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明复兴”的浪潮在全球思想界荡起涟漪,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认知的土壤。然而,许木和木冰媚并未沉溺于文化软实力初战告捷的喜悦,他们深知,真正的基石仍在于对上古文明遗产的深刻理解与掌控。祖母的教诲让他们稳住了心神,而“星盘”与“龙钥”的融合探索,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
在北京西山基地最深处的静修室,许木与木冰媚相对而坐。室内无灯,只有两人身上散发出的微光——许木臂上“星盘”印记流淌着如月华般的清辉,木冰媚周身则环绕着“龙钥”带来的、充满生机的淡金辉光。两股光芒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在空中交织、融合,形成一个稳定的、缓缓旋转的能量场,仿佛一个小小的太极。
他们不再急于推演具体事务,而是将意识沉入这融合的能量场中,尝试去触碰那幅自冈仁波齐之后便烙印在意识深处的、残缺的星图。
这一次,有了“归墟”带来的对“源初之力”本质的理解作为基石,有了文化自信带来的内心定力作为支撑,他们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和深邃。
那幅残缺的星图在融合能量的滋养下,仿佛被注入了活力,原本模糊的线条开始变得清晰,黯淡的光点逐渐明亮。代表“羲和”(内蒙古)与“冈仁”(西藏)的节点如同两颗恒星,稳定地散发着光芒。而代表“归墟”(南太平洋)的节点,则如同一个深邃的漩涡,连接着其他所有节点。
他们的意识跟随着星图中能量的流动,越过“归墟”,向着更遥远、更模糊的区域探索。那些曾经无法解读的、破碎的线条,此刻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牵引,开始重新组合、延伸。
线索一:共鸣的频率
木冰媚的“龙钥”捕捉到了一种极其微弱、却与三大遗迹能量场都存在某种“谐波共振”的独特频率。这频率并非源自地球内部,也非来自深空,而是……仿佛弥漫在某种特殊的“介质”之中,带着一种空灵、虚幻却又无处不在的特性。
线索二:空间的褶皱
许木的“星盘”则从宏观维度感知到,在星图指向的某个特定方向,宇宙的空间结构存在着一种难以察觉的、非自然的“褶皱”或“夹层”。这种褶皱并非黑洞或虫洞那样的极端天体,更像是一种……被精心编织和隐藏起来的“空间织物”,其波动模式与“归墟”核心记录中的某种空间稳定技术隐隐对应。
线索三:信息的回响
当两人的感知合力聚焦于那“褶皱”区域时,一段极其古老、仿佛跨越了亿万光年传来的信息回响,断断续续地涌入他们的意识。并非完整的语言,而是几个关键的概念碎片:
“……意识海……”
“……万影之源……”
“……真实与虚幻的边界……”
“……最后的试炼……”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与之前任何一处遗迹的风格都截然不同,更偏向于精神、意识与存在本质的探讨。
许木和木冰媚缓缓睁开双眼,融合的能量场随之平复。两人眼中都充满了震惊与明悟。
“第三处遗迹……不,根据这信息的特质,它可能不仅仅是‘遗迹’。”木冰媚率先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不可思议,“它似乎关联着某种……超越物质宇宙的层面。‘意识海’、‘万影之源’……这听起来更像是所有精神与信息的汇聚之地,是虚幻与真实的交界。”
许木点了点头,神色凝重:“‘星盘’感知到的空间褶皱也印证了这一点。它可能并非存在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三维宇宙中,而是依附于某个高维‘膜’上,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由纯粹信息和意识构成的空间。‘最后的试炼’……难道上古文明将最关乎精神与意识本质的秘密,留在了那里?”
这个发现,彻底颠覆了他们对上古遗产的认知。前三大遗迹——“羲和”重科技,“冈仁”重生命,“归墟”重平衡与本源——都还建立在物质宇宙的基础之上。而这第四处(或许也是最终一处)节点,却直接指向了意识与存在的终极谜题。
“如果‘命运织网者’真的如祖母所说,恐惧‘不可控的变数’和生命的活力,”木冰媚若有所思,“那么,这处关乎意识与虚幻的遗迹,或许隐藏着对抗他们的关键。因为意识和创造力,正是最难以被‘冻结’和‘掌控’的力量。”
许木表示赞同:“我们必须找到它。但这次的目标非同寻常,它可能没有物理坐标,入口或许存在于某种特定的意识状态,或者需要满足极其苛刻的条件才能触发。”
他们立刻将这一发现与初步分析,通过绝密渠道共享给了“文明守护者联盟”的最高核心层以及国家层面的相关智囊。消息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可能涉及高维空间和意识本质的上古遗产,其意义和价值,甚至可能超过了前三大遗迹的总和。
寻找第三遗迹(或者说,意识遗迹)的任务,被列为联盟最高优先级。一支由顶尖理论物理学家、意识科学研究员、信息学家以及精通冥想与精神修炼的专家组成的特殊团队迅速成立,由许木和木冰媚直接领导。
与此同时,相关的安保与保密等级也提升至极限。所有人都明白,一旦这处遗迹的消息泄露,所引发的争夺将不再是国家或组织层面,甚至可能吸引来某些难以想象的、对意识领域感兴趣的“存在”。
星图的线索,将文明的征程引向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未知与奇诡的领域——意识的深渊与虚幻的彼岸。最终的秘密,或许就隐藏在那真实与虚幻的边界之中。
---
第8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