就是张辽、许褚率军直取彭城、下邳。对陶谦而言,此二郡若失,加上已经被曹操夺取的琅琊国,那他陶恭祖这徐州刺史算是做到头了。
失去了琅琊和下邳的徐州,那还叫徐州么?
既然如此……
“诸将听令!”
曹操稳稳坐在主位之上,第一个看向的便是曹仁。
“曹仁,我军围攻郯城,你麾下五千精骑,不可参战,需守护我军后方,避免我军攻城之时丹阳兵来袭!若我军攻城时,丹阳兵出现,你不必再来请命,可直接出击!”
随后是夏侯渊、高顺、乐进三将。
“夏侯渊!命你率本部兵马,攻取郯城北门!”
“高顺!命你率本部人马,攻取郯城南门!”
“乐进!命你率本部人马,攻取郯城西门!”
“李典,命你率本部人马,做三门接应,督运攻城器械,协调各部进退,何处有险,便往何处增援!”
曹操目光扫过帐中诸将,最后落在孙策身上,语气中带着期许与安抚。
“伯符。”
“末将在!”孙策慨然出列。
“你部新经血战,虽有折损,然锐气尚存,正宜暂作休整,养精蓄锐。令你率本部兵马,随我坐镇中军,观望四隅。待那丹阳兵主力现身,或战局有变,便是你与子孝铁骑并力破敌之时!”
孙策明白,曹操这是把他的破军营和曹仁直属的五千骑兵作为战略预备队了。
这次攻城的目的是吸引丹阳兵主力现身——当然了,要是真的一不小心攻下来了,算额外收获。
不过,若是丹阳兵主力真的现身,那曹仁直属那五千精骑和孙策的破军营,就是此战的关键。
孙策虽渴望立刻上阵,但也明白,自己这是被委以更重要的预备队职责,当即肃然应诺:“策,谨遵主公将令!”
军令既已下达,中军帐诸将各自回营整军。
次日拂晓,曹军大营战鼓擂动,号角连天。
夏侯渊、高顺、乐进三将各率本部,如同三股钢铁洪流一般,分别向郯城北、南、西三门涌去。
不得不说,这三位将军的攻城画面,那可真是风格迥异。
夏侯渊部攻势最猛,他亲冒矢石,督促麾下将士架设云梯,猛冲北门。城墙之下,徐州军箭如雨下,滚木礌石砸落,曹军攻城士卒不断从云梯上跌落,血染城墙,但后续者依旧悍不畏死,向上攀爬。
南门高顺的陷阵营则是结阵而前,盾牌如墙,步步为营。进入射程之后,弓弩手便在盾墙缝隙中与城上对射,压制守军,寻找登城机会,打的就像攻城教科书一般。
西门的乐进画风就更不一样了,这位猛男没有留在后方指挥攻城,而是亲自攀上云梯,与城头守军短兵相接。他攀爬云梯的时候,亲眼看到一个徐州军小兵向他射了一箭,登上城楼之后,乐进顶着盾牌冲入徐州军弓弩手阵中,精准的找到那个朝他射箭的小兵,拎出来一刀砍死。
“就你他娘的射老子!”
李典则指挥着后备部队将一车车箭矢送往前线,同时严密关注三面战况,随时准备调动兵力支援吃紧之处。
郯城之下,杀声震天,烟尘弥漫,每一刻都有徐州军和兖州军的生命在消逝。
曹操立于中军高台,远远眺望战局,面色沉静。
而在曹军大营后方,曹仁直属的五千精骑已秣马厉兵,斥候四出,就如同在密林之中蛰伏的猛兽,只待猎物出现的那一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