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瓦窑堡兵工厂的会议室里。林烽正对着墙上的作战地图出神,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杨团长带着一身尘土闯了进来。
老林!快,给想个法子!杨团长抓起桌上的茶壶猛灌几口,昨儿个打鬼子据点,咱们的山炮倒是把围墙轰开了,可小鬼子躲在掩体后面,炮弹愣是拿他们没辙!
林烽眉头紧锁:具体什么情况?
你是没看见,杨团长比划着,爆破弹一炸一个大坑,可鬼子躲在交通壕里,炸不着!要是有种能往四面八方炸的炮弹就好了!
正说着,牛大力端着饭碗溜达进来,听了一耳朵就插话:这还不简单?往炮弹里塞铁珠子呗!一炸满天飞,看小鬼子往哪躲!
林烽眼睛一亮:老牛这话话糙理不糙!咱们是该研发新弹种了。
第二天,研发组全员到齐。林烽在黑板上写下炮弹种类拓展六个大字。
同志们,前线需要两种新炮弹:一种是打击集群步兵的榴霰弹,一种是攻坚用的破甲弹。
老张推了推老花镜:榴霰弹好说,就是在弹体里装钢珠。可这破甲弹...咱们没经验啊。
没经验就摸索!林烽信心满满,小豆子,你先说说想法。
小豆子紧张地站起来:我...我觉得榴霰弹的关键是怎么让钢珠均匀散布。破甲弹的话...是不是该把弹头做得尖一点?
有道理!林烽赞许地点头,不过光尖还不够,还得讲究穿甲原理。
第一次试验选在一个晴朗的上午。炮弹车间后面的空地上,工人们用木板搭起了简易靶场。
都退远点!牛大力扯着嗓子喊,第一发试验弹要试爆了!
只见老王小心翼翼地把第一枚榴霰弹放进射击槽。这枚炮弹外形和普通爆破弹没什么两样,只是弹体明显沉重许多。
三、二、一,放!
炮弹在五十米外炸开,声音倒是响亮,可效果让人大跌眼镜——钢珠大多埋进了土里,根本没形成有效杀伤范围。
这哪行啊!杨团长急得直跺脚,钢珠都钻地里去了!
牛大力挠着头:怪事,我明明按图纸装的药啊...
小豆子蹲在炸点旁仔细观察,突然叫道:我知道了!装药量太大,把钢珠都砸进地里了!应该减少装药,让钢珠水平飞散!
第二次试验调整了装药量。这一次,钢珠确实形成了扇形散布,但范围太小。
像撒芝麻盐似的,一个战士小声嘀咕,这哪够打鬼子的?
接连失败让大伙都有些气馁。晚上,林烽独自在车间里对着一堆炮弹零件发呆。突然,他注意到墙角堆着的旧滚珠轴承,眼前一亮。
有了!
第二天一早,林烽兴冲冲地召集大家:我想到办法了!用不同大小的钢珠分层装填,大珠打远,小珠打近,再配合延时引信...
新的设计方案很快出炉。这次的榴霰弹采用了三层结构:底层是大号钢珠,中层是中号,上层是小号,用隔板分开。
试验结果令人振奋:炮弹在离地五米处空爆,钢珠呈倒圆锥形扩散,覆盖范围达到半个篮球场大小!
太棒了!杨团长看着满地的钢珠坑,激动地拍手,这要是打在鬼子冲锋队形里,够他们喝一壶的!
榴霰弹初战告捷,破甲弹的研发却遇到了更大困难。
第一次试验的破甲弹简直是个笑话。尖头弹确实能钻透沙包,但在砖墙面前就败下阵来。
这不成掏耳勺了吗?牛大力拿着变形的弹头直撇嘴,就会钻个小眼儿!
老张仔细检查后说:弹头硬度不够,一撞就瘪了。
更严重的问题是,即使弹头够硬,穿墙后也没多少破坏力。
这哪叫破甲弹,分明是打孔机!杨团长失望地说。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小豆子偶然间看到老乡用石锤砸核桃,突然来了灵感。
厂长!我想到了!破甲弹不应该只是钻洞,应该在穿透后爆炸!
这个想法让所有人茅塞顿开。林烽立即调整方案:改用被帽穿甲弹设计,弹头用淬火钢,内部装填高爆炸药,用延时引信!
新的破甲弹很快制作出来。这次试验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炮弹准确命中模拟工事,先是钻开一个窟窿,接着在工事内部爆炸,瞬间把里面的沙袋炸得四分五裂。
成功了!整个试验场欢声雷动。
牛大力得意地捋着胡子:看看!这才叫破甲弹!外面钻洞,里面开花!
两种新弹药的量产立即提上日程。炮弹车间里热火朝天,工人们分成两班,昼夜不停地生产。
榴霰弹的生产尤其费工夫。女工们要用特制的量杯,仔细分装不同规格的钢珠。
这比绣花还仔细!一个年轻女工抱怨道,手都酸了!
老师傅笑着安慰:想想前线的战士,咱们多装一颗钢珠,就可能多消灭一个鬼子!
破甲弹的弹头加工更是精益求精。车工们要把弹头车制成完美的流线型,任何一个瑕疵都可能影响穿透效果。
这个弹头不合格!质检员严厉地说,尖部有0.1毫米的偏差,重做!
被批评的年轻工人委屈地说:0.1毫米,鬼子又看不出来...
胡说!路过的牛大力听见了,眼睛一瞪,咱们兵工厂出去的,差一根头发丝都不行!
一个月后,首批各一百发新炮弹整装待发。林烽亲自检查每一发炮弹的包装。
这批炮弹要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对杨团长说,你选择试用部队吧。
杨团长想了想:就给新成立的特务连吧,他们经常执行特殊任务,最需要这些新家伙。
炮弹送出的第十天,捷报传来。特务连在拔除一个日军前哨站时,先用破甲弹轰开碉堡,再用榴霰弹清理战壕,仅用二十分钟就结束战斗,全歼守敌三十余人,自己无一伤亡!
消息传来,整个兵工厂沸腾了。林烽却保持着冷静:立即收集使用数据,准备改进。
前线反馈很快送到:榴霰弹对开阔地的敌人效果极佳,但在丛林地带效果打折扣;破甲弹能轻易穿透砖石工事,但对钢筋混凝土效果有限。
看来还得继续改进。林烽召集研发组,下一步,我们要研发能对付钢筋混凝土的破甲弹,还要设计适合丛林作战的特种榴霰弹。
小豆子提出新想法:厂长,我观察到破甲弹穿透时,部分能量被浪费了。如果能改进弹头形状,应该能提高穿深。
好想法!林烽鼓励道,你就负责这个课题!
与此同时,炮弹车间开始全力生产两种新炮弹。看着一发发新式炮弹装箱运出,老工人感慨万千:
想想三年前,咱们连复装子弹都费劲,现在连特种炮弹都能造了!
林烽站在厂区高处,望着远去的运输车队,心中充满自豪。他知道,这些炮弹将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而更让他欣慰的是,在研发新炮弹的过程中,年轻一代兵工人正在快速成长。小豆子已经能独当一面,其他年轻技工也各显其能。
厂长,赵小花拿着生产报表走来,这个月的新炮弹产量已经突破二百发了。
林烽点点头:通知各车间,今晚加餐!庆祝新炮弹研发成功!
夕阳西下,兵工厂里飘出猪肉炖粉条的香味。工人们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他们知道,今天的成果来之不易,明天的任务更加艰巨。
但没有人退缩。因为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手中的工作,关系到前线的胜负,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在这片热土上,兵工人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着特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