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无声的考场
中组部干部考察组的到来,像一块精心调试的精密仪器,悄无声息地嵌入了清河市政坛的日常运转中。没有盛大的欢迎仪式,没有前呼后拥的调研路线,考察组一行五人,在组长、干部五局副局长周维明的带领下,入住市委招待所,行事低调得近乎刻板。但这种低调,反而在清河市委市政府大院内外,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屏息的紧张氛围。这不像是一场检查,更像是一场弥漫在空气里、无处不在的特殊“考试”,而考生,绝不仅仅是秦墨一人。
考察组的工作方式专业而高效。抵达当天下午,便与市委书记杨帆、市长秦墨进行了简短会面,周维明副局长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来意:“按照部里安排,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为干部工作提供参考。” 没有预设议题,没有指定范围,但越是这种开放式的姿态,越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深不可测。
随后几天,考察组的工作全面铺开,却如春雨润物,悄无声息。他们分成两个小组,一组负责谈话,另一组负责查阅资料。谈话对象经过精心选择,范围极广:不仅包括所有市委常委、副市长,还涵盖了主要部委办局的一把手、部分区县党委书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甚至随机抽取了部分机关中层干部和基层乡镇街道负责人。更引人注目的是,考察组还特意安排时间,与清河市几位颇具声望的企业家、行业协会负责人以及像机械厂马师傅这样的基层职工代表进行了单独座谈。
查阅资料的范围更是包罗万象,不仅调阅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的会议纪要、工作报告、决策文件,还重点查看了涉及国企改制、营商环境优化、重大项目引进等专项工作的原始档案、审计报告、社会舆情简报,甚至包括秦墨在历次重要会议上的发言稿和批示件。其细致和全面程度,远超常规的干部考察。
这场“考试”没有试卷,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无形却分量千钧的“考题”:如何评价秦墨?如何评价清河近年来的改革?清河的得失成败在哪里?未来方向何在?
市委市政府大楼里,气氛微妙到了极点。走廊里相遇,干部们点头致意,笑容客气却短暂,交谈的内容变得空前“规范”和“谨慎”。每个人都在心里掂量,在接受考察组谈话时,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如何既客观真实,又不至于“祸从口出”或“贻误大局”。支持者暗自鼓劲,希望秦墨能“更进一步”,又担心他离开后改革人走政息;观望者更加谨慎,字斟句酌;而那些内心对改革抱有抵触或利益受损者,则看到了一个难得的“表达”机会,但如何在“反映问题”与“恶意中伤”之间把握分寸,也是一道难题。整个清河官场,仿佛被置于一个高倍放大镜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生态。
秦墨本人,则表现得异常平静和忙碌。他严格按照考察组的要求,及时提供所需材料,合理安排谈话时间,但并未放下手头任何一项工作。他照常主持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加入wto的应对预案;照常赴开发区调研“新动能培育”项目的进展情况;照常晚上批阅文件到深夜。对于考察,他对外界的唯一表态,便是在一次市委常委会上,面对几位常委含蓄的探询时,平静地说:“接受组织考察是每一位干部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做的,是全力配合,实事求是,做好本职工作。”
然而,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之下,秦墨的内心并非波澜不惊。他深知,这次考察的结果,不仅关乎他个人的政治命运,更关乎清河改革事业的走向。他仔细复盘了自己在清河的每一步,反思工作中的得失。他让秘书整理了厚厚一摞资料,包括改革中的经验总结、遇到的问题分析、未完成的规划设想,甚至是一些来自基层的尖锐批评。他做好了充分准备,无论考察组问什么,他都将坦诚以对,不回避矛盾,不夸大成绩,更重要的,是系统阐述他对县域治理和深化改革的理解与思考。
考察的第五天,周维明副组长提出,希望与秦墨进行一次“非正式的个人交谈”。地点没有安排在严肃的会议室,而是在招待所套间的小客厅里,只有周维明和一位负责记录的年轻干部在场。氛围看似轻松,但秦墨知道,这或许是整个考察过程中最核心的一环。
谈话从清河的基本情况开始,周维明问得很细,从产业结构到财政收入,从民生改善到社会稳定。秦墨对答如流,数据精准,分析到位。接着,话题自然引到了改革。
“秦墨同志,清河近两年的变化有目共睹,尤其是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国企改革方面,力度很大,也引起了不少关注。”周维明语气平和,听不出褒贬,“在这个过程中,你认为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又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秦墨沉吟片刻,没有罗列成绩,而是从思想层面切入:“周局长,我认为最主要的经验,是坚持了‘问题导向’和‘市场化改革方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而是聚焦发展中真正的堵点、痛点、难点,用市场的办法、法治的思维去破解。最大的挑战……”他顿了顿,坦诚道,“是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和思维定式,是平衡‘改革力度’与‘社会可承受度’,是在探索中防控风险。比如国企改制中的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听说你在推动一些改革时,也遇到不少阻力,甚至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周维明的问题开始触及敏感区。
“改革必然触及利益,有不同声音是正常的,也是好事,可以促使我们更谨慎、更周全。”秦墨没有回避,但把握着分寸,“关键是要建立畅通的表达渠道和科学的决策机制,确保改革在阳光下运行,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至于阻力,我认为更多来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对路径的依赖,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和实实在在的成效来化解。”
谈话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内容涵盖了改革思路、干部使用、个人得失观乃至对当前宏观政策的理解。秦墨始终沉着冷静,既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清晰的改革思路,也表现出对困难的清醒认识和对组织的坦诚忠诚。他没有主动提及个人去向问题,整个交谈的重点,都聚焦在清河的发展和工作本身。
交谈结束时,周维明副局长只是微微点头,没有表露任何倾向性意见,只是说:“情况我们了解了,辛苦了,秦墨同志。”
考察组离开清河的那天,天空飘着细雨,一如他们来时般低调。没有告别宴会,没有送行人群,车队悄然驶离市委大院,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
但大院内外的人们都知道,一场无声的“大考”已然结束。试卷交上去了,评分权不在清河,而在更高处。各种猜测和议论再次悄然兴起,但秦墨却似乎完全不受影响。考察组离开的当天下午,他便召集相关部门,专题研究开发区扩区升级和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的工作方案。
夜幕降临,秦墨站在办公室窗前,雨中的城市灯火朦胧。考察的结果,他无法预知,也无法掌控。他能掌控的,只有当下,只有脚下这片土地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无论个人前程如何,清河的改革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场“考试”,或许会改变他个人的轨迹,但无法改变他为之奋斗的初心。他深吸一口带着雨意的清新空气,目光投向远方,那里,还有更长的路等待他去跋涉。而此刻,他需要做的,是等待,并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