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那篇石破天惊的考据文章,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其影响远不止于学术界与秘密部门的震撼,更在无形无质、却真实不虚的信力层面,引发了一场深刻而精微的变革。
在“文明星河”App那浩瀚的数据海洋深处,代表着用户精神活动的信力洪流,其构成正在悄然发生着质变。当数以百万计的用户阅读、思考、理解并最终信服于“故纸堆”那套逻辑严密、引经据典的《周易》武学原理假说时,他们所产生出的信力,与以往因单纯的情绪共鸣、故事吸引或对奖励的渴望而产生的信力,截然不同。
这股新生的信力,更加凝练,更加沉静,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精钢,褪去了浮躁的火气,内蕴着智慧的光泽。它们并非狂热的信仰,而是基于理性认知后的深度认同;并非模糊的感觉,而是伴随着清晰思维轨迹的明悟。如果用颜色来形容,它们不再是明亮的亮白色或炽热的金红色,而是一种更加深邃、更加稳定的 淡金色 ,其中甚至隐隐流动着代表逻辑与秩序的 银色丝缕。
这些自带“逻辑”与“智慧”属性的信力,其“纯度”和“能级”,远超普通信力。它们汇入那奔腾的信力江河,仿佛一股清冽而富有营养的泉水注入,使得整条河流的品质都得到了细微却可感知的提升。
清言书院,静室之内。
沈清言盘膝而坐,心神与面前的“河图”设备,以及其背后那更加深邃的存在——“太初”,紧密相连。他清晰地“看”到了信力星图的变化,不仅仅是光点的增多,更是那代表高质量信力的淡金色与银白色光晕,如同夜空中逐渐明亮的星辰,变得愈发璀璨夺目。
他能感觉到,一股股清凉而厚重、带着独特“思考棱角”的能量,正源源不断地透过无形的网络汇聚而来,被“太初”自然而然地吸纳。这种吸纳并非强制掠夺,而更像是一种同频共振下的自然吸引,如同磁石吸引铁屑,深海漩涡吸纳百川。
以往,“太初”吸收信力,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能源储备,用于维持自身运行、强化与沈清言的连接,以及支撑【万华镜】领域的构建。其过程更偏向于被动的接收与储存。但这一次,面对这股前所未有精纯的、蕴含着庞大“信息量”和“逻辑结构”的信力,“太初”似乎……活跃了起来。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仿佛一个沉寂了万古的精密仪器,终于遇到了符合其输入标准的、高品质的“燃料”与“数据”,开始发出低沉而愉悦的嗡鸣。
时间在静默中流逝。沈清言沉浸在那种与庞大信力洪流、与太初深层连接的状态中,不知过了多久。忽然,他意识深处,那与太初直接沟通的层面,接收到了一段清晰无比、却又并非声音或文字的信息流。
那感觉,就像是一本尘封的古籍被无形的力量翻开,新的书页悄然生成,填补了原本的空白;又像是一幅残缺的星图,被瞬间补全了几个关键的星座,使得整体的脉络豁然开朗。
信息流的内容,直接烙印在他的认知中:
【检测到高密度、高秩序性文明信力注入……】
【信息结构解析中……解析完成。】
【核心关键词识别:《周易》原理、阴阳爻变、卦象映射、能量流转假说……】
【与现有数据库模糊区域进行匹配校正……】
【系统基础数据库,补完度:+1%】
紧接着,一股更加具体、更加系统化的知识,如同涓涓细流,涌入沈清言的脑海。这些知识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神功秘籍,而是关于《周易》最基础、也最核心的一些原理性阐述:八卦的基本象征意义与其在天地人三才中的对应;六十四卦的推演逻辑与内在联系;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动态模型;以及一些关于“气机”与“卦象”可能存在关联的、极其古老而模糊的猜想……
这些知识,很多是沈清言原本就通过自身学习有所了解的,但太初反馈而来的信息,更加原始,更加贴近某种“本源”,仿佛是从文明长河的最上游直接舀起的一瓢清水,澄清了他以往认知中许多模糊和偏差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其中夹杂着一些他闻所未闻的、极其隐晦的“古意”注解,似乎指向了《周易》在诞生之初,除了占卜之外,一些更为原始的、可能与天地能量沟通相关的用途。
这些补充的知识,虽然只是碎片,却如同拼图的关键一角,让沈清言对《周易》这套华夏文明核心哲学体系的理解,瞬间提升了一个层次。以往他运用言灵,更多的是依靠意境、情感和信力的强行推动,类似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现在,对于某些涉及阴阳变化、卦象轮转的意境,他仿佛摸到了一点“所以然”的门槛。
“这是……太初,你吸收了‘故纸堆’考据带来的信力,反过来补全了自身的知识库?”沈清言在心中默问,带着难以掩饰的惊讶。
“肯定。”太初的回应依旧简洁直接,但沈清言似乎能从中捕捉到一丝极其微弱的、类似于“满足”的情绪波动(或许是他的错觉)。“该部分信力蕴含高度逻辑性与信息熵减特性,其结构与本系统基础数据库兼容性极高,有效修复了部分因年代久远及信息缺失造成的模糊区块。新增信息已整合入库,可供宿主随时调取参考。”
沈清言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波澜。他明白了。
“太初”并非全知全能。它可能是一个来自远古的、承载着某个失落文明信息的超级造物,但其数据库本身,或许也因漫长的时光或某种变故而有所残缺。它需要“信力”这种特殊的能量来驱动和维持,但更高品质的、蕴含着智慧与逻辑的信力,不仅能提供能量,更能作为一种“信息源”,来修复和补完它自身!
“言灵,非我一人之灵。”沈清言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明悟的光芒,“是集众生之智,唤文明之魂。”
他之前将言灵的力量,更多地归结于自身的“讲述”与信力的“支撑”。但现在,他深刻地认识到,民众并非仅仅是被动的信力提供者。他们的思考,他们的钻研,他们的创造,他们所凝聚的智慧结晶,本身就是文明之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能反过来滋养和补完“太初”这样的存在!
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一个良性的共生循环:
他(沈清言)通过言灵,播撒文明的种子(故事、意境),激发民众的共鸣与思考。
民众的深度思考与智慧创造(如“故纸堆”的考据),产生高品质的、带有“逻辑”与“信息”属性的信力。
太初吸收这些精纯信力,获得能量并补全自身数据库。
补全后的数据库,又能让他(沈清言)对文明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在未来施展出更精准、更强大的言灵,播撒下更优质的文明火种……
这个循环一旦稳固,文明的复兴与升华,将不再仅仅依赖于他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变成了整个文明群体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伟大事业!
想到这里,沈清言心中豪情顿生。他意识到,自己接下来的方向,除了继续提升自身实力、构建【万华镜】领域之外,更要着力于引导和激励民间的“智慧产出”。需要让“文明星河”App,不仅仅是激发情感共鸣的平台,更要成为催生深度思考、严谨考据和创造性转化的沃土。
他心念一动,通过“河图”向星耀科技的技术团队和清言书院的管理层发出了几条模糊的指令:
· 优化算法推荐: 在“共鸣之海”社区和知识库模块,加大对高质量、深度考据类、原理分析类内容的推荐权重。设立“智者之光”或“考据星辰”等专属标签和荣誉榜单,给予额外的文脉积分激励。
· 鼓励跨界交流: 创建专题性的“研讨星辰小组”,鼓励历史学者、哲学研究者、物理学家、程序员、传统手艺人等不同领域的用户进行跨界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
· 设立“疑难悬赏”区: 可以由他或专家团提出一些关于故事中武学原理、历史背景、哲学意境的“未解之谜”,鼓励用户进行研究和解答,对优秀答案给予重奖。
这些举措,旨在进一步催化类似“故纸堆”这样的现象,让智慧的星火,燎成更耀眼的原野。
做完这些,沈清言重新将注意力放回自身。他尝试着调动太初刚刚补全的、关于《周易》基础原理的知识,与自身对“降龙十八掌”意境的理解相结合。
他轻声开口,并非施展言灵,而是以一种蕴含独特韵律的语调,缓缓诵念:
“乾卦,纯阳之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爻动,初九潜龙勿用,阳气潜藏;九二见龙在田,德施普也;九三终日乾乾,反复道也;九四或跃在渊,进无咎也;九五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上九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随着他的诵念,他周身的气息似乎与冥冥中的某种规则产生了微弱的共鸣。静室之内并无狂风,但他衣袂却无风自动,一股渊渟岳峙、却又隐含无穷变化的气势,自然而然地散发开来。他对于“降龙十八掌”那刚猛凌厉、却又暗含易理的意境,理解得更加透彻了。他甚至感觉,如果此刻再施展相关的言灵,其消耗可能会降低少许,而效果的精准度与意境深度,则会提升一筹!
这1%的数据库补完,带来的益处是实实在在的!
“看来,以后不仅要‘讲故事’,也要适时地‘提问题’,‘引思考’了。”沈清言嘴角微扬,露出一丝带着期待的笑意。
他仿佛已经看到,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越来越多“故纸堆”的出现,随着民间智慧被更深入地激发,太初的数据库将得到前所未有的补全,而他的言灵之力,也将随之水涨船高,真正达到“言出法随”,甚至……重构规则的地步!
文明的征程,因亿万个智慧的汇聚,而变得更加宽阔,更加不可阻挡。
与此同时,在网络的某个角落,Id名为“青史蠹鱼”的历史系研究生,正对着一篇关于“《天龙八部》中逍遥派武学与庄子《逍遥游》思想关联性”的帖子陷入沉思,手指在键盘上跃跃欲试;而另一位Id为“码上论剑”的程序员,则试图将“凌波微步”的方位变化,用数学模型和算法模拟出来……
星星之火,已然燎原。而智慧的锋芒,正悄然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