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么还在车库里?” 我坐在赛车里问道。
安东尼和我都已就位,却迟迟没能驶上赛道开启 q1(排位赛第一阶段)的圈速,雪邦国际赛道上空,厚重的乌云正透着不祥的气息。
“耐心点,张骋,再等等。Fp3(第三次自由练习赛)后下过一场雨,把赛道上的橡胶层全冲掉了。我们得等赛道重新形成橡胶层,才能在最佳时机跑出圈速,因为我们可能只有一次机会。” 尼基?莫里森解释道。
但我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说法:至少可以在当前条件下先跑一个 “保底圈”,这样更稳妥。
不过,这些机械师显然是为车队着想,而且他们掌握的数据比我更全面。
或许这些乌云只是之前阵雨的残留,赛道条件会逐渐好转…… 可 “只有一次机会” 的说法,还是让我心里没底。
但转念一想,安东尼也没被放行,像沃达丰迈凯伦梅赛德斯这样的顶级车队,绝不可能让两辆赛车连 q2 都进不了,更别提 q3 了。
他们已经证明过能给我提供夺冠级别的赛车,所以我理应相信他们的策略。
于是,我压下赛车手天生的急躁,静静等待,直到尼基再次开口:“好了…… 可以出发了。”
车队工作人员将我的赛车放下,移除轮胎加热毯,等安东尼驶出车库后,才让我跟上。我成了队列里的第二辆迈凯伦。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在雪邦的两条长直道上借助队友的尾流;坏处则是,一旦安东尼出现失误,或是在某个路段跑得比我慢,我就会被困在本应 “帮我加速” 的队友身后。
不过,这里毕竟不是蒙扎赛道,尾流的作用没那么关键,眼下我最优先级的事,就是先完成一圈,天空的乌云看起来更沉了。
我理解车队的想法:精准把控圈速时机,在赛道最干的时候跑出成绩,赶在下一波降雨前完成,不让对手有机会超越我们。
可我总担心,他们是不是想太多了。
但现在没时间抱怨:我的出场圈已接近尾声,驶出十五号弯后,我即将开启排位赛的第一圈。我只需要跑出足够晋级下一轮的圈速,无论之后是否下雨,局势都能重新调整。
驶上直道时,我紧贴安东尼?哈里森的车尾,借助这位美国人 “在空气中冲出的通道” 减少赛车阻力,提升极速。
尽管两人都在全力推进,但安东尼还是率先冲进刹车区,我们几乎同步晚刹车,向右打方向切入一号弯,动作默契得如同复制粘贴。
两辆银红配色的迈凯伦赛车继续保持同步:一号弯逐渐收窄成发夹弯,出弯后急左转,随即全油门驶向四号弯。
三号弯介于两者之间,只是个顺着缓坡爬升的右向平缓弯道,在模拟器里甚至算不上 “真正的弯道”。
冲过计时线完成第一赛段,我开始为重刹进入四号弯(九十度右弯)做准备,此时却发现头盔上溅到了第一滴雨点:我们等得太久了,雨已经来了。
顺利驶出四号弯时,赛道抓地力还没明显变化;可到了五号弯,情况就不一样了,原本流畅的左向弯道,现在必须刹车、收油门才能避免推头冲出赛道。
这种 “下雨即变天” 的情况,几乎成了雪邦赛道的标志性特征:雨水来得又快又急,毫无征兆。
其实,去年我还没回归 F1 时,马来西亚大奖赛就因暴雨过大提前终止,领先集团只拿到了一半积分。
那场比赛的核心根本不是 “比速度”,而是 “求生存”。眼下的雨虽没那么夸张,却也让赛道变得棘手。
五号弯开始的 “S” 形弯道,在六号右弯处结束,之后是一段短直道。
我刻意避开出弯的路肩,路肩材质与沥青不同,下雨后会更滑,在干胎状态下,压上路肩很容易导致赛车失控打转。
说到失控,安东尼在驶出六号弯进入直道时,险些出现 “tank-slapper”(车头剧烈摇摆),大概率是给油太早导致的。
不过值得称道的是,这位美国人及时稳住了赛车,继续前进。
借着安东尼刚才的小失误,我拉近了些许距离,可很快又在接下来的刹车区因推头丢失了优势,这里是七号、八号连续右弯(赛道从这里开始形成环形布局),之后是一段稍长的直道。
紧随其后的九号弯(发夹弯)重刹区,我和安东尼唯一的目标,就是避免赛车滑出赛道。
我们勉强稳住车身,左转上坡,继续完成这一圈,尽管两人都清楚,这圈成绩肯定不理想。所有比我们早出发的车手,圈速都会排在我们前面。
雪邦赛道的排水系统确实不错,能排掉之前阵雨的积水,却无法应对正在下的雨。
驶出九号弯后,我和安东尼冲过计时线完成第二赛段,只剩下最后三分之一的赛道。
十号弯是个稍快的右向爬坡弯道,之后逐渐收窄成近九十度的弯道,出弯后驶上短直道,之前爬升的高度也随之降低。
在干地条件下,十二号、十三号弯能跑出不错的速度和流畅度;可下雨后,我和安东尼必须刹车切入十二号左弯,过弯后几乎要完全收油,再向右打方向进入十三号弯,以防出现车头摇摆。
短暂给油后,我们再次重刹进入十四号弯(倒数第二个弯道),这个发夹右弯将赛车引向长长的后直道。
此时赛道条件已差到不在乎细节,我紧贴哈里森的车尾,将左腿搭在 F 导管的出风口让尾翼失速,尽可能在直道上争取优势。
冲至发夹弯时,我全力刹车,在十五号弯(最后一个弯道)完成近 180 度左转,随后继续追赶队友,直到冲过终点线。这一圈跑得磕磕绊绊:轮胎选错了时机,赛道条件也不对,但迈凯伦赛车的性能足够强劲,最后阶段我们的配合也还算默契。
考虑到只要能进 q2,就能抛开这次失误继续接下来的周末,我心里还悄悄抱有一丝希望:或许这个圈速已经够了。
“好消息是,你的排位比阿尔瓦雷斯、哈里森和德?马特奥都好。” 尼基?莫里森先开口。
这句话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法拉利犯了和我们一样的错,这让我们多少看到点希望;第二,借助尾流的我,确实比安东尼快。所以,我们四个里要是有谁能晋级,那大概率是我。
但我也不傻,知道尼基先说好消息,接下来肯定有坏消息。
“那坏消息呢?” 我问道。
“我们排第十八位,在齐林斯卡娅·娜塔莎和两辆卡特汉姆后面。” 我觉得这其实是两个坏消息,但事已至此,抱怨也没用。
现实中没有 “重来” 或 “重启”,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局面,只能接受。
我们误判了赛道条件,试图 “优化” 一个根本不需要过度优化的排位阶段,结果导致马来西亚大奖赛要从发车格末尾起步。
而红牛的两位车手,则顺利包揽了头排。
不过,我还是找到了两个稍显安慰的点:第一,法拉利和我们一样陷入困境,而红牛急需追分。如果非要遇到这种情况,这已经是 “损失最小” 的方式了。
第二,雪邦赛道拥有全年最宽的发车直道,从起步阶段开始,我们有足够的空间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