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弘毅从海外传回的信息,摆在祁阳面前的是两个都不算完美的选择。
日本S公司,设备顶尖,可靠性高,但交期长,且价格昂贵,将大幅增加项目成本,消耗宝贵的现金储备。
韩国t公司,价格合适,交期快,但潜在的稳定性和故障风险,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中试过程中设备频繁出问题,耽误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团队士气和投资人的信心。
陈明远倾向于选择韩国t公司,他认为可以通过加强设备维护和备品备件来规避风险,关键是抢时间。
“市场不等人,祁总!我们必须尽快拿出中试样品,否则等‘锐进资本’支持的胡教授团队产品出来,我们就失了先手!”
韩教授团队则坚决反对使用韩国设备。
王工拿着沈弘毅发回来的用户故障记录,情绪激动:“这根本不是小故障!你看这里,温控系统偶发性失灵,会导致烧结工艺参数漂移,直接影响材料批次一致性!这是致命伤!”
“中试是要为规模化生产提供可靠数据基础的,用这种不稳定的设备,得到的数据有什么意义?”
技术团队和运营负责人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对立。
祁阳没有立刻表态。
他让沈弘毅提供了更详细的日、韩两家公司设备的能耗对比、维护成本预测、以及第三方技术评估报告。
同时,他再次动用了“产业洞察”功能,聚焦于“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关键设备技术路线与可靠性分析”。
系统反馈的信息印证了王工的担忧。
韩国t公司所使用的某代技术平台,确实存在一个设计缺陷,导致在长时间连续运行工况下,故障率会显着升高。
而日本S公司的设备虽然贵,但其采用的下一代技术平台在稳定性和智能化程度上更有优势,长期综合成本反而可能更低。
心中有数后,祁阳召开了紧急决策会议。
“采用日本S公司的设备。”祁阳一锤定音,语气不容置疑。
陈明远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看到祁阳坚定的眼神,又把话咽了回去。
“陈明远,我理解你抢时间的心情。但‘灏阳新材料’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是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我们不能在源头设备上埋下隐患。”祁阳看向陈明远,解释道,“时间我们可以从其他环节抢回来。”
“工地施工可以加班加点,其他配套设备安装可以并行作业。但核心设备的稳定性,没有妥协的余地。”
他接着看向韩教授和王工:“研发团队需要根据S设备的最终参数,尽快完成工艺包的最终适配。”
“设备一到,我们必须以最快速度完成安装调试,拿出合格的产品。这方面,不能有任何延迟。”
韩教授郑重地点了点头:“只要设备到位,我这边绝不会掉链子。”
“资金方面,”祁阳最后说道,“超出的预算,由‘启阳资本’追加投资。沈总会尽快完成法律手续。”
祁阳的决策,清晰、果断,并且愿意承担额外的资金成本来保障技术路线,这极大地稳定了军心。
陈明远虽然对交期仍有忧虑,但也服从了决定,开始全力投入到其他环节的提速工作中。
设备采购的风波暂时告一段落,但与“锐进资本”的较量并未结束。
几天后,沈弘毅提到,那家德国设备商似乎承受了某种压力,又通过中间人隐晦地传递消息,
表示如果“启阳资本”愿意提高价格并接受更晚的交期,他们的订单或许可以“重新考虑”。
祁阳听后,只是冷笑一声,回复沈弘毅:“不必理会。集中精力办好我们自己的事。”
同时,他吩咐沈弘毅,将之前匿名透露给媒体的关于“锐进资本”不正当竞争的消息,再添一把火,重点强调其利用非市场手段,损害本地科技创新企业利益的行为。
就在祁阳忙于公司事务时,孙伟那边关于校园匿名帖的调查也有了结果。
他锁定了几个高度可疑的Ip和mAc地址,经过交叉比对和有限的线下排查,最终将目标指向了校内一个由几个研究生组成的、同样专注于技术商业化的小团体。
这个团体也参加了本次商业策划大赛,但在复赛阶段就被淘汰了。
动机很明确:嫉妒和不甘。
李哲和赵刚得知后,气得不行,嚷嚷着要找对方对质。
祁阳拦住了他们。
“没有确凿的证据链,对方不会承认。就算对质,也只是无谓的口水仗。”祁阳平静地说,“这件事到此为止。我们知道是谁就行了。以后在别的场合,再堂堂正正地赢过他们。”
他的处理方式让李哲和赵刚有些意外,但也觉得有理。
孙伟无可无不可地耸了耸肩,似乎对揪出幕后黑手本身更感兴趣,对后续如何处理并不关心。
校园内的小插曲就此落幕。
而公司这边,随着日本S公司设备合同的正式签订,以及追加资金的到位,“灏阳新材料”的中试线建设,终于排除了最大的障碍,进入了全力冲刺的阶段。
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要在对手真正形成威胁之前,抢滩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