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灏阳”第二条产线——“逐日计划”的规划方案以惊人的速度成型,陈明远带领的团队展现了超高效执行力。在方案最终确定的次日清晨,多台挖掘机和推土机已经轰隆隆地开进了邻省产业园二期地块,土地平整工作正式启动。
沈弘毅站在刚刚划定的工地边缘,望着来来往往的工程车辆,拨通了祁阳的电话:“祁总,土地交接已完成,现场已经开始施工。按照目前进度,基础建设部分有望比原计划提前十天完成。”
电话那头,祁阳正审阅着面前的文件:“很好。不过弘毅,我们现在需要的不只是‘提前’,而是‘加速’。韩国那边的消息确认了吗?”
“正在等最终确认。不过据我得到的内部消息,‘灏阳’提供的正极材料在对方最新款高端移动电源原型测试中表现卓越,特别是在高倍率快充和循环寿命方面,显着优于其他备选方案。”
就在同一时刻,韩国水原市,那家全球知名的消费电子巨头总部大楼内,一场关键的技术评审会刚刚结束。“灏阳”提供的正极材料以全面的性能优势,击败了来自日本和德国的两家老牌材料供应商。
测试报告显示,使用“灏阳”材料的电池原型能够在15分钟内充电至85%,且经过800次完整充放电循环后,仍保持85%以上的初始容量。这两项数据均创下了该企业测试记录的新高。
当晚,一封正式的合作备忘录从韩国发往中国“灏阳”总部。备忘录确认将在下一代产品中全面采用“灏阳”材料,并签署为期两年的长期供应协议。首批订单金额即超过五千万元。
收到邮件时,祁阳正在与技术团队讨论第二代材料的研发进展。他盯着屏幕上的邮件内容,沉默了片刻,然后抬头对会议室里的所有人说:“我们做到了。”
这三个字背后,是数百个日夜的攻坚克难,是无数次实验失败的积累,是整个团队不眠不休的付出。
这份订单不仅带来了可观的营收,其象征意义更为重大。“灏阳”成功打入对材料性能要求极为苛刻的消费电子领域,证明了其材料在追求轻薄、快充、安全的高端应用场景下的强大竞争力。
消息经公司官方渠道谨慎公布后,业内为之震动。多家原本对“灏阳”持观望态度的潜在客户,纷纷主动联系,要求送样测试。
一直试图以资本优势搅动市场的“宏海能源”,在“灏阳”接连获得国际顶级客户背书的实绩面前,其价格战策略显得苍白无力。市场用订单投出了信任票。
“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随后召开的全体员工大会上,祁阳站在刚刚搭建完成的临时讲台上,声音坚定,“我们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意味着我们将面临更高的期望、更重的责任。”
更大的突破在一周后到来。
那是一个周一的清晨,祁阳刚刚结束与生产团队的早会,手机响起。来电显示是“大陆动力亚太区副总裁安德森”。
“祁先生,我很荣幸地正式通知您,‘大陆动力’决定将‘灏阳’纳入其全球储能项目核心正极材料供应商体系。”安德森先生的普通话带着德国口音,但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我们刚刚发出了首张基于全球框架协议的采购订单,需求量覆盖未来四个季度。”
祁阳深吸一口气,平稳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安德森先生,感谢您和‘大陆动力’对‘灏阳’的信任。我向您保证,我们绝不会辜负这份信任。”
“祁先生,我必须坦诚地告诉您,这个决定在‘大陆动力’内部并非没有争议。”安德森的语气变得更为严肃,“但我们最终被贵公司的技术实力、质量管控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说服。希望这是我们长期合作的良好开端。”
这张订单,意味着“灏阳”真正步入了国际顶级供应链的殿堂。它不仅是对“灏阳”技术和产品的认可,更是对其质量管理体系、产能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肯定。
当天下午,“灏阳”召开紧急管理层会议。
“立刻调整产能规划,‘逐日计划’必须加速。”祁阳开门见山,“陈总,新产线投产时间要提前至少一个月。能否做到?”
陈明远面前摊开着项目进度表,他快速在纸上计算着:“土地平整和基础建设可以加速,但设备采购和安装是关键路径。我需要立即与主要设备供应商沟通,争取他们优先排产。如果一切顺利,提前一个月是可能的,但需要增加预算。”
马明随即接话:“资金方面没有问题。韩国订单的预付款和‘大陆动力’的信用证,已经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现金流。几家银行也主动联系我们,表示愿意提供扩产贷款。”
“市场宣传需要适度跟进。”刘晶补充道,“重点强调我们与国际巨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但切忌过度宣传。务实、专业的形象更符合我们目前的定位。”
沈弘毅最后发言:“我会立即启动与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的谈判,确保上游供应能跟上我们加速的产能扩张。同时,邻省地方政府已经承诺,将全力配合我们加快各项审批流程。”
会议结束后,陈明远直接带着行李前往工地,将指挥部前移到项目一线。“不完成任务,不回总部。”他在出发前对祁阳半开玩笑地说。
产能压力骤然增大,但整个“灏阳”上下士气高昂。韩国订单和“大陆动力”的认可,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所有人看到了辛勤工作的价值。
在工厂车间,工人们自发组织了突击队,利用休息时间优化现有产线的操作流程,挖掘产能潜力。研发团队则加班加点,为即将投产的新产线准备工艺参数,确保一旦设备安装完成,就能以最短时间实现产能爬坡。
与此同时,“启明深瞳”这边,劳埃士斯洛伐克项目的成功试点,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劳埃士内部评估报告对“灵瞳视觉平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其推荐给集团内部其他事业部。很快,“启明深瞳”相继收到了来自劳埃士德国本土工厂和墨西哥分厂的询盘,需求涉及更复杂的装配完整性检测。
“我们需要在三天内给出初步方案。”张伟在团队会议上指着白板上的需求清单,“德国工厂要求检测精度再提高0.5个百分比,墨西哥分厂则希望系统能适应高温高湿环境。”
林峰皱着眉头:“现有的算法框架可能无法满足德国工厂的精度要求,需要重新训练模型。墨西哥的环境适应性也需要额外开发防护模块。”
“问题不在于技术可行性,而在于人力资源。”项目经理李琳补充道,“目前团队同时进行三个项目开发,已经满负荷运转。如果再加上两个国际项目,可能需要立即招聘新成员。”
张伟沉思片刻,意识到公司必须尽快建立一支能够支持全球快速部署和实施的技术服务团队。当晚,他与祁阳通了长达一小时的电话,详细讨论了公司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和路径。
第二天,“启明深瞳”启动了国际支持团队的组建工作,首批招聘目标锁定在具有跨国企业工作经验、精通英语或德语的工程师。同时,张伟决定亲自带队,前往德国进行技术交流,深入了解客户需求。
在飞往德国的航班上,张伟望着窗外的云海,回想起公司创立初期的艰难岁月。从一个小小的创意,到如今获得国际巨头认可,这条路他们走了整整三年。
坐在旁边的林峰正在修改技术方案,偶尔抬头与张伟讨论一两个技术细节。机舱内昏暗的灯光下,两个年轻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与决心。
“记得我们第一次见祁阳时,他问我们‘启明深瞳’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张伟突然说道,“当时我说,我们不只是在做视觉检测,我们在重新定义工业质量控制的未来。”
林峰笑了笑:“现在想想,那时候真是年少轻狂。”
“但正是这种‘轻狂’,让我们走到了今天。”张伟转过头,目光坚定,“而且我相信,我们能够走得更远。”
飞机穿过云层,开始下降。下方的德国土地渐渐清晰,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展开。
而对祁阳和陈明远来说,他们的战场仍在国内。在“逐日计划”工地上,灯火通明,夜以继日。一座现代化的新材料工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承载着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梦想。
在这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两个年轻的团队,正以各自的方式,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创新的力量。前路依然漫长,但曙光已现,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