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兵工厂那坚实无比、被戏称为“地下龙宫”的生产车间已然竣工,成了全厂上下最大的定心丸。可林烽心里清楚,光有坚固的掩体还不行,真要是鬼子的飞机来了,人员能不能快速、有序地撤进去,撤进去之后能不能迅速恢复生产,这才是关键!别到时候“龙宫”修好了,人却堵在门口,或者进去了干瞪眼,那可就抓瞎了。
这天一大早,厂区里各车间正干得热火朝天,机器的轰鸣声、锻打的撞击声、子弹压装的脆响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力量的节奏。突然,一阵尖锐、急促、仿佛能刺破耳膜的警笛声毫无征兆地响彻了整个厂区上空!这是设置在厂区四周高地的防空哨发出的空袭警报!
声音响起的瞬间,车间里的工人们都愣了一下,随即,在各车间主任声嘶力竭的吼声中,大家立刻反应过来——演练开始了!
“空袭!空袭!按预案行动!快!”老张在步枪车间扯着嗓子大喊,顺手抄起工作台上几份关键图纸和一把校验用的专用卡尺。
工人们反应迅速,立刻停止机器,离电源近的工人果断拉下电闸。大家没有慌乱奔跑,而是按照事先反复强调的,就近拿起早就准备好的、装着重要小型工具和关键零件(比如枪机、击针等)的帆布包,或者两人一组抬起小型的精密仪器,快速而有序地向车间门口涌去。
“别挤!按班组顺序!注意脚下!”老张一边指挥,一边焦急地看着怀表。
机修车间里,牛大力嗓门最大,动作也最猛:“快!快!快!把那个小铣床的刀头盒拿上!还有那套刚修好的量具!人先进去,大家伙(指大型设备)炸不烂!”他自己则一把扛起一个装着各种精密扳手和夹具的木箱,像座铁塔似的堵在门口,确保人流顺畅。
炮弹车间情况更特殊一些,老王主任脸都急白了:“优先确保人员安全!火药库的人按预定路线直接进入地下仓库隔离区!其他人,带上引信模具和核心图纸!快!”
整个厂区,如同一个被惊扰的蚁巢,无数“工蚁”正沿着预设的路线,向着后山那个伪装巧妙的入口快速而又有序地移动。没有人说话,只有急促的脚步声、粗重的喘息声,以及各区域负责人不时发出的简短指令声。
赵小花和她带领的几名年轻记录员,则分布在几个关键节点,紧张地记录着时间,观察着人员流动情况。
林烽站在厂区中央一处稍高的地方,面色凝重地看着这一切。他看到大部分工人都记得携带重要物品,但也看到有人空着手就跑,还有人想往回跑拿忘带的东西被同伴拉住;他看到通道入口处一度因为人员集中出现了短暂的拥挤,但很快在负责疏导的战士指挥下恢复畅通……
当最后一名工人消失在“地下龙宫”的入口处时,赵小花拿着记录本飞奔到林烽面前,气喘吁吁地报告:“厂……厂长!全部人员进入地下车间,总用时……四分五十秒!”
“四分五十秒……”林烽重复着这个数字,摇了摇头,“太慢了!真要是鬼子飞机,这个时间,炸弹早落下来了!而且,很多人空着手进去,工具零件都没带,进去之后怎么恢复生产?”
他立刻下令,全体人员返回各自岗位,然后召集所有车间主任和班组长开会。
“同志们!这次演练,暴露了很多问题!”林烽开门见山,语气严肃,“四分五十秒!超过预定时间将近两分钟!而且很多人是‘净身入户’!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预案还不够细致,大家的意识还不够强,演练还不够熟练!”
牛大力嘟囔道:“厂长,这头一回嘛,难免手忙脚乱……”
“头一回?鬼子飞机会跟你讲这是第几回吗?”林烽眼睛一瞪,“我们要做到的,是形成肌肉记忆!是闭着眼睛也能在三分钟内完成转移!从今天起,不定期进行空袭演练! 直到达标为止!各车间回去,立刻总结这次的问题,细化分工,谁负责断电,谁负责拿什么工具、什么零件,必须落实到个人!通道疏导也要加强!”
接下来的几天,瓦窑堡兵工厂的工人们算是跟这“防空警报”杠上了。有时是清晨工人们刚上岗,有时是中午大家正吃饭,有时甚至是深夜……那刺耳的警笛声毫无规律地响起。
一开始,工人们还是难免紧张、忙乱。第二次演练,用时四分十秒;第三次,三分四十秒……进步是明显的,但距离三分钟的目标还有差距。
期间也闹出不少笑话。有一次警报响起,牛大力正蹲在厕所里,提着裤子就冲了出来,一边跑一边系裤腰带,场面极其狼狈,后来被大家笑话了好几天。还有一次,一个年轻学徒情急之下,把自己吃饭的碗当成重要零件塞进了包里,跑进地下车间才发现,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林烽和陈工、赵永强等人则不断优化流程。他们发现通道入口是瓶颈,就增加了疏导人员,并规定了不同车间错峰进入的大致时间;发现工具零件携带混乱,就为每个工位配备了标准化的“应急转移包”,里面装着最核心的工具和易损件,警报一响,拎包就走。
到了第五次演练时,情况已经大为改观。警报响起,工人们如同条件反射般,断电、拎包、抬设备、列队、小跑向入口,整个流程行云流水,紧张而有序。连牛大力都能在奔跑中把工具箱扛得稳稳当当,还不忘提醒旁边的人:“二狗子!你的卡尺!别落下了!”
当最后一名工人进入地下车间,厚重的防护门缓缓关闭时,赵小花激动地报时:“两分十五秒!厂长,两分十五秒!”
“好!”林烽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才像点样子!”
但这还没完。人员进入地下车间只是第一步。林烽紧接着检查各车间在地下环境下的“重启”能力。
只见昏暗(依靠汽灯和反光镜)但坚固的地下车间里,各车间负责人迅速清点人数和物资,工人们各就各位,检查设备,接通备用电源(小型发电机),很快,地下的机床也陆续发出了低沉的轰鸣声!
“报告!步枪车间核心设备恢复运转!”
“报告!机修车间可以开展工作!”
“报告!炮弹车间引信组装线恢复!”
虽然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完全恢复地上车间的全部产能,但核心的生产和维修能力得以保全,真正实现了 “紧急转移-车间重启”的无缝衔接!
演练结束后,林烽站在地下车间中央,对着所有脸上带着汗水和成就感的工人们,高声说道:“同志们!今天的成绩,是用汗水换来的!这两分十五秒,意味着在真正的危险来临是,我们能最大限度地保住生命,保住我们吃饭的家伙,保住支援前线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兵工厂的战斗力!”
他目光扫过众人:“但是,演练终归是演练!我们要时刻保持这种警惕性和熟练度,绝不能让这三分钟的标准降下来!要让它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本能!”
“保证完成任务!”工人们异口同声,声音在坚实的地下空间中回荡,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牛大力抹了把汗,嘿嘿笑道:“厂长,以后就是鬼子天天来,咱也不怕了!咱在这‘龙宫’里,照样给他造枪造炮!”
全员空袭演练的成功,标志着瓦窑堡兵工厂的战时生存和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座深藏于地下的“龙宫”和这群训练有素的兵工人,共同构成了一道敌人无法轻易摧毁的、坚不可摧的国防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