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三位cEo候选人的最终面试评估报告和我的推荐意见。我认为一号候选人,陈明远,综合来看最合适。”
祁阳接过报告,仔细翻阅。
沈弘毅做事极其细致,报告里不仅有三人的履历、面试问答记录、背景调查结果,还附上了对他们管理风格、能力短板以及与“灏阳新材料”项目匹配度的详细分析。
一号候选人陈明远,四十二岁,拥有材料科学和mbA复合背景,曾在两家中型化工材料企业担任过副总经理,负责过生产运营和市场开拓,有从实验室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经验。
背景调查显示他为人务实,执行力强,善于整合资源,但性格稍显强势。
二号候选人葛浩,三十八岁,是国内知名学府的博士,并在海外顶尖研究机构有过博士后经历,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发表过多篇高影响力论文,学术背景扎实,对行业前沿技术趋势有着深刻的洞察。
然而,他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专注于实验室研究,缺乏独立领导一个完整事业部或处理复杂企业运营的实际经验,在跨部门协调、预算管理和团队激励方面的履历相对空白。
三号候选人孙启明,四十岁,则展现出极强的市场狼性。
他过往的业绩堪称辉煌,曾成功为两家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局面,尤其擅长构建销售渠道与进行大客户谈判。
但背景调查与面试评估均指出,他的思维模式更偏向于纯粹的商业与市场回报,对于技术研发的长期性、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耐心与理解,这在需要技术与市场深度协同的“灏阳”项目中,可能成为一个隐患。
“说说你推荐陈明远的理由。”祁阳放下报告。
“技术出身的cEo,容易陷入‘技术完美主义’,忽略成本和市场;市场出身的,又可能为了短期业绩牺牲技术长远迭代。”
“陈明远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他懂研发,也清楚市场和利润的重要性。而且,他之前工作的企业规模与‘灏阳’现阶段匹配,没有大公司病。”沈弘毅分析道。
祁阳沉吟片刻,沈弘毅的分析切中要害。“好,那就定陈明远。尽快安排他与韩教授团队见面,双方的化学反也很重要。待遇就按我们之前议定的方案谈。”
“明白,我马上联系。”沈弘毅雷厉风行,立刻开始起草给陈明远的录用意向书。
三天后,在“灏阳”项目临时办公室的小会议室里,祁阳第一次见到了陈明远。
与他履历中“稍显强势”的评价不同,陈明远本人看起来更内敛沉稳。
他穿着一身合体的深色西装,没有打领带,握手时力道沉稳,目光坦诚而专注。
寒暄过后,祁阳没有过多客套,直接切入核心:“陈先生,您的履历我们仔细研究过。坦白说,技术和管理的复合背景是您最大的优势。但我们这个项目,核心是韩教授实验室的那几项专利,技术转化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您如何看待从实验室技术到工业化生产这个过程中,cEo最大的挑战?”
陈明远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叠放在桌上,显然对这个问题有过深思熟虑。
“祁总,我认为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建立一套‘翻译’机制。”他语速平稳,用词精准,“科学家用性能、纯度、创新性来定义成功,而产线用良率、成本、稳定性来衡量。cEo要做的,就是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搭建桥梁,让研发目标与市场需求、生产现实对齐。”
他顿了顿,继续道:“具体来说,这意味着在项目初期,就要引入生产、质量和市场的负责人,与研发团队共同定义产品的‘可制造性规格’和‘商业化路径’。避免研发埋头做出一个技术上完美,但成本高昂或根本无法稳定生产的产品。”
这时,沈弘毅领韩教授走了进来。“祁总,明远,韩教授开完会了,正好过来看看。”
祁阳注意到,陈明远立刻站起身,主动迎上前与韩教授握手,姿态谦逊:“韩教授,久仰。您去年在《先进材料》上发表的那篇关于复合材料界面优化的论文,观点非常深刻,我拜读过好几遍。”
韩教授略显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惊讶和笑意:“哦?那篇理论性很强,没想到陈总也关注到了。”
“核心技术的前沿进展,我必须学习。”陈明远诚恳地说,“我正想向您请教,根据我们中试基地的现有设备条件,您认为在放大制备过程中,最需要提前关注和规避的技术风险点会集中在哪个环节?”
这个问题显然问到了韩教授最关切的地方。他立刻被吸引了,拉过一把椅子坐下,从随身的笔记本里抽出几张图纸,开始详细讲解起来。
祁阳和沈弘毅交换了一个眼神。陈明远没有空泛地恭维,而是用扎实的前期准备和对技术细节的精准切入,迅速赢得了技术核心人物的好感与沟通意愿。
会谈结束时,韩教授私下对祁阳表示:“这位陈总,是懂行的。跟他沟通,不费劲。”
送走陈明远和韩教授后,沈弘毅对祁阳说:“看来,我们的选择是对的。他展现出的,正是我们需要的、介于技术与商业之间的那种精准的平衡感。”
祁阳望向窗外,项目的蓝图似乎在眼前清晰了几分。“嗯,通知人事,尽快走流程吧。‘灏阳’这艘船,船长算是就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