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轮融资资金如期到账,“灏阳新材料”如同加满了燃料的火箭,开始了新一轮的加速。
陈明远马不停蹄地启动了规模化产线的设计和选址工作,目标是在半年内建成具备年产百吨级正极材料能力的生产线。
韩教授团队则一边继续维持中试线的稳定运行,积累更多数据,一边开始着手下一代更高能量密度材料的研发预研。
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实验室也添置了几台梦寐以求的高端表征设备,研究氛围更加浓厚。
与此同时,“启明深瞳”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张伟团队果然不负众望,在拿到投资、卸下包袱后,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他们摒弃了之前急功近利的思路,回归算法本质,在一个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新型神经网络结构上取得了突破,初步测试显示,在新引入的几种复杂缺陷类型上,识别准确率提升了近百分之二十,远超第一个技术里程碑的要求。
祁阳定期会听取张伟的汇报,并对他们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宏观建议,但绝不干涉具体技术细节。这种充分信任和放权的模式,让张伟团队倍感珍惜,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校园里,“经纬洞察”小组备战区域赛进入了关键阶段。大赛组委会发布了复赛案例,是一家真实存在的、做量子通信核心元器件研发的早期公司“科芯量子”,提供了大量未公开的原始技术资料和财务数据,要求参赛队伍在两周内完成一份详尽的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这个案例的难度远超初赛,涉及的前沿科技让张宸和另外两名大二队员感到有些吃力。苏婉晴负责技术路径和团队分析,祁阳则主导商业模式、风险判断和估值建模。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技术,祁阳甚至抽空去理工大学旁听了一次韩教授给研究生开的专题讲座,内容恰好涉及量子材料的一些基础原理。
韩教授见到他,课后还特意与他讨论了几句“科芯量子”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与潜在瓶颈,让祁阳受益匪浅。
这天晚上,祁阳和张宸在图书馆讨论间核对报告最后一稿的数据。连续熬夜让祁阳眼底带着淡淡的青色,但眼神依旧专注。
“技术风险部分,我认为还需要强化他们核心组件良品率过低的问题。”张宸指着屏幕上一行数据,“根据他们自己提供的工艺记录,目前最高良品率也不到百分之十五,这将是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的巨大障碍。”
祁阳点头表示同意:“没错,这点必须突出。另外,我对比了他们专利申请文件和提供给大赛的资料,发现他们对一种关键制备技术的描述存在不一致,可能涉及未解决的技术秘密或者……披露不实。”
两人正深入讨论着,祁阳的手机震动起来,是王工打来的,语气带着一丝不寻常的急切:“祁总,您方便吗?实验室这边……有个意外发现,韩教授觉得……可能需要您过来一下。”
祁阳眉头微蹙。王工平时沉稳持重,很少用这种语气说话。
他看了一眼正在专注修改报告的张宸,低声道:“我有点急事,需要离开一下。最后这部分你来定稿,没问题就提交。”
张宸抬起头,看到祁阳略显凝重的神色,点了点头:“好,你去忙,这里交给我。”
祁阳驱车赶到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实验室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韩教授和王工,以及另外两名核心研究员都在,几人围在一台新购置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前,脸上带着混合着兴奋和难以置信的表情。
“祁阳,你来看看这个。”韩教授指着电镜屏幕上放大到原子级别的图像,声音有些激动,“我们在对长周期测试后的废料进行例行分析时,无意中发现……在一些特定循环条件下的废弃正极材料颗粒表面,自发形成了一种……一种我们从未预料到的、高度有序的钝化层结构!”
祁阳凝神看去,屏幕上显示的微观结构确实与常规认知中的材料衰变形态截然不同,呈现出一种奇异的规整性。
“这有什么特别?”祁阳问道。
“特别之处在于,”王工接过话,语气同样激动,“我们初步模拟计算显示,这种自发形成的钝化层,如果能被主动诱导和稳定存在,可能会极大地抑制材料在长期循环过程中的副反应和结构坍塌,有望将电池的循环寿命……再提升一个数量级!”
祁阳心中一震!循环寿命是电池,尤其是储能领域电池最关键的性能指标之一。
如果这个发现是真的,并且能够转化为可控的工艺,那意味着“灏阳”的技术护城河将被拓宽到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
“能重复吗?能可控诱导吗?”祁阳立刻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韩教授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心情:“目前还只是偶然发现,重复性和诱导机制都需要大量的后续研究来验证。但这无疑指明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新方向!这可能不是简单的工艺优化,而是……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
意外的发现,让实验室的灯火再次亮至深夜。祁阳看着沉浸在兴奋讨论中的研究人员,知道“灏阳新材料”的故事,或许才刚刚翻开更具传奇色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