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疙瘩村临时兵工厂的建设工地上,号子声、敲打声、锯木声此起彼伏,一片热火朝天。然而,在这片繁忙的基建景象之外,另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也在林烽的筹划下悄然展开。
望着战士们挥汗如雨地搭建工棚、搬运设备,林烽的思绪却飞得更远。他深知,再好的设备,也需要合格的人来操作;再完善的兵工厂,其产能也是有限的。真正要提升全军的装备保障水平,不能只依赖少数技术骨干,必须提高广大指战员的基本军工素养。尤其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一线战士如果具备最基础的武器维护和故障排除能力,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
“团长,”林烽找到正在工地上“督工”的李云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兵工厂建设需要时间,咱们不能干等着。我想利用这段休整期,在全团范围内搞一个‘军工知识培训班’,教战士们一些最基础的东西,比如怎么识别常见的金属材料,怎么正确使用锉刀、扳手这些工具,还有日常武器保养的常识。哪怕每个人只学会一点,关键时刻就能顶大用!”
李云龙正扛着一根木头,闻言把木头一放,抹了把汗:“培训班?教战士们摆弄工具?嗯……这个想法好!老子早就看不下去了,好多愣小子,枪一卡壳就知道瞎捅咕,好枪都给整坏了!是该好好教教!准了!需要啥支持,你直接说!各营连,必须给老子派人来学!谁要是不认真,老子关他禁闭!”
有了团长的全力支持,林烽立刻行动起来。他首先精心设计了培训课程,内容极其务实:
1. “认铁识钢”课:教战士们用最直观的方法(看颜色、掂重量、听声音、试硬度)区分钢材、铜材、铝材等常见金属,知道哪些适合做枪管,哪些适合做撞针,哪些只能做外壳。
2. “工具入门”课:重点讲解和演示锉刀、钳子、扳手、螺丝刀、锤子等基础手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避免因错误操作损坏武器或伤到自己。
3. “保养秘籍”课:系统讲解步枪、机枪、手枪的日常擦拭、润滑(用什么油、怎么涂)、以及常见小故障(如卡壳、哑火、击发无力)的快速判断和简易处理方法。
4. “弹药常识”课:简单介绍不同口径子弹的区别,复装子弹的识别(提醒战士们注意安全),以及手榴弹、炸药包的基本使用和存放规矩。
课程设计好了,师资也好办。林烽亲自担任总教员,周文海、老王、老李等老师傅们分别担任各专项的实操教练。培训地点就设在建设中的兵工厂空地上,理论讲解时席地而坐,实操练习时就有现成的工具和废旧零件可用。
通知一下发,各营连反响热烈。战士们早就对林烽和装备科的本事佩服得五体投地,如今有机会亲自学两手,积极性空前高涨。 “啥?林专员亲自教咱们修枪?必须去啊!” “俺早就想学学怎么捣鼓这家伙事了!” “听说学了还能发个小本本?” “赶紧报名!去晚了没地方了!”
第一期培训班开班那天,黑压压坐满了来自各连队的战士代表,后面还围了不少闻讯赶来“蹭课”的。林烽站在一块用木炭写了字的大木板前,开始了第一讲。
“同志们,咱们今天不讲大道理,就学真本事!”林烽的开场白简单直接,“大家都知道,枪是咱们战士的第二生命。但你光会打不行,还得会养!今天,我先教大家怎么认材料……”
他拿起一块钢材和一块铜材:“大家看,颜色不一样吧?掂掂分量,这个重,这个轻。再互相敲一下,听声音,这个脆,这个闷。以后缴获了零件或者材料,咱们就能大概知道它能干啥用,不会拿铜去磨刺刀,也不会拿好钢去做饭锅底。”
战士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传看样品,互相敲击听着声音,觉得新奇又实用。
讲到工具使用时,老王师傅亲自演示如何正确握锉刀:“手腕要稳,力度要匀,往回拉的时候轻轻抬起,不然锉齿容易磨秃!”一个战士学着做,动作笨拙,引得大家善意的哄笑,但在老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很快就像模像样了。
实操环节最热闹。战士们分成小组,围着几个工作台,在老师傅们的指导下,用废旧零件练习拆卸、组装、擦拭、上油。一时间,叮叮当当、吱吱嘎嘎的声音响成一片,还夹杂着各种提问和讨论: “班长,你看我这个扳手卡对了没?” “咦?这个地方原来有个小弹簧?俺以前都没注意!” “这枪油不能抹太多啊?怪不得俺那枪老是黏糊糊的!” “林专员,您看看我这个撞针装得对不对?”
李云龙也背着手来“视察”培训班,看到战士们学得认真,笑得合不拢嘴,时不时还插两句嘴:“对!就这么弄!瞧你们那笨手笨脚的样儿,多跟老师傅学学!以后谁的枪再出毛病自己不会弄,别说是老子的兵!”
看到培训效果这么好,林烽又产生了一个想法。光靠上课,很多人可能记不住。要是能有一本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小册子发给大家随时翻看,就好了。
说干就干!他立刻组织周文海(负责绘图)、赵小花(负责文字整理,她心细字好),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根据培训内容,编写一本《红军战士简易修械手册》。
手册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画出了常见工具的正确握持姿势、枪械分解步骤简图、保养要点示意图等等,文字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甚至还编了一些顺口溜帮助记忆。虽然纸张粗糙,绘图简陋,全是油印的,但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已是极其宝贵的教材。
第一批手册印出来后,立刻被分发到各连队,引起了轰动。 “快看!这书上画得真清楚!俺一看就知道咋拆枪了!” “还有顺口溜?‘擦枪油,薄薄一层就好,多了招土,少了拉栓不倒’?嘿嘿,好记!” “这可是宝贝!得收好了!” “咱们连就两本?不行,得去找林专员再多要几本!”
手册的出现,将培训班的效果延伸到了日常。战士们休息时,常常围在一起翻看手册,互相考教,甚至自发组织起小范围的练习。全团学习军工知识、爱护武器装备的氛围空前浓厚。
通过这次系统的培训和手册的发放,警卫团战士们的整体军工素养得到了显着的提升。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修械专家,但至少做到了工具不乱用、保养有章法、小故障能自救。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极大地减少了非战斗损耗,提高了武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李云龙看着这一切,对孔捷和丁伟感慨道:“林烽这小子,真是啥都能想到前头去!这培训班和小册子,看着不起眼,可比多发几百条枪还管用!这是给咱们全团都打下了技术底子啊!”
孔捷笑道:“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咱们的队伍,正在向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现代化军队转变。”
丁伟点头:“这项经验,同样值得推广到全军。”
石疙瘩村的工地上,厂房一天天拔地而起;而在整个警卫团,知识的种子也通过这场大培训,深深地播撒了下去,静待开花结果。这支队伍的底蕴,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