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天光未亮,小城还沉浸在最后的睡梦中。那辆二手长安皮卡已经载着王刚和李鹏,驶离了“幸福果蔬”门口。小颖抱着睡眼惺忪的小鲸鱼,和沈燕一起站在店门口挥手,直到车子拐过街角,消失在朦胧的晨曦里。
车厢内,气氛与往日不同。李鹏虽然依旧话多,但话题都围绕着接下来的考察;王刚则更显沉默,大部分时间都在凝视着前方不断延伸的道路,脑海中反复推演着抵达工厂后的每一个步骤。后备箱里,除了两人的随身行李,还整齐地码放着拍摄设备、部分作钓装备以及那个装着重要文件的公文包。
第一天行程漫长而枯燥。高速公路上,风景单调地重复。两人轮流驾驶,累了就进服务区短暂休息,啃点自带的面包和卤牛肉,喝几口浓茶。李鹏试图用他惯常的插科打诨活跃气氛,但王刚的回应总是简洁而带着思考的痕迹,这让李鹏也逐渐收敛了玩笑,开始认真核对导航,关注路况。
夜幕降临时,他们在山东境内一个小城找了家便捷酒店住下。房间简单,但足够干净。王刚没有立刻休息,而是再次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与工厂的合同以及产品技术要求文件,逐条审视。李鹏则检查着相机和录音笔的电量,确保第二天能正常使用。
“刚哥,至于这么紧张吗?”李鹏看着王刚专注的侧脸,忍不住问道。
王刚头也没抬,手指敲击着键盘上的某个参数:“鹏子,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多准备一分,到时候谈判和检验的主动权就多一分。厂家见过的客户多了,我们是新人,不能露怯,更不能留给他们任何模糊处理的空间。”
第二天下午,经过近两天的长途跋涉,当空气中开始弥漫起淡淡的、属于海洋的咸腥气息时,导航提示他们即将抵达目的地——位于威海郊区工业园的那家钓具代工厂。
工厂比想象中要规整,灰色的厂房外墙,醒目的公司标志,门口有穿着制服的保安。王刚提前联系过的销售经理陈明已经等在门口,依旧是视频里那副精干的模样,只是脸上少了几分屏幕带来的疏离感,多了些面对面的热情。
“王总,李总监,一路辛苦了!欢迎欢迎!”陈明快步上前,热情地握手,目光在王刚和李鹏身上迅速扫过,尤其在看到李鹏肩上那台专业相机时,眼神微动。
“陈经理,叨扰了。”王刚微笑着回应,不卑不亢,“贵厂环境很不错。”
寒暄过后,陈明直接将他们引向了会议室。简单的茶歇过后,王刚没有过多客套,直接进入了正题。
“陈经理,我们这次过来,主要有三件事。”王刚开门见山,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第一,按合同约定,支付这批一千支钓竿的尾款。”他从公文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汇票,轻轻放在桌上,动作干脆利落。
陈明脸上笑容更盛,连声说王总太客气,合作愉快。
“第二,”王刚继续道,目光直视陈明,“我们希望能**随机**从已经入库的那一千支钓竿中,抽取两支样品。一支,我们想带到附近合适的钓场进行实战测试;另一支,我们希望能在贵厂的实验室或者合适场地,进行一些极限数据的验证。”
“随机抽样?”陈明的笑容微微凝滞了一下,随即恢复自然,“王总,我们的出厂检验是非常严格的,每一支竿子都经过多道工序检测,绝对符合标准。”
“陈经理,请不要误会。”王刚语气依旧温和,但立场坚定,“我们绝对相信贵厂的品控能力。但‘渔乐拾光’是我们自己的品牌,就像我们的孩子。作为父母,我们想用最严格、最直接的方式,亲自了解它的‘健康状况’和‘抗压能力’。这不仅是对我们品牌负责,也是对信任我们的钓友负责,更是对我们双方长期合作关系的负责。实战和极限测试,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产品的优点和潜在的改进空间。”
他这番话,既表达了充分的尊重,又清晰地传达了己方不容动摇的原则。陈明看着王刚那平静却坚定的眼神,知道这不是在质疑,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产品极致负责的态度。他沉吟片刻,点了点头:“理解,王总做事果然严谨。没问题,我这就安排人去仓库,您亲自指定,随机抽两支。”
“第三,”王刚抛出了此行最核心,也最让厂家头疼的问题,“我们想实地了解一下贵厂为‘渔乐拾光’系列产品建立的**售后服务体系**。包括返厂维修的流程、标准工时、常用配件的库存情况,以及面对突发性批量质量问题的应急处理机制。”
听到“售后体系”和“应急机制”,陈明的表情明显郑重了许多。他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的老板,眼光远比那些只关心价格和交货期的客户要长远和毒辣。
“王总,售后这块您放心,我们有一套成熟的标准流程……”陈明开始介绍。
王刚抬手轻轻打断:“陈经理,流程文件我们可以在会议室看。我更希望的是,能去你们的售后车间和配件仓库**实地看看**。看看维修师傅是如何操作的,看看配件的管理是否规范有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李鹏在一旁,镜头悄悄对准了陈明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心中对王刚的佩服又加深了一层。这种要求,无疑是将厂家最真实、也可能是最薄弱的一面暴露在客户面前。
陈明与王刚对视了几秒,似乎在评估对方的决心和分量。最终,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好!王总是做实事的痛快人!那我也不来虚的!就按您说的办!我们先去仓库抽样,然后去售后部和配件库!”
走出会议室,在前往仓库的路上,李鹏压低声音对王刚说:“刚哥,牛逼!你这气场,把陈经理都镇住了。”
王刚微微摇头,低声道:“不是镇住,是让他明白,我们是真心想做品牌,不是来搞一锤子买卖的。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的决心和专业,才能换来真正的尊重和配合。”
阳光透过厂房的玻璃窗照进来,将三人的影子拉长。
王刚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那两支随机抽出的鱼竿,和即将看到的售后车间,将决定“渔乐拾光”与这家工厂合作的最终走向。他挺直了腰板,目光沉静地走向仓库大门,准备亲自为品牌的未来,把好这最关键的第一道质量关。