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精准招商
元旦刚过,昌平迎来十年不遇的寒潮,但招商引资的热度丝毫不减。会议室里,秦墨正在听取招商团队关于长三角专题招商的复盘汇报。
这次签约的6个项目,有三个需要重点跟进。林薇指着ppt上的数据,特别是浙江永康茶机项目,对方对投资环境还有顾虑。
秦墨注意到一个细节:为什么茶机项目会选择我们县?我们不是主要产茶区啊。
这就是问题所在。林薇解释,永康看中的是我们周边三个产茶县的区位优势,想在这里建区域服务中心。但他们担心产业配套不足。
那就把短板补上!秦墨立即部署,马上做两件事:一是调研周边县市茶机需求量,二是摸底本地机加工能力。
三天后,一份详实的报告摆在桌面。数据显示,周边五县茶机年更新需求达2万台,而昌平县机械加工能力闲置率达40%。更让人惊喜的是,本地职教中心就有数控专业。
机会来了!秦墨召集专题会,我们要打造茶机4S店模式——销售、维修、培训、研发一体化。
但谈判过程一波三折。永康集团董事长亲自考察时,对园区配套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的不是厂房,是产业生态。
给我们一个月时间。秦墨立下军令状。随后,他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昌平速度:
第七天,规划部门完成园区扩规方案;
第十五天,职教中心开设茶机维修专班;
第二十二天,三家配套企业签约入驻;
最让人叫绝的是,秦墨请来省机械研究院,共建茶产业装备研发中心。
一个月后,当永康董事长再次到来时,看到的不仅是三通一平的工地,更是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更让他动心的是秦墨提出的创新共同体构想:企业投入设备,学校培养人才,研究院提供技术,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没见过这么专业的招商团队!董事长当场拍板追加投资。
但秦墨的招商智慧不止于此。在随后开展的产业链招商中,他展现出惊人的战略眼光。
当大部分人都盯着茶叶种植时,秦墨把目光投向深加工。他亲自带队赴福建招商,不是简单引进企业,而是策划茶产业提升计划: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建立溯源体系保证品质,创设产业基金扶持创新。
最精彩的一笔是飞地经济探索。得知上海某生物科技公司需要药材基地,秦墨没有简单让出土地,而是创新研发在上海、基地在昌平模式,用资源入股共建实验室。
我们出资源,就要换技术、换品牌、换市场。秦墨的谈判艺术让对手敬佩。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国际招商。当日本客商提出建设现代化茶厂时,秦墨敏锐发现对方试图控制原料渠道。他果断拒绝短期的Gdp诱惑,坚持外资必须带动本地产业升级的底线。
招商不是卑躬屈膝,是合作共赢。他在招商培训会上强调,要有战略定力,更要有产业主权意识。
事实证明这种坚持的价值。年底,昌平引进的日资企业带来先进管理经验,但原料采购、员工招聘全部本地化,真正实现了引进一家、带动一片。
更深远的影响是招商理念的变革。当其他县还在拼土地价格时,昌平靠产业生态、营商环境、专业服务赢得青睐。昌平招商成为全省标杆,兄弟县市纷纷来取经。
但秦墨没有止步。他在谋划更大的棋局——借助一带一路机遇,让昌平茶走向世界。为此,他专门组建了国际化招商团队,研究国际茶市规则,提前布局海外市场。
招商要有全球视野。秦墨说,不能只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
窗外,又一批茶叶装车发往欧盟。秦墨知道,这场招商战役,正在改变昌平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