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车队策略分化,场上排名发生变化:迈凯伦的费利佩?阿尔瓦雷斯依旧领跑,安东尼?哈里森第二,法拉利的恩里克?德马泰奥第三,雷诺的翁贝托?彼得罗内利守住前四。宝马索伯的彼得?卡明斯基在头两圈从第八升至第五,成为首个变动;维克多?哈特曼因汤米在安全车期间进站,得以守住第六,两辆宝马索伯仍保持前后位。
马丁?韦弗驾驶红牛排在第七,即便我通过无线电询问彼得,他也只能猜测红牛赛车是变速箱问题,无法确定具体故障。
我排在第八,暂时守住积分区,但身后威胁重重,尤其是本田的鲁道夫?贡萨尔维斯紧贴不放。
我不知道这位巴西车手对我在新建减速弯的超越作何感想,但要是他心生不满,我也毫不意外。
不过在摩纳哥,超车本就艰难,安全车重新发车时,我在最后两个弯道的出色出弯,让我至少能暂时专注于前方的赛车,向马丁?韦弗发起冲击。
红牛赛车的问题愈发严重,最终确定是变速箱故障——马丁无法使用三挡,这在这条频繁需要从慢弯加速出弯的赛道上,严重制约了他的速度。
但摩纳哥赛道狭窄,被故障红牛阻挡的我,也因此浪费了不少时间,难以追上前方的宝马赛车。
有了西班牙站的教训,我不愿冒险。不过在第十八圈,我终于找到机会,利用直线加速与他并排,随后在一号弯凭借更晚的刹车成功超越,迫使他放弃可能危险的防守。
就这样,我升至第七位,开始追赶前方的宝马赛车。
而马丁?韦弗,为了阻挡我,对变速箱施加了更大压力,导致故障加剧,最终在第二十二圈退赛,无奈接受这场比赛的失利。
得知他注定退赛,我有些遗憾他没有早点让我通过,但转念一想,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当,而且经历了过去三场比赛,能在第七位稳健行驶,我已没什么可抱怨的。
“这一圈进站,进站!”
第二十五圈时,彼得通过无线电下达指令。
我依言驶入摩纳哥独特的维修区。
维修区入口的设计,让拉斯卡斯弯几乎变成了一个发卡弯,我先左转,紧接着再次左转进入维修区,靠左行驶避开护栏,随后随着维修区通道与赛道平行再右转。
精准停在标记点后,团队成员迅速行动起来。丹尼尔和特伦斯负责更换前胎,德里克操作加油管,这只是团队中的一部分成员。
换胎过程堪称一场精密协作:前后各一名千斤顶操作员,每个轮胎由三人负责 ——一人操作气动扳手,一人拆卸旧胎并撤离,最后一人安装新胎,由持扳手的人紧固;两人扶住车身,棒棒糖举牌员待命,当然还有加油操作员。
现场人员众多,却配合得如同精密运转的机器,迅速完成换胎、放低车身,随后举牌员举起棒棒糖示意我出发。
驶出维修区时,我特意让轮胎轻微打滑,为新胎升温。接着顺利通过维修区出口,紧贴护墙驶入圣德沃特弯,爬坡重回赛道。
我充分利用新换的硬胎——尽管是硬胎,但崭新的硬胎也比磨损的软胎性能更佳 ——以及畅通的赛道,发起了几圈快速圈,消耗部分燃油。
这是决定我策略成败的关键阶段,前方有些车手采用一停策略,但此刻我的赛车状态极佳,展现出排位赛时就令人期待的速度。
第三十二圈,宝马索伯的维克多?哈特曼进站,出站后排在我身后,我升至第五位——雷诺的翁贝托?佩特罗内利是首位进站的车手。
第四十五圈,宝马索伯的卡明斯基终于进站,我上升到第四位。
领奖台,这个赛季至今一直被法拉利和迈凯伦垄断的荣耀之地,此刻触手可及,但我深知还需再次进站。
与此同时,雷诺的彼得罗内利始终紧追不舍,我知道他采用了相同的策略。
他的雷诺赛车速度更快,随着硬胎磨损,他的轮胎管理也更出色,但好在比赛初期他花费了大量时间超车,摩纳哥狭窄的赛道和林立的护墙,此刻成了我的帮手,让他想要超越我也并非易事。
第五十五圈,我们同时进站,换回软胎准备最后阶段的冲刺。
出站瞬间,我本以为占据了先机,可就在即将驶过雷诺维修区时,彼得罗内利刚好出站,抢在我前方,迫使我紧急减速。
虽然这次出站没有造成危险,但要是晚零点几秒,后果不堪设想。
“哦,搞什么!这不该被允许!”我通过无线电抱怨道,无奈之下只能跟在彼得罗内利身后出站。
我们与宝马索伯的哈特曼同时驶出维修区,前方不远处是卡明斯基。
哈特曼在圣德沃特弯出色出弯,爬坡时试图超越我们两人,成功超过了我,却被彼得罗内利守住位置。
就这样,来自三支不同车队的四辆赛车汇聚在一起,采用两种不同策略,在F1最负盛名的赛事中展开激烈角逐。
此时的彼得罗内利似乎是我们中速度最快的,全力追赶着宝马索伯的卡明斯基,而我既要为新换的轮胎升温,又要紧贴前方的哈特曼。
前车产生的乱流对我极为不利,它们的前翼、上翘翼片、排气口等空气动力学部件,在身后留下紊乱的气流,我只能在其中艰难穿行。
这一切导致在比赛最后几圈,彼得罗内利领先我约三秒,宝马索伯的卡明斯基和哈特曼在他前方,我与两辆宝马索伯保持约一秒的距离,避免陷入乱流,而哈马莱宁的法拉利也开始出现在我的后视镜中。
这位“飞行的芬兰人”对我施加了巨大压力,我深知他的赛车更快,但我咬牙坚持,一直到第七十七圈冲过终点线,最终以第七名完赛。
2007 年摩纳哥大奖赛积分排名如下:
1. 费利佩?阿尔瓦雷斯 - 西班牙 - 迈凯伦 - 梅赛德斯
2. 安东尼?哈里森 - 美国 - 迈凯伦 - 梅赛德斯
3. 恩里克?德马泰奥 - 巴西 - 法拉利车队
4. 翁贝托?彼得罗内利 - 意大利 - 雷诺车队
5. 彼得?卡明斯基 - 波兰 - 宝马索伯车队
6. 维克多?哈特曼 - 德国 - 宝马索伯车队
7. 张骋 – 中国 - 威廉姆斯车队
8. 马蒂亚斯?哈马莱宁 - 芬兰 - 法拉利车队
我终于拿到三分,在这场对我而言近乎主场的比赛中强势反弹。
而汤米采用的二圈和四十四圈两次进站策略未能奏效,最终仅获第十二名。
宝马索伯的一停策略取得成功,国际汽联判定彼得罗内利和雷诺车队的出站合规,尽管我内心对此持有异议。
迈凯伦阿尔瓦雷斯的胜利让他凭借胜场优势暂居积分榜榜首,哈里森与队友同积 38分紧随其后。
法拉利车队中,恩里克?德马泰奥33分,马蒂亚斯?哈马莱宁23分,目前迈凯伦在车队积分榜上占据优势。
哈马莱宁收获一场胜利,德马泰奥和阿尔瓦雷斯各有两场胜利,而安东尼?哈里森凭借一个第三和连续四个第二,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迎来职业生涯首胜。
相比之下,我们威廉姆斯车队虽与领先集团差距明显,但凭借两人共八分的成绩暂列车队积分榜第五,对此我们感到欣慰。
将赛车停在维修区后,我通过车队无线电说道:“谢谢大家,策略很棒,我非常满意。”
随后爬出赛车,站在驾驶舱内高举拳头欢呼。
汤米走来向我祝贺,看到车队在经历马来西亚和巴林的低谷后,连续两站得分,他也十分开心。
是的,我们有理由感到高兴,我为自己获得的积分欣喜,但赛后媒体的焦点更多集中在迈凯伦车队,原因有二:其一,迈凯伦本周末展现出惊人速度,领先第四名以外的所有车手整整一圈,就连第三名的恩里克?德马泰奥也落后阿尔瓦雷斯超过一分钟;其二,车队内部的速度差异引发争议,媒体几乎立刻指责迈凯伦为了阿尔瓦雷斯的利益,牺牲了哈里森的策略。
看起来,迈凯伦车队内部的矛盾正在逐渐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