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9 年初秋,晚星娱乐总部大厦的全球会议中心内,灯光璀璨,气氛庄重。来自 180 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公司负责人、核心团队成员及合作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加晚星娱乐第三卷全球战略收官会议。林晚星身着简约而大气的白色西装,站在巨大的环形屏幕前,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三年来晚星娱乐在娱乐、公益、人才培养领域的关键瞬间 ——《丝路回响》专辑全球热销的数据曲线、“非遗全球巡展” 卢浮宫站的热闹场景、新星导演作品斩获国际奖项的颁奖画面…… 每一个画面,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也标志着第三卷 “全球引领,生态构建” 目标的圆满达成。
当屏幕画面定格在 “晚星娱乐全球业务版图” 上,林晚星拿起话筒,声音清晰而坚定:“三年前,我们提出‘以娱乐为载体,以公益为内核,构建全球文化交流平台’的目标;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晚星娱乐已建成‘传统音乐 + 影视 + 综艺 + Ip 衍生’的全球娱乐生态,‘晚星艺术基金’成为国际公益标杆,‘新星导演计划’为行业注入新生力量。这不仅是业务的拓展,更是文化与善意的全球传递。”
第三卷期间,晚星娱乐以 “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打造全球化内容” 为核心,逐步构建起覆盖 “传统音乐、影视、综艺、Ip 衍生” 四大板块的全球娱乐生态,业务覆盖 180 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从 “单点爆款” 到 “全域协同” 的跨越。
在传统音乐领域,晚星娱乐以《丝路回响》专辑为起点,构建了 “传统乐器挖掘 + 跨界融合 + 全球发行” 的产业链。除《丝路回响》全球销量超 800 万张、登顶 15 国古典音乐榜单外,后续推出的《华夏雅韵》系列专辑(收录古琴、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独奏作品)、《非遗之声》系列专辑(将苏绣、木雕等非遗技艺与音乐结合,用音乐诠释非遗故事)均取得亮眼成绩 ——《华夏雅韵?古琴篇》全球销量突破 500 万张,成为首个进入 billboard 世界音乐榜前十的中国古琴专辑;《非遗之声?苏绣篇》获 “全球世界音乐奖” 最佳传统融合专辑,专辑中用丝线振动模拟苏绣针法的《针语》一曲,在 Spotify 平台播放量突破 2 亿次。
为推动传统音乐的全球传播,晚星娱乐还与全球 200 家电台合作推出 “东方旋律” 栏目,每天播放 1 小时中国传统音乐,同时在 Youtube、tiktok 等平台发起 “# 我的传统乐器挑战”,鼓励全球用户分享自己演奏的传统乐器作品,话题播放量突破 50 亿次。“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晚星娱乐音乐事业部负责人说,“比如在 tiktok 上,有外国用户用小提琴演奏《丝路回响》中的《长安未央》,这种跨界演绎,正是传统音乐‘活态传承’的最佳体现。”
影视板块是晚星娱乐全球娱乐生态的核心,三年间推出的 15 部电影、20 部电视剧,涵盖 “历史史诗、现实题材、科幻未来” 三大类型,全球累计票房破 100 亿美元,其中《大汉丝路》(未上映已预售票房超 10 亿美元)、《非遗守护者》(讲述非遗传承人的现实故事)、《未来丝路》(科幻题材,描绘 2100 年的丝路文明)三部作品成为 “现象级” 代表作。
《非遗守护者》作为现实题材的标杆,以中国苏绣传承人、非洲木雕艺术家、欧洲玻璃工匠的真实故事为原型,通过 “三条故事线并行” 的叙事方式,展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影片在全球 120 个国家上映,累计票房超 8 亿美元,获 “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现实题材影片”,影片中 “苏绣大师为非洲儿童绣制传统图案” 的片段,在社交媒体上被转发超 1000 万次,引发 “非遗保护” 的全球讨论。
为确保影视内容的全球化适配,晚星娱乐建立了 “多语言改编 + 本土化发行” 机制 —— 在剧本创作阶段,邀请当地文化学者参与修改,确保内容符合当地文化习惯;在发行阶段,与全球 50 家院线合作,推出 “定制化放映计划”,如在欧洲增加影片中欧洲非遗技艺的解说彩蛋,在非洲增加非洲语言的配音版本。“我们希望每一部作品都能让不同国家的观众产生共鸣,” 晚星娱乐影视事业部负责人说,“比如《非遗守护者》在非洲上映时,很多观众看到非洲木雕艺术家的故事,都感动得落泪,这种情感共鸣,正是影视文化‘连接世界’的力量。”
综艺板块以 “文化体验、公益互动” 为核心,推出的《跟着非遗去旅行》《全球音乐大师课》《新星导演训练营》等 10 档综艺节目,在全球 30 个国家的电视台及视频平台播出,平均收视率进入当地同期综艺榜单前三。
《跟着非遗去旅行》是最具影响力的综艺作品,节目邀请全球知名艺人与非遗传承人组成 “旅行团”,前往中国、非洲、欧洲、美洲的非遗发源地,体验非遗技艺的创作过程 —— 如在苏州,艺人与苏绣大师共同绣制 “全球风景图”;在肯尼亚,艺人与木雕艺术家合作创作 “动物图腾”。节目不仅展现了非遗技艺的魅力,还通过 “公益拍卖” 环节,将艺人参与创作的非遗作品拍卖,所得款项用于非遗保护项目,三年间累计拍卖金额超 1 亿美元。“这档节目的核心是‘体验 + 公益’,” 晚星娱乐综艺事业部负责人说,“艺人通过亲身体验,能更深入地理解非遗技艺的价值;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既能感受文化的魅力,又能参与公益,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综艺不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文化与公益的传播载体。”
Ip 衍生板块围绕 “传统音乐、影视、综艺” 的核心 Ip,开发出 “非遗文创、影视周边、音乐衍生品” 三大类产品,全球合作零售商超 5000 家,衍生品年销售额突破 20 亿美元。
非遗文创产品是衍生板块的亮点,如基于《丝路回响》专辑开发的 “编钟造型 U 盘”(内置专辑所有曲目,U 盘外观为迷你编钟)、基于《跟着非遗去旅行》开发的 “苏绣纹样围巾”(采用苏绣技艺制作,图案源自节目中艺人与大师合作的作品)、基于《非遗守护者》开发的 “木雕钥匙扣”(由非洲木雕艺术家亲手制作,每一款都独一无二),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文化意义,成为 “可带走的文化符号”。
为提升衍生品的文化内涵,晚星娱乐还在全球 100 家门店设置 “非遗体验区”,消费者可在购买衍生品的同时,体验简易的非遗技艺 —— 如在购买苏绣围巾时,可在苏绣艺人指导下绣制小图案;在购买木雕钥匙扣时,可使用安全工具雕琢小木料。“我们希望通过衍生品,让文化符号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晚星娱乐衍生事业部负责人说,“比如有消费者购买了编钟造型 U 盘后,开始主动了解编钟的历史,这就是衍生品‘文化传播’价值的体现。”
“晚星艺术基金” 作为晚星娱乐的公益核心,三年间围绕 “艺术教育普及、文化保护、公益帮扶” 三大方向开展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超 5 亿美元,受益人群超 1000 万,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机构的多项认可,成为国际知名的公益品牌。
在艺术教育普及领域,“晚星艺术基金” 推出 “艺术进校园”“乡村艺术教师培训”“困境儿童艺术帮扶” 三大项目,覆盖全球 2000 所学校,培养乡村艺术教师 5000 名,帮扶困境儿童 10 万名。
“艺术进校园” 项目通过向学校捐赠艺术器材(如乐器、绘画工具)、派遣艺术志愿者授课,让偏远地区的孩子能接触艺术教育 —— 在中国乡村学校,志愿者教孩子演奏古筝、绘画中国传统图案;在非洲乡村学校,志愿者教孩子制作非洲鼓、编织传统织物。项目还组织 “全球儿童艺术展”,将孩子们的艺术作品在全球 10 个国家的博物馆展出,2038 年的 “丝路儿童艺术展” 中,中国孩子的苏绣作品、非洲孩子的木雕作品、欧洲孩子的玻璃画作品共同亮相,吸引超 50 万观众参观。
“乡村艺术教师培训” 项目与全球 100 所艺术院校合作,为乡村艺术教师提供免费的线上线下培训,内容涵盖 “传统艺术教学方法”“跨文化艺术交流” 等,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来自中国云南的乡村教师王丽在培训后,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融入教学,带领学生创作的《山间小调》获 “全球儿童音乐大赛” 金奖,她感慨道:“基金的培训让我明白,艺术教育不仅是教孩子技巧,更是传递文化与自信。”
在文化保护领域,“晚星艺术基金” 的核心项目包括 “非遗全球巡展”“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计划”“濒危文化抢救”,其中 “非遗全球巡展” 已在法国、英国、肯尼亚举办 3 站,吸引观众超 50 万,“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计划” 已完成 20 项非遗技艺的数字化记录,建立 “全球非遗技艺数据库” 的雏形。
“濒危文化抢救” 项目则聚焦全球濒危的传统文化,如亚马逊雨林印第安人的传统织物技艺、北极因纽特人的冰雕技艺,通过 “技艺记录、传承人帮扶、文化推广” 的方式,防止文化消失。基金为亚马逊雨林的印第安织物传承人提供资金,帮助他们购买原材料、培养年轻传承人;为因纽特冰雕技艺制作高清纪录片,在全球视频平台播放,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很多濒危文化就像‘即将熄灭的火种’,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它们‘添柴’,让它们重新燃烧,” 晚星艺术基金负责人说,“比如因纽特冰雕技艺的纪录片在 Youtube 播放量突破 1 亿次后,有很多游客前往北极体验冰雕,为因纽特人带来了收入,也让这一技艺有了传承的动力。”
“晚星艺术基金” 的公益实践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三年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球文化保护杰出贡献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艺术教育普及典范奖”、国际公益组织联盟 “全球公益创新奖” 等 10 项国际奖项,基金负责人多次受邀在联合国会议上分享公益经验,成为公益领域的 “中国名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为基金颁奖时评价道:“‘晚星艺术基金’的公益实践,创新地将‘艺术’与‘公益’结合,既保护了人类的文化遗产,又推动了艺术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公益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尤其是‘非遗全球巡展’,让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滋养,这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保护’理念的最佳实践。”
“新星导演计划” 作为晚星娱乐的人才培养核心项目,三年间面向全球选拔有潜力的新人导演,提供 “资金支持、导师指导、资源对接”,共培养 20 位新人导演,推出 10 部现实题材与传统文化题材的佳作,其中 3 部作品获国际电影节奖项,引领行业 “关注现实、传承文化” 的创作风向。
“新星导演计划” 的选拔注重 “创作理念与文化情怀”,每年通过全球征集、院校推荐、行业推荐三种方式筛选候选人,要求导演提交的作品需围绕 “现实题材” 或 “传统文化题材”,且具备 “人文关怀” 与 “创新表达”。
2037 年的选拔中,来自中国的新人导演李然凭借现实题材短片《非遗传承人的一天》入选,短片通过记录苏绣传承人的日常生活,展现非遗传承的坚守与不易;来自肯尼亚的新人导演卡伦凭借传统文化题材短片《木雕与童年》入选,短片讲述非洲木雕艺术家与孙子的故事,传递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我们选拔的不是‘技术最精湛’的导演,而是‘有温度、有情怀’的导演,” 新星导演计划负责人说,“因为只有真正理解现实与文化的导演,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入选的新人导演将获得全方位的扶持:资金方面,基金为每部作品提供 500-1000 万美元的制作资金;导师方面,邀请全球知名导演(如中国导演张艺谋、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担任导师,一对一指导剧本创作、拍摄技巧;资源方面,对接晚星娱乐的影视发行网络,确保作品能在全球上映。
中国新人导演李然在拍摄现实题材电影《绣娘》时,遇到 “找不到合适的苏绣传承人演员” 的问题,导师张艺谋帮助他联系到国家级苏绣传承人陈阿姨,同时基金提供资金,搭建了 “苏绣工坊” 实景拍摄场地;肯尼亚导演卡伦在拍摄《木雕世家》时,基金帮助他对接非洲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获取木雕技艺的历史资料,确保作品的文化真实性。“没有计划的扶持,我不可能完成这部电影,” 李然说,“从剧本修改到拍摄落地,每一步都有专业的指导,这让我能专注于创作,传递我对非遗传承的理解。”
“新星导演计划” 推出的 10 部作品中,有 7 部为现实题材,3 部为传统文化题材,这些作品不仅获得市场认可(平均票房超 3 亿美元),还引发行业对 “现实与文化题材” 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开始投入这类题材的创作。
《绣娘》作为现实题材的代表作,讲述苏绣传承人在现代社会中坚守与创新的故事,影片上映后获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现实题材影片”,带动国内 “非遗题材电影” 的创作热潮;《木雕世家》则成为非洲传统文化题材的标杆,影片在非洲上映时票房超 1 亿美元,推动非洲影视行业对本土文化题材的挖掘。“我们希望通过新人导演的作品,让行业意识到,现实题材与传统文化题材不仅有文化价值,还有市场价值,” 新星导演计划负责人说,“现在有很多影视公司来向我们取经,询问如何挖掘现实与文化题材的价值,这就是计划‘引领行业风向’的意义。”
当林晚星在全球战略会议上完成第三卷收官总结,屏幕上切换出系统面板的实时数据:
【当前积分: 点】
【爱意值: 点】
【剩余生命值:3823 天 5 小时】
【已解锁身份:国际音乐文化传播专家、国际非遗保护与传播专家、历史题材影视制作专家】
【已完成核心项目:《大汉丝路》实景搭建、《丝路回响》音乐专辑、《大汉丝路》开机仪式、“非遗全球巡展” 首站、“新星导演计划”】
看着屏幕上的数字,林晚星的心中满是感慨。积分与爱意值的增长,是全球观众、合作伙伴、国际机构对晚星娱乐的认可;剩余生命值的延长,是系统对她 “以文化传递善意、以娱乐推动公益” 理念的肯定;而解锁的身份与完成的项目,则是她从 “影视新人” 成长为 “全球文化传播者” 的见证。
“这些数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林晚星对在场的所有人说,“积分代表着我们的能力,爱意值代表着我们的责任,生命值代表着我们的使命。未来,我们要带着这份认可与责任,继续推动娱乐与公益的深度融合,让文化与善意传遍全球。”
在第三卷收官总结后,林晚星公布了第四卷的核心规划,明确未来两年的三大目标:完成《大汉丝路》拍摄与全球发行、推动 “非遗全球巡展” 覆盖 50 国、启动 “全球青年艺术家交流计划”,让晚星娱乐的全球娱乐生态与公益版图进一步扩大,实现 “文化巅峰,善意全球” 的愿景。
《大汉丝路》作为晚星娱乐的 “历史史诗标杆之作”,第四卷将完成敦煌、喀什、内蒙古三大实景基地的拍摄工作,同时进行后期制作与全球发行筹备,计划 2040 年在全球 200 个国家同步上映,目标票房突破 20 亿美元。
为确保影片质量,团队将继续邀请历史学者、考古专家全程参与,把控历史细节 —— 如在拍摄 “张骞出使西域” 戏份时,严格按照《史记》记载还原张骞的路线、服饰、外交礼仪;在拍摄 “西域贸易” 戏份时,参考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贸易文物,还原汉代商队的商品种类(丝绸、茶叶、瓷器、西域香料等)与交易方式(以物易物、使用五铢钱)。后期制作阶段,将采用 “实景拍摄 + 数字特效” 结合的方式,既保留实景基地的真实质感,又通过特效还原汉代长安城的壮阔、沙漠商队的绵延景象,让观众直观感受丝路的宏伟。
在全球发行方面,团队将推出 “《大汉丝路》全球文化季” 配套活动 —— 在影片上映前,在 200 个国家举办 “丝路历史展”,展示张骞出使的历史文献、汉代丝路贸易文物复制品;上映期间,邀请影片主创团队(李浩然、马赫沙拉?阿里、柳依依等)开展全球路演,在 100 个城市举办映后交流会,与观众分享拍摄故事与丝路文化感悟;上映后,联合全球教育机构推出 “《大汉丝路》影视研学课程”,将影片片段与历史知识结合,供中小学与大学使用。
“《大汉丝路》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全球丝路文化普及行动,” 林晚星说,“我们希望通过影片与配套活动,让全球观众既能欣赏到一部高质量的历史史诗,又能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
“非遗全球巡展” 第四卷将在第三卷 3 站(法国、英国、肯尼亚)的基础上,新增 47 个国家的展览,覆盖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五大洲,计划用 2 年时间完成,每站展览为期 10-15 天,同时同步推进 “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计划”,完成剩余 30 项非遗技艺的数字化记录,完善 “全球非遗技艺数据库”。
为确保巡展在不同国家的顺利落地,团队将采取 “本土化合作 + 特色化设计” 策略:
本土化合作:与每个国家的国家级博物馆、文化机构建立合作,由当地机构负责展览场地协调、政策对接、本地宣传,晚星艺术基金负责非遗传承人邀请、展品运输、活动策划,形成 “全球统筹 + 本地执行” 的高效模式。例如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将与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合作,由其提供展览场地,晚星艺术基金邀请澳大利亚原住民编织技艺传承人参与展览,实现 “全球非遗 + 本土非遗” 的联动展示。
特色化设计:每站展览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增设 “本土非遗互动环节”—— 在日本站,增加 “中国苏绣与日本和服刺绣技艺交流”;在巴西站,增加 “非洲木雕与巴西印第安木雕技艺对比体验”;在印度站,增加 “中国景德镇制瓷与印度蓝陶技艺合作创作”。同时,在巡展中设置 “非遗传承成果展”,展示前序站点中传承人合作创作的融合作品,如法国站的 “苏绣 + 玻璃吹制摆件”、英国站的 “银器 + 苏绣装饰”,让观众看到非遗技艺在交流中的创新。
“非遗全球巡展覆盖 50 国,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要让不同国家的非遗技艺在交流中相互滋养,” 晚星艺术基金负责人说,“比如在印度站,中国制瓷大师与印度蓝陶艺术家合作创作的‘青花蓝陶花瓶’,既保留了中国青花瓷的纹样,又融入了印度蓝陶的工艺,这种融合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
在 “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计划” 方面,团队将组建 10 个跨国拍摄小组,奔赴 47 个国家,完成剩余 30 项非遗技艺的 4K 高清视频拍摄与文字解析。数据库将新增 “非遗技艺互动学习板块”,开发 VR(虚拟现实)体验功能,用户可通过 VR 设备 “沉浸式” 体验非遗技艺创作过程 —— 如戴上 VR 眼镜,仿佛置身苏绣工坊,跟随大师学习针法;或 “走进” 非洲木雕工作室,感受刻刀雕琢木料的触感。“VR 功能能打破时空限制,让用户‘零距离’接触非遗技艺,” 清华大学数字媒体实验室负责人说,“比如偏远地区的孩子,即使无法前往巡展现场,也能通过 VR 设备学习苏绣、木雕技艺,这正是数字化保护计划‘普惠传承’的意义。”
“全球青年艺术家交流计划” 是第四卷的创新项目,旨在通过 “跨国交流、技艺互鉴、项目扶持”,培养一批兼具 “传统文化素养” 与 “全球视野” 的青年艺术家,为全球文化传承注入新生力量。计划将面向全球 18-35 岁的青年艺术家(涵盖音乐、美术、影视、手工技艺等领域),每年选拔 100 名优秀者参与,为期 1 年。
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跨国交流(3 个月):组织青年艺术家前往 50 国的非遗发源地,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体验非遗技艺 —— 如中国青年音乐家用古琴与非洲青年艺术家的非洲鼓合作创作;欧洲青年画家学习中国水墨画,结合欧洲油画技巧创作 “丝路风景图”;美洲青年手工艺术家学习中国苏绣,制作 “印第安图腾 + 苏绣” 融合作品。交流期间,将拍摄 “青年艺术家非遗之旅” 纪录片,在全球视频平台播放,展现青年艺术家与非遗的碰撞。
第二阶段:技艺互鉴(6 个月):将 100 名青年艺术家分为 20 个跨国小组(每组 5 人,来自不同国家),每组围绕 “丝路文化” 主题,合作完成 1 个艺术项目 —— 如 “丝路音乐专辑”(融合不同国家的传统乐器)、“丝路主题绘画展”(结合不同国家的绘画技巧)、“非遗文创设计”(基于非遗元素设计现代产品)。晚星娱乐将为每个小组提供 10 万美元项目资金,同时邀请国际知名艺术家担任导师,指导项目创作。
第三阶段:项目扶持(3 个月):对 20 个跨国小组的艺术项目进行评选,选出 10 个 “优秀丝路文化项目”,提供后续扶持 —— 包括项目全球推广(如音乐专辑全球发行、绘画展全球巡展、文创产品全球销售)、艺术家个人发展支持(如举办个人作品展、签约晚星娱乐旗下艺术经纪公司)。同时,将优秀项目纳入 “晚星艺术基金公益项目库”,项目收益的 30% 用于非遗保护,形成 “艺术创作 - 全球传播 - 公益反哺” 的良性循环。
“青年艺术家是文化传承的未来,他们的创意与视野,能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传播,” 林晚星说,“比如青年艺术家将苏绣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让苏绣从‘博物馆里的技艺’变成‘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单品’;或用短视频形式,将非遗技艺的创作过程剪辑成 1 分钟短片,在 tiktok 上传播,吸引千万点赞。这种创新传播方式,正是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关键。”
计划还将与全球 100 所艺术院校建立合作,设立 “晚星艺术奖学金”,每年资助 100 名优秀学生参与计划,同时在院校开设 “丝路文化课程”,将非遗技艺与艺术教育结合。“我们希望通过与院校的合作,让丝路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中央美术学院负责人说,“比如在课程中,让学生用中国传统绘画技巧描绘非洲木雕,或用欧洲设计理念改造中国传统器具,这种跨文化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创新能力。”
当林晚星在全球战略会议上公布完第四卷规划,会议中心内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来自 180 个国家的代表们,看着屏幕上晚星娱乐第三卷的成果与第四卷的蓝图,眼中满是期待 —— 这不仅是一家娱乐公司的战略规划,更是一场全球文化传承与交流的行动纲领。
会议最后,林晚星站在环形屏幕前,屏幕上缓缓播放着第三卷的关键瞬间:《丝路回响》专辑录制现场,民乐演奏家与交响乐团的默契配合;“非遗全球巡展” 卢浮宫站,苏绣大师与法国观众的微笑交流;新星导演作品颁奖礼上,年轻导演接过奖杯时的热泪盈眶;偏远地区的孩子,第一次触摸古筝时的好奇眼神…… 每一个画面,都诠释着 “娱乐与公益融合,文化与善意传递” 的理念。
“第三卷‘全球引领,生态构建’的收官,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林晚星的声音透过话筒传遍整个会议中心,“过去三年,我们用音乐连接世界,用影视传递文化,用公益守护非遗;未来两年,我们将继续以《大汉丝路》为帆,以‘非遗全球巡展’为桨,以‘全球青年艺术家交流计划’为舵,驶向‘文化巅峰,善意全球’的新航程。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文化传承’的初心,秉持‘全球共享’的理念,就一定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善意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林晚星的话音落下,屏幕上显示出 “第三卷‘全球引领,生态构建’正式收官,第四卷‘文化巅峰,善意全球’即将启航” 的字样,会议中心的灯光亮起,代表们纷纷起身鼓掌。这一刻,晚星娱乐的全球战略蓝图更加清晰,而林晚星知道,她的使命 —— 用文化传递善意,用生命承载文明 —— 也将在新的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