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气一号”五轴联动机床的成功,如同在龙芯工业内部点燃了一把火,烧得所有人激情澎湃,干劲十足。订单纷至沓来,不仅限于“龙芯二号”超低温钢的深加工,也开始承接一些外部高精度零件的试制任务,新的标准化厂房里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然而,热火朝天的生产背后,新的管理难题也开始浮现。
生产线虽然实现了关键设备和部件的自主可控,但整体的生产调度、工艺参数管理、质量追溯仍然大量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和人工记录。不同批次的原材料细微差异、设备状态的实时变化、以及多个订单交叉生产的复杂性,使得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面临着挑战。
这天下午,王胖子抱着一摞厚厚的生产报表和质检单,愁眉苦脸地闯进林枫的办公室。
“枫哥,不行啊!乱套了,快乱套了!”王胖子把文件往桌上一放,抓起林枫的杯子灌了半杯水,才喘着气说,“三号烧结炉因为温度曲线设置跟上一批原料有细微不匹配,导致一炉粉末氧含量超标,整炉报废!五号雾化站因为操作工忘了及时更换预警的过滤器,喷嘴磨损加剧,差点又崩一个!还有,华南那边急要的一批特种连接件,跟北方工业的订单在精加工环节撞车了,两个老师傅为了抢‘争气一号’的使用时间,差点在车间里打起来!”
林枫看着报表上零星出现的废品率和因为调度冲突导致的延误记录,眉头也皱了起来。他知道,这是企业从小作坊式管理向规模化、精细化生产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光有先进的硬件还不够,需要同样先进的“软件”和“大脑”来统筹协调。
“我们需要一套更智能的生产管理系统。”林枫沉吟道,“能够实时监控设备状态,根据原材料数据和目标产品性能,自动优化并下发工艺参数,还能智能排产,避免资源冲突。”
王胖子眼睛一亮:“智能管理系统?这个好啊!是不是像那些大企业用的mES(制造执行系统)?咱们赶紧去买一套?”
林枫摇了摇头:“市面上通用的mES系统,未必能完全适应我们这种多品种、小批量、且工艺极其复杂的尖端材料生产模式。而且,核心的生产工艺优化算法,是我们的命根子,不能依赖外部系统。”
他目光转向旁边一直安静听着、手指在笔记本电脑上无意识敲击的苏小远:“小远,我记得你本科辅修过人工智能,硕士课题也涉及过数据挖掘和优化算法?”
苏小远抬起头,扶了扶眼镜,清冷的脸上闪过一丝兴趣:“嗯。林枫,你的意思是……我们自己开发一套?”
“对!”林枫肯定道,“基于我们自己的生产数据和核心工艺模型,开发一套定制化的AI生产优化系统!这件事,非你莫属!”
王胖子一听,立刻来了精神,凑到苏小远旁边:“小远姐!靠你了!开发个最牛逼的AI,把咱们车间管得明明白白的!最好能智能识别哪个员工在偷懒,哪个设备在‘闹情绪’!嘿嘿!”
苏小远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但眼中已经燃起了技术的火焰。这个挑战,无疑比优化某个具体材料配方更宏大,也更有吸引力。
说干就干。林枫特批了充足的经费和服务器资源,苏小远迅速组建了一个由软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和熟悉生产流程的老师傅组成的小型项目组,项目代号——“织网”,意在为龙芯工业错综复杂的生产流程编织一张智能管理之网。
项目启动初期,困难重重。
最大的难题是数据。龙芯工业之前的数据记录零散且不规范,有的靠老师傅手写笔记,有的存在不同的电脑里格式不一。苏小远带着人花了大力气进行数据清洗、标准化和录入,光是理顺不同批次原材料的追溯关系,就差点让一个程序员小哥崩溃秃头。
其次是模型构建。要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老师傅经验,以及林枫那些基于系统知识的核心工艺原理,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和执行的数学模型与算法,其难度不亚于重新发明一门语言。苏小远经常抱着一堆工艺文件和林枫讨论到深夜,试图找到那些关键参数与最终性能之间的隐藏关联。
王胖子作为项目的“需求提出方”兼“头号小白鼠”,也贡献了不少“力量”。他经常提出一些异想天开的需求,比如:“小远姐,能不能让AI预测一下食堂明天做什么菜?我好决定带不带饭!”或者“系统能不能自动识别王胖子的伟岸身影,然后给我泡杯咖啡送到车间?”
每次都被苏小远用冰冷的眼神和一句“数据库里没有存储这种无聊数据”给怼回去。
经过数月艰苦卓绝的开发、调试和迭代,“织网”系统的第一个试用版本终于在一个周五的晚上,悄无声息地部署到了龙芯工业的核心生产线上。
周一早上,当工人们像往常一样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时,发现车间里多了一些不起眼的变化。每个工位的操作屏界面变得更加简洁直观,关键参数被突出显示;一些关键设备旁边安装了新的传感器和指示灯;最大的变化是在车间中央立起了一块巨大的电子看板,上面实时滚动着各条生产线的状态、订单进度、设备运行参数,甚至还有根据实时数据预测的潜在风险提示!
“哟呵?换新系统了?搞得花里胡哨的。”一个老师傅嘟囔着,按照屏幕提示输入了自己的工号和即将开始的生产任务号。
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优化后的工艺参数设置建议,包括烧结温度曲线、雾化压力、冷却速率等,甚至细致到了某个阀门的开度。旁边还附有简要的说明:“检测到本批原料钆元素含量较标准值偏低0.03%,已微调第三阶段保温时间以补偿。”
老师傅将信将疑,但还是按照提示操作了。
一上午过去,风平浪静。
下午,二号雾化站的操作工收到系统预警:“喷嘴A3流量波动异常增大,疑似内部轻微堵塞,建议提前安排预防性维护。”操作工检查后,果然发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异常,及时进行了清理,避免了一次可能的生产中断和质量事故。
同时,电子看板上,“争气一号”机床的排产计划被清晰地展示出来,不同订单的加工任务被合理地穿插安排,预留了必要的准备和调整时间,之前那种为了抢设备而争执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
更神奇的是,到了下班前,系统竟然自动生成了当天各批次产品的初步质量评估报告,并与历史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几个需要关注的微小波动趋势。
“神了!真是神了!”之前嘟囔的老师傅看着屏幕上那份详尽的分析报告,忍不住赞叹,“这系统比我这老家伙感觉还准!它怎么知道那批料要调整保温时间的?”
王胖子更是对“织网”系统惊为天人。他跑到苏小远的办公室,激动地说:“小远姐!你这AI太牛了!简直就是给咱们车间请了个永不疲倦、算无遗策的诸葛孔明啊!以后我再也不用抱着报表头疼了!”
苏小远看着监控屏幕上流畅运行的数据流和各生产线平稳高效的状态,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笑容。这是她第一次主导如此庞大的软件系统开发,并且取得了显着的成功,成就感无以言表。
林枫拍了拍苏小远的肩膀,由衷赞道:“干得漂亮,小远!‘织网’系统将是我们龙芯工业迈向智能制造的关键一步!”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为“织网”系统的初战告捷而欢欣鼓舞时,深夜的服务器机房内,代表系统核心的指示灯,在规律地闪烁了许久后,忽然极其短暂地、异常地加速闪烁了几下,仿佛一个沉睡的大脑,在无意识中捕捉到了某些数据深处隐藏的、连开发者都未曾留意的奇异关联,随即又恢复了正常。
无人察觉。
龙芯工业的智能化征程,已然开启。而这套初露锋芒的AI系统,未来又将编织出怎样一张庞大而不可思议的“网”,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