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为八路军瓦窑堡兵工厂的兴奋与忙碌尚未平息,一阵更加紧迫、更加沉重的战鼓声,便从华北平原、从淞沪战场、从整个中国的东方天际隆隆传来,重重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攻势凶猛,战况惨烈,每一份传来的战报都浸透着鲜血与硝烟。
厂部那台宝贵的收音机里,传来的消息越来越让人揪心。工人们吃饭时、休息时,谈论的不再仅仅是车间的活儿,更多的是前线的战事,眼神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慨。
这天,一份盖着师部大红印章的紧急命令,由通讯员骑马疾驰送至林烽的案头。命令标题赫然写着:《关于全力做好抗日战前动员,大幅提升军工生产的指示》。
命令中指出,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八路军各部正紧急开赴抗日前线,对武器弹药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要求瓦窑堡兵工厂立即进入战时状态,不惜一切代价,挖掘潜力,提升产能,为即将全面展开的抗日战争储备充足的武器弹药。
命令的最后,语气尤为沉重:“……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兵工厂的生产效率,直接关系到前线将士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抗战大局!望你部紧急动员,克服万难,坚决完成任务!”
林烽放下命令,深吸了一口气,感到肩上的担子有千钧之重。他立刻让通讯员通知所有车间主任、技术骨干、以及保卫营主管,到厂部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的气氛空前凝重。林烽将师部的命令一字一句地读给大家听,每读一句,与会人员的脸色就严肃一分。
“情况大家都清楚了。”林烽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的面孔,“鬼子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咱们的部队正在前面用血肉之躯抵挡!他们最需要什么?需要咱们造的枪,需要咱们产的弹!师部把最重的担子压给了我们,这是信任,更是责任!我们瓦窑堡兵工厂,能不能在民族危亡的关头,顶得上去?”
“能!”保卫营长老周第一个站起来,拳头攥得咯咯响,“厂长,没说的!咱们保卫营首先保证厂区绝对安全,同时,生产上需要出力气的,我们的人随时可以顶上!”
“我们车间也没问题!”锻造车间孙主任瓮声瓮气地说,“就是不吃不睡,也得把毛坯锻打出来!”
“我们制管车间保证枪管供应!”
“弹药车间坚决完成任务!”
各位主任纷纷表态,群情激昂,但也透着一丝对如何具体大幅提升产能的迷茫。
林烽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同志们有信心,这很好!但光靠喊口号和拼体力不行,我们要靠科学的组织和动员!我提议,立即召开全厂动员大会,然后制定详细的‘增产保供应’方案!”
第二天,全厂八百余人,包括工人、技术人员、保卫营战士、后勤人员,全部集合在厂区最大的空地上。主席台上悬挂着醒目的横幅——“全力增产保供应,誓为抗战输血液!”
林烽站在台上,没有拿讲稿,他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看着那一张张因长期劳作而略显疲惫却此刻充满坚毅的面孔,声音沉痛而有力:
“同志们!工友们!战友们!昨天,我们收到了师部的紧急命令!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最野蛮的侵略!我们的同胞,正在敌人的铁蹄下呻吟!我们的兄弟姐妹,正倒在血泊之中!”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前线,我们的八路军战友,正用着可能还不如敌人的武器,在用生命保卫着每一寸国土!他们需要枪!需要子弹!需要炮弹!而我们,我们瓦窑堡兵工厂的每一个人,就是他们的后盾!我们手里拿的不是锤子、不是锉刀,我们拿的是打败侵略者的希望!”
台下寂静无声,只有粗重的呼吸和紧握的拳头。
“敌人想用钢铁和炸弹让我们屈服,那是做梦!”林烽挥舞着手臂,“我们有比钢铁更硬的骨头!有比炸弹更烈的血性!从今天起,我宣布,瓦窑堡兵工厂进入战时生产状态!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增产!增产!再增产!”
他清晰地提出了战斗目标:“在现有产能基础上,全员努力,实现整体产能提升百分之二十!并且,质量一丝一毫不能下降! 我们要让前线的战士,拿到的每一发子弹都可靠,每一支枪都精准!”
“增产百分之二十?”台下有人小声惊呼,这目标可不低。
“我知道这很难!”林烽话锋一转,“但我们没有退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厂部决定,立即调整生产计划,实行两班倒工作制! 机器不停,人轮休!充分挖掘设备潜力!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开设夜班!我们要把白天黑夜都用上,向时间要产量!”
实行两班倒和夜班,意味着劳动强度将大大增加,休息时间会被压缩。但此时此刻,没有人提出异议。一种同仇敌忾的氛围笼罩着全场。
“当然,厂部也会全力做好后勤保障!”林烽承诺,“伙食标准要提高!夜班有加餐!医务室二十四小时值守!咱们要拼,但不能把身体拼垮!我们要的是一场持久战!”
动员大会结束后,整个兵工厂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战争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运转起来。
新的生产调度表立刻下发,各车间开始重新排班。老师傅们主动要求带夜班,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年轻工人们更是斗志昂扬,纷纷表示“轻伤不下火线”。
车间里,灯火彻夜通明。机器的轰鸣声似乎也比往日更加急促、更加有力。锻造车间的汽锤在夜色中砸出耀眼的火花,制管车间的拉床不知疲倦地运转,弹药车间的冲压声连绵不绝。工人们眼中布满血丝,但手上的动作却更加专注、更加迅速。
林烽和厂部领导们也轮流通宵值班,深入车间解决问题,慰问工人。炊事班想尽办法改善伙食,确保大家有足够的体力。整个兵工厂,凝聚成了一股绳,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增产保供应,支援前线打胜仗!”
瓦窑堡的群山之间,这座兵工堡垒的灯火,成为了黑暗年代里一抹顽强而充满希望的光亮。它燃烧的是煤块,流淌的是汗水,铸造的,则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和必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